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默例析(四则)
21. 好听的声音
听见附近学校合唱团歌声的女人,对正在倾听蟋蟀鸣叫的生物学家说:“好听得很,是不是?”
“是的,”他问答,“最了不起的是它们摩擦腿部就能发出这样好听的声音。”
《好听的声音》一篇,其幽默趣味在于,女士与生物学家的对话,实际谈论着不同事物致使“它们摩擦腿部”中的“它们”各有所指。在生物学家这里,它们自然是指蟋蟀。而在女士听起来,“tāmen”(它们/他们/她们)自然是指合唱团的人,所以从女士的角度理解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惊奇。
由此还可以看出,这个幽默更适合在英语中讲述或在汉语口语中讲述。在英语中,“They”既可指蟋蟀“它们”,又可指合唱团的“她们”或“他们”,恰能引起歧解。而在汉语口语中,指蟋蟀的“它们”和指合唱人员的“她们”都是一样的发音,也能引起歧解。一旦书写出来就得确切用字,要么“它们”,要么“她们”,无法一词而双指,幽默的双关之妙就消失了。就如有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更适合口头讲述一样:“一头牛脑袋向南,尾巴向北。wèi什么?”很多人会应答:“不为什么呀?”答案是“喂草”。这则脑筋急转弯若用文字写出来:“喂什么?”那么人人都能意识到是问食物而不是问原因,就不会有歧解了,急转弯也就不复存在了。
为了解决汉语书面语中“它们/她们”太明确,不会使人歧解这一问题,我们可以用“人家”一词来代替。不过,由于“人家”有侧重对比的含义,就可能衍生出新的意思。如果说“它们摩擦腿部就能发出这样好听的声音”重在赞美他人,那么,“人家摩擦腿部……”言下之意,“而你不能”,倒有些许责备听者之意。有了这新生出的含义,这篇幽默的趣味有增无减,只是这未必是原创作者的意思。
幽默的开头一句长而拗口。作为幽默的铺垫,这一句可以说是相当浓缩的,因为一句之内呈现了众多的背景信息:附近有所学校;这所学校有一合唱团;合唱团在演唱;女人听到歌声,对身边的生物学家说起;这生物学家在倾听蟋蟀鸣叫。主语“女人”的定语太长太复杂,如果作为书面语幽默供人阅读,经过回读咀嚼,理解也许不成问题,可是,若作为口头讲述的幽默,如此众多的信息,听者恐怕难以及时理清头绪抓住要点,这就势必影响幽默的理解。
21. 反诘
—个年轻妇女在路上见到一个男孩抽烟。她用警告的语气问孩子:“你爸爸知道你抽烟吗?”
男孩立刻反击:“你在半路上和陌生男人讲话,你丈夫知道吗?”
《反诘》这篇幽默妙在男孩套用女士责备他的语言框架针锋相对、以牙还牙地反驳女士。既是套用框架,那么女士的责问与男孩的反击,应该有明显的相同结构,且相同部分越多,诘问与反诘的关联性就越强,也就越能衬托出那不同部分的对照。
然而,在这篇幽默中从女士的责问和男孩的反击的话语上,找不出多少结构相同对仗之处。诘问句“你爸爸知道你抽烟吗?”结构形式是“主语+谓语+宾语从句”,而反诘句“你在半路上和陌生男人讲话,你丈夫知道吗?”其结构形式是“宾语从句+主语+谓语”。两个宾语从句中也缺少结构对仗,反击语中“在半路上”这种地点状语,在诘问语“你爸爸知道你抽烟吗”中就没有,无法形成对仗。缺少同构对仗,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幽默趣味就大为减弱甚至消失。
解决办法很简单,只需使两句话套用相同的框架“你在外面……,你……知道吗?”即可。
另外,句中的地点状语“半路上”,改为“在外面”为宜。“在外面”一词,与“在家里”相对,言下之意是“你在外面所为家人知否?”而在“半路上”是相对“目的地”而言,强调“尚未到达”,这与“家中的”丈夫既无关联又不对照,徒增冗赘。
22. 一毛不拔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须将身上毛尽行拔去。”即唤夜叉动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楚,王笑曰:“畜生,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猴
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王曰: “既欲做人,须将毛尽拔去。”即唤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胜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拔毛(笑鄙啬做人的。)
一猴死,见阎王求转人身。王曰:“既要做人,须将身上的毛拔去。”即唤小儿拔毛,才拔一毛,猴叫痛极。王笑曰:“你一毛也不肯拔,如何也想要做人?”
