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丽华的《馒头》说起
馒头
一个刚蒸出来的馒头
热腾腾的
白净
温软
有香味
这时候她要恰好遇到一个吃它的人
对于馒头来说
在恰当的时机被吃掉
是最好的宿命
如果她被搁置
她会变凉
变硬
内心也会霉变
由一个纯洁少女
变成一个刻毒女巫
她诅咒要让那个吃她的人
硌掉牙齿
坏掉肠胃
变成猪狗
赵丽华的这首诗,开始,就是一个镜头,一只现实具体而又烟火味的馒头。接下来,这个馒头,活了。人一样活了。它有了自己期待和渴望。它的追求的并不高,就是彻彻底底的做一只馒头。馒头,做出来,就是要被吃的,它就想着被人吃掉。在恰当的时机被吃掉。
如果它没被及时吃掉,它的命运会是什么呢?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其性。人有人性,馒头也有馒头性。它们要实现自己,完成自己。如果遇到阻碍,渴望得不到满足,期望落空,它就会扭曲,就会异化成为原本不是它的东西。对馒头来说,它的心就会变凉变硬变霉,它就会从一个纯洁的少女变成一个邪恶的女巫。
诗中的馒头,它有属于它的生命,有人性,成为和人一样的存在。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是移情。观照馒头,掏空馒头自身的属性,把人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充塞进去。移情就是掏空它,填塞它,赋予它。
这首诗让我想到渔民和魔鬼的故事。他撒网,一网撒下去,空的,再撒一网,还是空的,最后一网,有了,它很沉。打上来一看,它是个坛子。一个会说话的坛子。坛子里,在说话的,它是魔鬼。开始,它并不是。现在它是了。至于为什么变成了魔鬼,它有足够的理由。《馒头》,渔民和魔鬼的故事,属于一类,表达了生命和世界接触过程中的扭曲和异化。人之初性本善,生命一开始是纯洁的,善良的,后来却变得暴力和邪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环境改变了人,社会改变了人。
这类艺术作品很多。从最早的神话,到后来戏剧小说诗歌。它们有一个原型,一个实质上共同的原型。
这首诗结构清晰。馒头,客观世界中的热腾腾的馒头,它进入了人的视界,被感知,成了一个真实的“存在”。借助人的感觉,它从客观世界,一步步走进了人的内心深处。我们心底的东西,被它唤醒了。一般情况下,诗的结构,有前后项。第一项是客观世界中的事物,第二项就是这个事物在人的心理激发和唤醒出来的东西。
诗人所以写《馒头》,那是因为这个场景这个画面这个热气腾腾的馒头,和自己心理上的某个事物暗合。心理上的那个东西它是什么?在哪一个点上暗合?暗合到什么程度? 诗人联想到的东西,读者也一定能想到。因为男人们看到一个丰满的女子,常常开这样的玩笑。这里是诗的表达方式,它既隐喻,又意象。
既是诗,语言艺术,它就需要一个形式,诗的形式。像视觉艺术一样,像现代绘画一样,诗,它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模仿和再现,而是对事物做深度处理,把它投入情感的熔炉,加以变形和改造。这里的馒头,还是我们看见的那个馒头吗? 不,它已经从客观世界中挣脱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它具有人的情感,成了艺术的馒头,诗的馒头。每一首诗,都有每一首诗的节奏。它是独特的,具有生物性特征。这要读者自己读出来,感受它。
大友
2019.1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