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小我”抒写“大我”,讴歌时代的变迁
一一读彭永征《接走故乡》(外一首)有感
文/刘艳芹
朗诵/难得糊涂
最近,一篇关于故乡的诗歌在网络疯传,几乎一夜之间刷爆朋友圈。文字本身的美,加上主播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让这篇有声文字走进了千千万万个读者、听众、文友的心中,它像一股热流,吹暖了这个寒冷的冬天,吹醒了大江南北一颗颗沉睡的灵魂。这部作品的作者就是《当代先锋文学》的社长彭永征老师。
(一)
一部作品所呈现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立意。此篇,诗人在立意上,抓住了九十年代末期国家城镇化进程给农村带来巨变这一主题。《接走故乡》通过描写诗人接走父母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农民纷纷进城安家或打工,抛弃故乡,农村出现短期凋敝的现象。《送回故乡》则通过描写十几年后,送父母的骨灰回故乡安葬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反映了新型城镇化政策已逐步深入,政策的及时调整,给农村带来的新气象和新生机。这时,无人耕种的土地已承包出去,“故乡不再荒凉”,变成果林、茶园、养殖场等。《接走故乡》《送回故乡》互为姊妹篇,通过作者对父母的一接一送,犹如对故乡的一接一送,反映了农村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和新型农村建设给故乡带来的福音。因此,诗歌将个人亲情的“小我”置于时代变迁的“大我”中,反映时代变迁给广大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是诗歌在立意上的成功之处。诗歌要打动人,离不开饱满真挚的情感。本诗从头到尾一直贯穿全篇的是诗人对父母、对故乡浓浓的爱,以及根植于灵魂深处的痛。这种情感,饱满而真挚,它来源于对父母亲的孝道以及对父母亲先后离世的悲痛,来源于自己深爱的故乡被乡亲抛弃的粗砺的疼痛感,来源于对故乡由贫瘠荒凉到面貌“被刷新”的喜极而泣,来源于对父母亲落叶归根、最终完成父母亲心愿的欣慰。归纳起来,饱满的情感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对故乡的爱与喜忧,二是对父母的爱,三是对时代变迁的赞美之情。对故乡的爱体现在故乡被乡亲抛弃的忧愁,以及童年时生活多年的祖屋即将被“分尸”为断瓦残垣的痛上。《接走故乡》中开篇一段,用墨不多,通过麻雀、乌鸦、燕子等生灵一系列的动作语言,将故乡的满目荒凉,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后顿生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忧愁之情。文中还有一个让人泪奔的场面,“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不再是遥远的故乡/接走了父母,就是接走了故乡”,简短的几句诗,让读者体会到故乡在诗人心中的份量是“魂牵梦萦”,把故乡和父母等同起来,“接走了父母就是接走了故乡”,这一点睛的传世之笔,让感情和意境得以升华,达到高潮。
对父母的爱,则表现在作为儿子的孝道上。故乡的院子已“无人烟”,连燕子都留不住。诗人不忍心将父母亲遗留在这样孤寂的故乡,故而作出决定,接走父母亲。将父母亲接到城市生活,对父母而言是幸福的(“母亲背着幸福”),而对儿子而言是沉重的(“我挑着他们沉重的身影”)。何以沉重?父母亲进城随儿女生活,对儿女来说,是一个身心的负担。作为儿子的诗人,自然明白其中道理,但仍然坚持接走父母。这两句诗从两代人不同感受的对比描写,诗人对父母亲深深的爱便跃然纸上。十几年后,父母亲离世,为了完成父母亲的心愿,叶落归根,将父母亲送回故乡安葬,也是一种孝道和爱的体现。
然而,诗歌并不仅仅局限于这种“小我”的个人感情,而是将感情升华到对时代变迁的赞美上。《送回故乡》中,洋溢着喜庆欢快的气氛。“母亲,你精心呵护的麦地里/大片大片的果林翠绿着时代的希望/父亲,你犁铧耕耘的稻田里/清澈见底的鱼塘闪烁着时代的波光”,“时代变迁的主题,会把故乡装点得更加美丽”,“清晨,喜鹊就在黄桷树上喳喳喳地欢叫”,“蝉鸣已爬上树梢”,“院子不再孤寂,炊烟袅袅/回归的燕子在空中舞蹈”,“一条彩带似的乡村公路/将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勾画到跟前”,这一连串的景物描写,书写了故乡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赞美之情,使诗歌感情得以升华。艺术特色上,诗歌具有深沉、优美、凄婉的意境。营造意境,诗人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首先,在表达方式上,作者采用叙述、描写、抒情、对比等手法,将一个个画面铺展开来,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效果。