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品》
文/晓犁
南山种豆 东篱把酒
一根傲骨
淡泊 清瘦
倚栏观景赏析:微诗描绘的是陶公恬静的田园生活,道的是渊明“弃印辞官”的率性,品的是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节气和“但使愿无违”的思想境界。
诗歌语句直白,朗朗上口,却让人读出了诗意、品出了味道。既可吟咏,又可玩味。透露出作者也想“遵循心之所愿,去过一种恬静淡然的生活”的心境和精神追求。而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悠然向往的品位人生。从而对应了诗题,表达出诗情。
《品》
文/吕继斌
母亲的话被油灯舔着
每次回想 就有一束光
把命运里的黑暗撕碎 点亮
吕继斌自析:《品》首先确定品啥?品出了什么?我就选择一个细小的点,品母亲的话,母亲说过很多朴素而蕴含哲理的话,它们就像微弱的火苗,而油灯这一意象能让人联想到质朴,乡土,有些久远的事物。事实也是这样,回想多年来,在生活或工作中,每每遇到困顿,挫折,迷茫的时候,母亲的很多话就像烛光把这些一一点亮。
我对微诗一直很敬畏,对自己的作品也不太满意,但努力练习。看了一些交稿群里的有些作品,感觉有些还是假大空,飘在空中。

原作:《品》
文/文馨水静
慢饮。总有泪滴进一碗江湖
咸涩过后
借几朵花的畅想,咂出甜香
吕继斌评析:文馨水静的作品,我每次都会细细品读。她的作品,总能带给我一些新鲜的感觉和思考,比如这首《品》,盛在生活这个大碗里的滋味,如诗人所说,有苦涩、有伤感,她并不回避世间的辛苦,但诗人也并不是一味的消沉,“咸涩过后”“借几朵花”“咂出甜香”。是的,即便生活中有那么多的不如意,但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盛开几朵“花”,比如我们亲情之“花”,我们工作中取得的一些业绩之“花”等等。不妨,如果我们采撷“几朵”,品品,一定也是如甘如怡。
其次,文馨水静诗歌的语言有很强的辨识度,在微诗群里独树一帜,首先,她的诗歌语言常常能运用精准的名词,比如:泪、江湖、花。一些富有力度的动词,比如:滴、借、咂、慢饮。而那些浮夸空洞、花里花俏的形容词很难在她诗歌中藏身。其次她诗歌的语言节奏,具有迷人的诗歌气息。只需稍蘸点笔墨,就能自如地完成诗歌内在的起承转合。比如:慢饮、咸涩之后。语言节制、隐忍,给读者留有足够的空白,不像一些诗人用长长的散文式的累赘抒写,把读者的一些想象挤出诗外。
信江韵同题微诗《品》吕继斌总评
什么是一首好的诗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尺。我想,其中有两点应该是大家的共识,一是诗歌的立意,二是诗歌的语言。
首先谈一下诗歌的立意,本期同题微诗《品》,属于很宽泛的主题,从收集的众多诗歌所呈现的内容看,体现出这一点,这些作品中,我比较欣赏有:如意萍儿的作品,“樱桃姐儿俩”“说不过 南瓜婶一张大嘴巴”,浓郁的生活气息铺面而来,用“说”而不是“争”“吵”,虽然嘴上“说”不过,但那份诙谐、友好、和谐的邻里情还是荡漾在人们的心上;诙谐有趣的还有火火的作品,“纸糊的窗子里”“有几个好妹妹”?读后让人忍俊不禁;子乙明的作品,从“春天种下的一声吆喝”被“秋风”“垫高酝酿” 的描述中,品味出了春种秋收的朴素的哲理。吕霁雯的作品,“以诗书煎剂汤药”“冲服” “噎在喉间的名利场”意味深长。其他作品也不乏优秀之作,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一点就是,本期一些作品都集中指向“品生活”“品日子”“品岁月”这类主题,在这宏大的主题背景下,如果没有找到细小的切入点,我们的作品就容易陷进同质化严重的“假大空”的泥淖中。
其次是诗歌的语言,所谓“诗”,庙堂之言也,诗歌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本语言,有它特有的气韵和节奏。在微诗中语言这颗“核”,需要富有钙质的动词来支撑,其中在诗歌语言运用中深得精髓的诗人有:夏维纪(借、撕、嚼)、高山雪松(拴住、翻阅、咀嚼)、子乙明(垫高、酝酿)……当然语言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些诗人的语言特具特质,比如酒使一生的诗歌,他的语言一贯的短小精悍,像一把匕首,也像精准的拳击手,每一出击都打在痛处,让人过目不忘。
只有当诗歌的主题和语言同一个框架里,它就是一首好诗。如何独辟蹊径地勾连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知,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和抒写出好的作品,就需要诗人们的才情和努力。

信江韵同题微诗《品》吴涛总评
“品”独字作诗题,有点契合微诗言简意丰、惜字如金的特点。不受修辞限制,可发挥空间大,本期少有偏题,佳作频出。有的品酒品茶感悟人生,有的品味往昔思亲念故,有的品读书诗领悟深意……
“生活这壶沸水/嗅透人性底色/泡出的味道 咂摸至今”(马力)生活人性与泡茶品茶相类比,形象确切,具体啥味让人联想咂摸。
“午后的秋阳盛在杯中/酒的甘冽 茶的香酽/尽归于一泓清泉”(李国华)“一泓清泉”是好酒与茶的基础,也是清爽惬意的心情。
“抓把流光沏茶/弹一曲古琴/慢嚼岁月的韵味”(蔡立初)回味往昔如品茶抚琴,素雅心境可见一斑。
“调制人生百味/在岁月里发酵/酝酿 舌尖上的故事”(庄小街)“舌尖上的故事”为亮点,人生百味耐人品味,岁月的故事让人传颂。
“把盏杯中温良/正是人间甘苦滋味/看叶叶浮沉”(善美)品茶观叶,体味甘苦,“温良”的基调是幸福的感觉,尤其是看着“叶叶”(叶也是诗人心爱人的姓)。
“生活这杯苦酒/一家三口细细咽 嘴角渗出无数/甜蜜的日子”(陈敏文)苦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还有一家三口的甜蜜幸福,巧妙地把“三口”组成“一家”。
“横竖 都是嘴/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双德胜)人多嘴杂,人言可畏,切身体会感受深刻。
“三人行有我师/德高艺馨者/礼拜躬身甘作徒”(杨西海)高大上为师,低小下作徒,品德可嘉。
“凡事排个序/三人/行”(湾湾)根据“品”的构型,一大口在上,两小口在下,展现了一个讲规矩的团队精神和团结的力量,简练有味。
“少时饕餮 中年细嚼慢咽/现今《红学》佐餐/终于 咂摸出曹公几许真意”(丁香)三个时段享用“红学”,逐步品出真意,享受品书之乐,透出满足愉悦之情。
个人愚见,凡物皆有品,诗人更善品。“品”形特意丰,适合打“形意拳”。微诗应避免“依葫芦画瓢”简单释题和“得意忘形”脱离诗题。将形式与诗意相结合,“品”出新意、心意、深意,微诗才更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