《一毛不拔》、《猴》和《拔毛》这三篇题材相同,表述略异。若比较一下,其优劣就很清楚了。
首句表述以《猴》篇“一猴死,见冥王,求转人身”为最佳。两逗号读为三句,语意明白无歧义,节奏也平缓适当。《一毛不拔》中的“一猴死见冥王”少一逗号停顿,语速骤然变快。“死”字未被强调,似乎成了“见”的状语。而《拔毛》中“见阎王求转人身”,同样语速快而有歧义。似乎是“阎王求转”而“猴子目睹”。且“见阎王”作为俗语又另有含义。
“即唤夜叉动手”一句也比“即唤小儿动手”更自然。命令属下动手,夜叉乃属下普通小鬼,何必非得“小儿”不可呢?
结尾一句,是幽默的笑点,重要的是一语双关。表面是指猴拔毛转人之事,实际上是讽喻做人吝啬。因此《拔毛》中的“你一毛也不肯拔”是指实事,没有成语“一毛不拔”的比喻义。况且“如何也想做人”一句其语义重心也偏移了。“如何做人”责其悭吝做不了,而“如何也想做”是责其不应动做人之念头。偏重一边而不能兼顾,一语难担两任,即是《拔毛》篇笑点表述的疵瑕。同样的道理,作为题目,《猴》与《拔毛》,只偏重实指而不能涵盖讽喻之旨,远不能与《一毛不拔》相比。
《一毛不拔》一篇增加“畜牲”一词做呼语,虽能表达对吝啬之人的蔑视与不屑,或有泄愤之爽,但这一辱骂,锋芒过于直露,有悖于这篇幽默的讽喻风格。与“王笑曰”的“笑”,搭配更是南辕北辙,无法呼应。再说,“王笑曰”的“笑”字,从文中也看不出有何“笑”的必要。“笑”字是笑猴子不忍拔毛之痛,还是想让冥王屈尊以示和蔼平易,抑或是双关妙语尚未出口,早已禁不住喜形于色?然而,这些都与讥人吝啬的主旨无关,无异于歧出枝节,可芟除之。或改作“叱”字。“叱”字使得冥王神情肃然,也使后面的双关语似不经意中说出,去除了原有的“未言先笑”问题,把笑留给了局外的读者。
23. 好赌者
一位下士调动工作,报到时带来了原上司带给新上司的一张字条:“此人好赌,如能戒,则是好士兵。”
新上司立即问那下士:“你赌什么?”
“什么都赌。比方说,我敢赌您右臂下有颗胎痣。如果没有,我就输给您一周的薪金。
“好!”新上司立即脱掉上衣,证明自己并无胎痣,随后接过了下士的一周薪金。”
事后,他洋洋自得地告诉下士的原上司:你那好赌的士兵被我治了一下!”
“别得意了。”对方答道,“他在出发前就同我赌2000英镑,说他一见你就能让你打赤膊,结果你让他赌赢了!”
打赌
一位下士调动工作,报到时带来了原上司写给新上司的一张条子:“此人嗜赌如命,如你能令他戒赌,他会成为一个十分出色的士兵。”
新上司大声问下士:“你赌什么?”
