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回忆之二
——《打猪草捉鱼儿》
文/杨在成
小时候是很快乐的。那年月,农村的孩子懂事早,天不亮就要起来扫院子、剁猪草、拌鸡食等。哪天运气好的话,能在鸡窝里拣两个鸡蛋,把它打到碗里放点盐搅匀,再生火把窝头连同搅好的鸡蛋放到锅里蒸熟,做早上的饭。吃饱饭那精神能抖擞一上午。再往书包里放上两个窝头儿,留着中午当饭吃,然后到村东头上学去。
那时候,农村很穷,家里的伙食也是没点油星儿。挨村南侧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沙河,我们时常邀上几个伙伴,带上不起眼的渔具,浩浩荡荡地到河边的沟子去捉鱼。就地取材挖蚯蚓,随便翻几块泥巴就能挖一大瓶子。那会儿人脑子特单纯,不像现在,又是电鱼,又是撒诱饵,又是下丝网。当时,我们用泥巴把下游的沟子堵上,扯张破网把水截住,撒上蚯蚓,就等鱼上钩了。现在回过头瞧,这法子真笨!不过,那鱼还是扭着屁股扑棱棱全扎到里面去了,等着救济我们那几张馋嘴了。逮的可真不少,有十几条哪!大家伙高兴得要命,立马分工下去,某某某去拾干柴点火,某某某把可怜的鱼儿开膛破肚,某某某去折木棍,几个毛孩子叽里咕噜地嚷着,都张罗着要大干一场。终于,一切准备就绪了,大家把鱼穿在削尖的木棍上,用火细细地烤,那些鱼仰着身子躺在棍尖上,让大火烧地嗤嗤响。
那会儿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猪,没其他活路啊!一年到头就盼着它们出栏的那一天。每天祈祷猪千万不要得瘟疫,否则一年的劳碌全打水漂了。当时没什么“猪快长”之类的添加剂,猪全靠吃草或喂麦麸、米糠养大的,猪肉也特别好吃,家里小孩子每天放学后都得为猪草而忙碌。其实,养猪并不能分担多少家用,却让大家多了个盼头,卖了猪,一叠钞票在手,那就是实打实的快乐着。
曾经有段很经典的对话,一大人问一小孩儿:“你在做什么?”“打草……喂猪”。“养猪做什么?”“挣钱”。“挣钱做什么”?“找老婆”。“找老婆做什么” ?“生孩子”。“生孩子做什么”?“打草……喂猪”。撇开一些大的道理不谈,我觉得那个孩子还是幸福的。一个在贫穷中行走过的人,也许更容易知足常乐,获得长久的满足与幸福。
2019.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