那年,那月,那些电影
文/孟令新
岁月不禁老,我也是这样,一晃也便是人到中年了……路还得一步一步地朝前走,而过去的,那些曾经的美好的回忆却是深深地在我的脑海里扎下根来,久久地,挥之不去,轻轻地,招之即来……宛如时光一段歌,丰润着我的记忆,甜美着我的人生!

儿时的农村交通闭塞,物质和精神生活又相对贫瘠!所以对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过年就是一年中的好光景!大年三十吃饺子,初一到十五走亲访友去拜年,也都讨得一顿好饭食,家里日子稍微富足点的,过年了给孩子们去集市扯上几尺的确良,做上一身好衣服,对于我们这些孩子们来说,便是皆大欢喜,喜上眉梢的事情了……过年在这里我暂且不去说它了,就说一说乡下放电影吧,想想那些童年里的好时光,现在还在我的心里欢天喜地着……记得我在上小学期间,乡里的电影队是下乡轮流放电影的,一个乡差不多有三四十个村庄呢!要轮上一遍怕是要有月余才行。不过这对于我们这些小屁孩们来说算不上什么!没事的时候就掐着手指头算日子,而等到这一天时那欢乐的心情简直就是嗨爆了天!按照贯例,乡里提前通知到村里,村支书再用喇叭一广播,这激动人心的消息刚一传出,我们便欢呼雀跃地奔走相告了,而这时的家长则是一脸严肃地训我们:先去上学,放学回来再看电影!说实在的,那个时候我们真是一门心思扑到电影上,哪里还有什么心情上学啊……

刚一放学天还不黑,我们几个小伙伴们便早早地搬着几个小板櫈去放电影的场地上去"跑马圈地"了,先要给家里人占个好地方!在地里忙了一天,晚上好好地看场电影还是蛮不错的!趁着快要落山的夕阳你看吧,不大的场院里尽是些大大小小的圆圈……电影队的人在支书家吃饱喝足了打着饱隔,满脸红光地赶着小驴车来到了场院边上,卸车,搬器材,又是好一阵忙活!场院上立起了两根粗竹竿,把电影幕布固定在一根横竿上,一边一根绳子缓缓地把幕布拉起固定好,再用另一根绳子把或长或方的喇叭拉起来固定在一根立起来的竹竿上……之后电影队的人又忙着架设放映机,放映机旁也树起一细竹竿,上面挂着一个一百度的大灯泡,不远处的一台小型发电机正突突突地,十分欢快地叫着……

暮色四合,浓浓的夜裹住了小村庄,而这时的小村庄正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着,通往村外的小路上有着三三两两的人影,这是外村来看电影的:老哥,你也来看电影啊?是啊,是啊,今天晚上也不知道是啥片子?另一个答话道:管它啥片子呢!来了就看呗!一习话引得一众人哈哈大笑……整个放电影的场院上黑压压地挤满了人!大喇叭里放着各式不同的流行歌曲,放映员不断地调试着放映机的角度,一束银白色的光柱打在幕布上,上下左右地移动着,直到光束打满了幕布为止……大家不要说话了啊,我先讲两句。这是村支书的声音,无非就是些搞好团结,注意安全了的老声常谈。有不耐烦的声音起哄着:快別啰啰了,演电影吧!也有不少人附合着:就是,还演不演了呀,大老远跑来可不是来听你讲话的!而这时的村支书也十分知趣:好,不说了,接下来进行最后一项,放电影,请大家鼓掌欢迎!在人们的欢笑声中响起了激动的掌声……那个年代放电影都是先放完一段科技种田的科教片子之后才放正片的!更早的时候是放一段毛主席语录。看电影似乎还有一个小窍门,片头是闪闪发光的五角星出现的多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多是战争片,长春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有潇湘电影制片厂都拍过不少好电影!我也看过不少。《五朵金花》《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青松岭》《金光大道》《咱们的牛百岁》《喜盈门》……各式各样的电影丰富着那时的乡村生活!

那天晚上放的电影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除了短短的科教片《科学种田》外,还有两部正片。一个是《七品芝麻官》,一个是《咱们的牛百岁》。由于《咱们的牛百岁》是一部新片,所以可就忙坏了跑片员!什么是跑片员?就是一部特别火的电影需要同时在两个场地甚至是多个场地放,而电影拷贝又不多,所以就需要往返两个片场传递片子的人员,这个刚刚放完就马上送到下一个放映点去!很辛苦的一个差事!电影放到了很晚才结束,那晚电影散场后还发生了一件有惊无险的事:电影散场时人挤着人,人拥着人走出场院,邻村的一妇女没看清一不小心便掉进了场院边的一口水井里,人们慌了起来:有人掉井里了,有人掉井里了……放映员急中生智,扛着挂映幕的长竹竿跑了过来,大家齐心协力,有人照着亮,把竹竿伸进水井里,让落井的妇女抓牢了竹竿,大家喊着一,二,三把妇女救出了水井,好在是夏天,落井人并无大碍……

流年里清凉的微风总爱掀动着记忆的书页:一行行,一字字,仍是那么清晰,仍是那么明亮,也还是那么让人留恋往返……也许此生再不能复还,但却留下了那么美丽的印记。如这电影,虽然现在看电影的方式有很多!去电影院看,环境也好,氛围也好,在手机上下载躺在床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但再怎么看,总是没有儿时记忆里的那份纯真和浪漫了!
哦,那年,那月;那些电影……
2019.1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