如《接走故乡》中的开篇,“故乡,看不见庄稼的土地,满目荒凉”,“春风不再吹绿稻田和麦地”,“麻雀在风中饥鸣”,“乌鸦占据了喜鹊的领地/在黄桷树上高声悲啼”等诗句,在简短的描写与叙述中,将故乡一派凋敝的模样呈现在读者面前,将故乡满目荒凉的凄婉痛惜之情,抒发到极致。而抒情手法,诗人也有所应用。比如在《送回故乡》中,有二处抒情。“父母亲啊,你们的新家”,这是一种直接抒情,既表达诗人的欣慰,又为后面的描写做铺垫。“但是,故乡还会有暴风雨的/父亲,那把四季不离手的唢呐陪伴着你/你要吹起一把伞/为故乡,为母亲/遮风挡雨”,这几句,通过抒情,嘱托父亲,在天堂还要有担当,表达对父亲的信任,对父母亲和故乡深沉的爱,使意境变得更加深沉和凄婉。对比手法,诗中更是多处可见。如《送回故乡》中这样写到:“故乡,不再荒凉/母亲,你精心呵护的麦地里/大片大片的果林翠绿着时代的希望/父亲,你犁铧耕耘的稻田里/清澈见底的鱼塘闪烁着时代的波光”,“不再荒凉”与十年前的“满目荒凉”进行对比,麦地和果林的对比,稻田和鱼塘的对比,通过对父母亲一接一送的过程中故乡面貌改变的对比,反映了故乡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由衷的赞美之情,意境欢快而优美。
其次,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对营造意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是诗人常用的。几乎二三个诗句必有一种甚至多种修辞手法。如《接走故乡》中这样描写,“燕子,已远离/无人烟的屋檐,留不住她们嫩绿的语言”,这里运用拟人和通感的修辞方法,把屋檐当做人来写;春天,世界一片嫩绿,燕子在春天回归,她们的叫声染上了春天的颜色,变成“嫩绿的语言”,这种通感手法的运用,让燕子更具鲜活感,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优美。“这个年代,人们抛弃故乡/犹如抛弃一团废纸”,用废纸来比喻凋敝的故乡,生动至极;“临别时,祖屋在悲怆/刚锁上的大门,掩面抽泣/宅基地被分尸为断瓦残垣的痛/割在我的心上,也会割在城市里每个月圆之夜”,一连串的拟人手法,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和痛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营造了一种深沉、凄婉的意境。“深情的落叶,下来送行/寂寞的蛙声,前来道别/流动的月光,为我探路”,这几句也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表达了故乡对诗人的不舍,其实,故乡对诗人的不舍,何尝不是诗人对故乡的不舍?这几句对意境的营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诗歌的意境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送回故乡》中这两句:“父母亲,今天将你们送回故乡/盒子里装着你们叶落归根的愿望/也装着我的故乡”,运用了通感手法,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陡增的诗意使读者也产生丰富的联想。“翠绿着时代的希望”也是一种颜色上的通感。又如组诗最后一句:“父亲,那把四季不离手的唢呐/陪伴着你,你要吹起一把伞,为故乡/为母亲,遮风挡雨”,用唢呐吹起一把伞,将听觉和视觉通用,让声音有了温度,使声音更加生动形象,这种先扬后抑笔锋一转的手法,将故乡的另一重意义得以递延:故乡肯定还有变迁,在变迁中还会有阵痛,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感情的激荡,使诗歌的意境得到进一步升华。
另外,诗歌在语言淬炼上功夫极深,用词十分准确,可谓匠心独运。比如,“冷清的院子蜷缩在一缕炊烟下”,“蜷缩”一词运用拟物手法,把当时故乡的孤寂情景表达得淋漓尽致。又如“宅基地被分尸为断瓦残垣的痛/割在我的心上,也会割在城市里每个月圆之夜”,把祖屋说成“宅基地”,是有深刻含义的,反映了不久后的“宅基地”政策,“分尸”一词也极为准确,形象地写出了“宅基地”政策下,祖屋的悲惨命运。这样的“痛”,“割”在“我”的心上,一个“割”字,运用拟人手法,把生我养我的祖屋的消亡造成的诗人心中的痛,表达得十分精准,而这种痛不仅割在心上,还割在城市里每个月圆之夜,使这种痛变得漫长,时空的交换更形象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爱和忧愁。
(四)