下士答:“什么都赌。比如,我敢说你右臂下有一颗胎痣。假如没有,我宁愿输我一周的薪金。”
新上司叫道:“拿你的钱出来。”接着,他把上衣脱掉,证明并无胎痣,然后把钱装到裤袋里去了。
事毕,他马上给下士的原上司打电话,洋洋得意地说:“你那位下士先生起码最近不会找人赌钱了,因为我刚才治了他一下。”
“别太自信了,”对方回答说,“他出发到你那里之前同我赌了2000元,说见到你5分钟之内,一定能令你打赤膊。”
《打赌》一篇用“下士”一词告诉人们士兵的军衔,人们就有理由推测,下文中可能会出现“上士”或“上尉”等与之相对应的军衔。结果没有。人们这才意识到幽默中只是用到了官兵关系,至于具体是何种军衔,并无大碍,所以此处用普通词“士兵”足矣。文中新上司和原上司,就都没有提及具体军衔,也是佐证。
如果说幽默中新上司“洋洋得意”是为了与下文的惊讶醒悟作对照,“下士先生”中“先生”是调侃,并非无缘故地尊敬,那么,新上司的“大声问”和“叫道”就没有很好的理由了。说嗜赌者输一次就“起码最近不会找人赌钱了”,也不免有些武断。从突出笑点的角度看,这一句的扩展,离题已远,完全可以删去而不影响幽默效果。只需朴实地陈述:“我刚才和他打赌赢了他,给了他一个教训”就可以了。
这个幽默的核心是下士打了一个连环赌,以输给新上司的小赌,来赢原上司的大赌,明小输而实大赢。小输与大赢的对照应该证之以数据。而文中却只有大赢的数据2000元,小输却没有确切数据,只是士兵“一周的薪金”这么一个模糊概念,可大可小,无法形成鲜明对照。若换成具体数字“50元”或“100元”,输赢悬殊,幽默效果会更好。
24. 暗中一吻
火车进入隧道,车厢一片黑暗,只听得一声亲吻,接着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火车开出隧道后,车厢内四个素不相识的人都没吱声,唯有德国军官眼圈发青。
老太婆想:“这姑娘人美心灵更美。”姑娘想:“真奇怪,这德国人宁愿亲老太婆却不亲我。”德国人想:“罗马尼亚人真狡猾,他偷着亲嘴,我暗里挨揍。”罗马尼亚人想:“我最聪明,我吻自己的手背,又打了德国人一个耳光,没人发现。”
A Kiss in the Dark
Scene: A train compartment in Rumania,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Characters: A German officer, a Rumanian officer, an old lady and an attractive girl.
The train enters a tunnel. Passengers hear first a kiss, then a vigorous slap. Train emerges into the light again. Everyone remains silent, but the German officer has a black eye.
The old lady thinks: What a good girl she is, such a fine moral character.
The girl thinks: “Isn’t it odd that the German tried to kiss the old lady and not me?”
The German thinks: “That Rumanian is a smart one – he steals a kiss and I get hit.”
The Rumanian thinks: “I’m a clever fellow. I kiss the back of my hand, hit the German officer, and get away with it.”
《暗中一吻》是一篇令人称奇的幽默。没有让谁开口,只描写其内心活动,这一视角就极为新颖。更为绝妙的是,每个人的内心所想都从某一角度合理地展示着个人的理解,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每一步都给人以顿悟和惊奇,直至最后揭示事情真相。这些特性,妙手偶得,浑然天成,使得这个幽默具有了珍奇美玉的特质,瑰宝的光彩,非人力雕饰所致。
这篇幽默的珍品特质,源于它的故事情节和组织结构,并不是说其语言表述已臻完美,无可挑剔了。实际上,这篇幽默在表达上瑕疵甚多,需慢慢打磨,精雕细琢。
