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辞鉴明…22
文/三木秉凤

混沌洞开 文明肇始
太极之气本是混沌元气,孟子称为“浩然之气”,天下文明万物苏生无不从混沌洞开阴阳分离开始。慎终追远,固本朔源,人类社会脱胎于宇宙自然,宇宙万物皆阴阳冲和而化生,阴阳二气又由太极混沌之气生发而来,一个完整的生命就这样永恒处于太极阴阳的互变之中,犹如计算机的二进制,无穷无尽。中国古人之伟大就在于将宇宙密码用阴阳两个符号记载于《易》理之中!不管多么伟大的经典,不管多么惊天动地的宇宙道理,子孙后代都会有人念歪念邪,甚至当文化垃圾精神鸦片“焚书坑儒”或者“破了四旧”。就如《道德经》自从它出世时起,后人竟然有六千多种不同解读。阴阳是什么?阴阳是宇宙的基本构成,因为它太微少,古人称之“气”,佛教称之为“微尘”,因为它无处不在,气凝则生成为日月星辰,散则如寥落虚空,东方的阴阳理论学说广泛应用中医、军事、建筑、农业、风水、卜箴、天文地理之中。下面我以《黄帝内经》、《孙子兵法》以及《道德经》等为例来列举阴阳之理在经典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其阴阳互动引起的现象变化过程。
中医在中国医学应用已经五千年以上,相传是三皇之一的神农氏尝百草而疗病,而发明中医,而《黄帝内经》则记载着黄帝与其老师岐伯的对话,并以此为基础写成。中医其治疗原理就是用草木万物之气性补充人体所偏缺之气性,或补或泄,或中和,医治目的是使人体的阴阳两气达到平衡。中西方医学在医学原理病理和治理上确属不同。仅从医学表象看,中医注重调理,注重预防,注重未发之病,以养神为主,以化毒为主,从身体的全局去把握治疗方向。西医则注重治疗,注重解剖,以养身为言主,以消毒为主,从身体的局部来确定治疗方案。从医学文化和医学现象出发,如果再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会找到东西方医学的总源头,这就是文化差异。西方是一分为二的分裂性文化,它注重点,注重医术,不注重关联,不注重全面。而东方是合二为一的太极文化,它注重全局,注重长远,注重医道,注重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这两种东西文化的差异不仅影响着东西方的政治、制度、军事、外交以及处事方式思维习惯等等,也深深影响着各自的医学发展方向。
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了个定义,一个人的健康即包括肉体无病也包括精神快乐。健康是人人皆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其实是东西方医学文化对健康的共同认定。关于健康的具体含义,我认为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大脑与各官配合形成默契,大脑能对五脏六腑二泄五官四肢等做出恰当指令,各器官肢体同时做出恰当反应。二,情志掌控,即五脏之神能对人之情志,喜怒悲思恐收放自如,精神不抑制肉体。三,外境感应与内心承受之间和谐协调有序。这些内容,从中医角度讲叫气血阴阳平衡,身心和谐。从西医的角度讲,叫身体无任何病理反应。我们的生命,从物质意义上讲,是由气血构成的,这里的气血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流动的血液,呼吸的空气,如果这样论为,就大错特错了。血是有形之物的代表,气是无形之神的代表,精血充足,则神气活现。血代表阴,气代表阳,气血平衡就是阴阳平衡。自然界只有天地和谐,阴阳平衡,才会四季有序,风调雨顺,山青水秀,万物荣荣。
东方祖先通过《易》告诉我们,天地之间有一团混沌未开之气,清气升则为天为阳为动散,浊气降则为地为阴为聚凝。人身也是如此,我们身体的这团清浊太极之气,聚则为形为血为体,散则为气为阳为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依。两者相互转换,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我们生命的物质精神基础。子曰:不知命不以为君子。这里孔子所言的“命”不仅仅是命运,也包括生命的本源与生命的意义,宇宙生命从哪里来?生命又向哪里归去?生命的终极意义是为了碌碌生存呢还是为了追求更加美好的归宿?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