诗人的诗观是:立意是诗歌的灵魂,感情是诗歌的骨骼,语言是诗歌的血肉。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两首诗正是诗人的诗观最集中的体现。诗歌表面上在描写将父母接走和送回,等同于将故乡接走和送回,实际上是为了抒写故乡的变迁,让诗歌打上时代的烙印,寓意极为深刻,而浓郁饱满的感情像一根红线贯穿全诗,使诗歌的感染力陡增,而精彩的语言又为深刻的主题和浓厚的情感做了完美的包装,使诗歌在立意、感情、语言三个方面完美结合,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统一体,完成了“以‘小我’抒写‘大我’,讴歌时代的变迁”的主题。
附:
接走故乡(外一首)
文/彭永征
朗诵/难得糊涂
1、接走故乡
故乡,看不见庄稼的土地,满目荒凉
春风,不再吹绿稻田和麦地
麻雀在风中饥鸣
乌鸦占据了喜鹊的领地
在黄桷树上高声悲啼
燕子,已远离
无人烟的屋檐,留不住她们
嫩绿的语言
巷子里,飘荡着童年时来来往往的笑声
那是乡亲们赶回来与我久别重逢
他们已经纷纷搬迁进城
这个年代,人们抛弃故乡
犹如抛弃一团废纸
冷清的院子蜷缩在一缕炊烟下
母亲在做最后一餐
吃过这顿,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
不再是遥远的故乡
接走了父母,就是接走了故乡
临别时,祖屋在悲怆
刚锁上的大门,掩面抽泣
宅基地被分尸为断瓦残垣的痛
割在我的心上,也会割在城市里每个月圆之夜
村口的黄桷树下
父亲悲凉的唢呐声,吹醒了黄昏
深情的落叶,下来送行
寂寞的蛙声,前来道别
流动的月光,为我探路
母亲背着幸福
父亲背着粮食
我挑着他们沉重的身影
多年后,进了城的亲人才知道,一个亲人
此刻,正踏上了永别故乡之路

2、送回故乡
父母亲,今天将你们送回故乡
盒子里装着你们叶落归根的愿望
也装着我的故乡
故乡,不再荒凉
母亲,你精心呵护的麦地里
大片大片的果林翠绿着时代的希望
父亲,你犁铧耕耘的稻田里
清澈见底的鱼塘闪烁着时代的波光
父母亲,故乡被刷新
你们不要遗憾,不要担心
时代变迁的主题,会把故乡装点得更加美丽
清晨,喜鹊就在黄桷树上喳喳喳地欢叫
她们在迎接两个久违的亲人
蝉鸣已爬上树梢
把最拿手的初夏之曲演奏给两个老朋友听
院子不再孤寂,炊烟袅袅
回归的燕子在空中舞蹈
这一切,在阳光的声音里
合奏出一支凄美动人的哀乐
为你们送行
父母亲啊,你们的新家
前面是鱼塘,后面是果林
一条彩带似的乡村公路
已将美丽乡村建设的蓝图
勾画到跟前
你们享受着阳光雨露,享受着鸟语花香
但是,故乡还会有暴风雨的
父亲,那把四季不离手的唢呐
陪伴着你,你要吹起一把伞,为故乡
为母亲,遮风挡雨

注释:原创于2019年6月10日
作者简介:
刘艳芹,笔名如烟,河北廊坊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当代先锋文学》驻站诗人,“中国当代文学最杰出作家排行榜”第二名获奖者,《当代先锋文学(2019秋冬卷)》头条诗人,《当代先锋文学》2019年度“最佳创作奖”获奖者。作品散见于《当代先锋文学》《河北文学之声》等全国各地期刊及微信平台。著有诗集《陌上春几行》。
彭永征,男,重庆人,当代先锋诗人,现为当代先锋文学社社长。作品发表在《重庆晚报》《中国诗人》《安徽诗歌》《2018年中国优秀诗歌选》《海外文学》《世界诗人名录》《大国传世诗人》《诗天子》《一线周刊》《大平原诗刊》《齐鲁文学》等报刊杂志、全国性期刊及一线微信平台。组诗《诗歌里的童年》获第三届溵川全球诗歌大奖赛一等奖,《城市的痛•夏天肮脏的欲望》获《诗天子诗刊》全球诗歌大奖赛二等奖,《你是一枝绽放在未来的油菜花》获当代文学杰出文豪奖,《一只落难的蝉(组诗)》获《齐鲁文学》头条诗人。诗观:诗歌要积极关注生活、关注时代、关注社会、关注人类。
主播难得糊涂简介:
太原铁路系统职工,闲暇之余爱好朗诵、书法和晨练。性格开朗、不拘言笑,愿意用声音传递美好事物,洗涤人的心灵,因为自己坚信“朗读才是人生最美的姿态”!
现为:紫云山诗社主播团团长
秦海明月总部金牌主播
梅园秋语文学社会员,梅园文学社首席主播
中国现代诗歌文化传媒公司主播一团团长、金牌主播
全民悦读长沙悦读会特约主播
当代先锋文学特约主播
笑傲文学特约主播
良缘百合特约主播
飞跃新诗平台特约主播

主播难得糊涂
本版责任编辑:彭永征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总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著名策划家)
顾 问:
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
荒村(大平原诗刊、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
倪进宝(龙盟诗社创始人)
晓渡(安徽诗歌主编)
马俊华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彭永征
副总编:吴北平
小说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散文主编:吴北平
散文编辑:郭凤祥
现代诗歌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诗歌编辑:刘昌斌
古诗词主编:黄青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