这篇幽默缺少常规的铺垫:开头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也许有人会说在第一段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一些重要信息都涉及到了,无须单独的铺垫。这些背景信息并非冗余,而是正确理解幽默所必需的。若省去,故事虽更简洁,却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
如果幽默的开头像英文版那样,先作如下交待:“二战期间,行驶在罗马尼亚境内的一列火车上,一节车厢里坐着素不相识的四个人:一位老太太,一位姑娘,一位德国纳粹军官,一位罗马尼亚军官”,幽默就有了必要的铺垫。有了这铺垫,人们就容易理解罗马尼亚军官在看到国家被德国纳粹蹂躏,心中伤痛却又敢怒不敢言,只好借列车过隧道之机,在黑暗中发泄出自己平时压抑在心中的愤闷,并不是恶作剧,也不代表罗马尼亚人对德国人的嫌恶。与二战相联系,人们也清楚了故事中的两位男人职业为军人更合适。因为与侵略反侵略直接相关,更适合作泄愤报复对象。作为军官的修饰限定语,“德国纳粹”和“罗马尼亚”用来区别两军官,也是必要且恰当的。不仅如此,它们还肩负着其他责任,即交待两军官冲突的历史背景。这个作用却不是任意哪个国籍都能胜任的。
这篇幽默的表述上,多处出现偏离主题乃至萌出枝叉的情况。四个人每人一句的思维活动描写,从推测事情展示真相这一主线的角度,可以作如下解码破译:
老太太心想:肯定是德国军官亲吻了姑娘。
姑娘心想:肯定是德国军官亲吻了老太太。
德国军官心想:肯定是罗马尼亚军官亲吻了姑娘。
罗马尼亚军官心说:其实是我亲吻了自己的手背,然后打了德国佬。
一经解码,很显然,这四句失去了原来的曲折含蓄,趣味就淡如白水,但它们却直接明了地显示了四个人思维活动的内核,显示了为最后推出谜底般的笑点如何铺垫才不偏不倚。换句话说,就是解码后的四句,明示了每个误解的实质核心以及它们与主题的关系。
以解码后的这四句为参照,我们来核对一下,四个人心里的原话是否偏离主题线。先看描述老太太思维活动的一句:“这姑娘人美心灵更美。”这句不论在话题核心上还是在表达的含蓄上都是比较合适的。提到姑娘长得漂亮,却并不据此为重点,而是借以引出核心话题:姑娘拒辱而掌掴了那行为不轨的德国军官。扣紧了老太太猜度这一主题又避免了直露地表达。
再看描述姑娘思维活动的一句:“真奇怪,这德国人宁愿亲老太婆却不亲我”。且不说她称老年妇女为老太婆这一点是否尊老而具语言美,也不说她听见亲吻声就怪别人不亲自己是否抵触了她的心灵美。单说这一句的核心是“肯定是德国军官亲吻了老太太”,加上一句“不亲我”就偏离了主题,何况还用“却”字转折突出,占据了主句强调位置,而把本该突出的“亲吻老太太”挤到了从句这种次要位置。讲述者也许以为点出“却不亲我”意趣更浓,却想不到这样的结果是横生枝节,喧宾夺主,破坏了幽默整体的和谐统一。
描述德国军官的思维活动的一句:“……,他偷着亲嘴,我暗里挨揍。”字数相同,句式一样,形式上存在着对仗关系。然而,这里的“偷着”与“暗里”却并不相对或相反,无法形成恰当的对照。与“我暗里挨揍”对仗的当是“他明着偷香”――其实偷香不曾明着偷。这一句对于全篇的贡献应该是,为积累幽默效果而于揭秘之前展示第三个误解,推出“肯定是罗马尼亚军官亲吻了姑娘”这一猜度。即便是要曲折含蓄表达而采用对仗形式,对照的内容也该是“偷吻的是他,挨打的却是我”或者“他偷吻,我挨揍”。无论如何,句子的重点都不应转移到“挨揍是明里还是暗里”上去。
罗马尼亚军官的一句:“我最聪明,我吻自己的手背,又打了德国人一个耳光,没人发现。”和上面德国军官感叹“真狡猾”一样,这里的“我最聪明”也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主题。罗马尼亚军官是不需要和其他几位素不相识的人比聪明的,他需要感喟的是“这一招真棒”。最后那句得意洋洋的“没人发现”也是一句信息量和必要性都为零的话。从上面“四个素不相识的人都没吱声”和每个人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看出“没人发现”这一点,是不需要再次点明的。所有趣味之点尽皆明示,不留余味,是幽默的大忌。
应该一提的是,幽默的标题“暗中一吻”,也在“暗中”悄悄地偏离了主题。文中讲述的本是“黑暗中的一吻”,即车过隧道时黑暗中听到一声亲吻。其侧重在于“光线弱,没人看得见――这才有了众人的猜度”,却并不在于亲吻的公开还是秘密。既然整本书中的幽默都整齐划一地以四字为标题,这篇幽默自然也不好违例,只好删减字数,削足以适履。结果,字数这一侧削好了,含义这一侧又因之而凸出了。【连载完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