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夫子·喊魂儿(散文)
作者‖周围
这是一个我听来的故事。之所以重又讲给您听,是因为这个故事充满了人间的温情,讲的人潸然落泪,听者无不为之动容。于是,我按捺不住地复原了他生动的描述,转化成以下这些文字。
一次老乡聚会上,大家聊到了老家旧时的一些习俗。一位姓李的老乡竟摇身一变,俨然是一位说书人,娓娓讲述了发生在他身上有关习俗的一件往事。座中一群老乡都放下手中的筷子,静静地听着。
“那年,我大约也才十来岁的样子,记得是老家收麦子的季节,我刚从地里割麦子回来,大中午头的,烈日正当头高照,知了撕心裂肺地叫。刚进到村口,看到满满的一池泛着清波的水,我就给我大(大:红安方言“妈妈”的意思)央求说,我想打个浮球(浮球:红安方言“游泳”的意思)。我大(同上,“妈妈”的意思,文中会多次出现,往下不再解释,嘻嘻)见我头上红汗冒黑汗的样子,心疼地答应了。”
“我大叫我少玩一会儿,打个浮球解解热就快点回家。我三下五去二地脱了裤衩和背心(裸泳,是孩子们调皮的特权和天性。山里的人们也都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当然,之所以裸泳,或许要与那时的山村孩子,不知“泳装”为何物有着直接的关系)跳到水里,我大拿着镰刀,慌里慌张地赶着回屋里捂吃的(捂吃的:红安方言“做饭”的意思),她没有闲空儿看我打浮球。”
“你们晓得老家夏季雨水多呀(晓得:红安方言“知道”的意思),那次应该是才下过一场大雨,池塘里的水深得很,又是个锅边子塘,边上水浅,中间骤然变深。我傻乎乎地一口气游到了水中间,感觉有点累了,想歇一会儿,可是我的脚却踩不到底,接着呛了一口水,加上心里慌张,整个身子扑棱了两下,然后就慢慢地沉了下去。”
“后来,我也不晓得是谁把我救上岸来的。多年之后,我内心深处一直想要感谢那位救命恩人,可是,我问遍了全村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都摇头说不是他,甚至还说不晓得发生过这件事。”
“但是,这件事确确实实地发生过!我记得非常清楚,我被救上岸之后,我的大从屋里头惊慌失措地小跑着到塘边子,看到我赤条条地躺在那儿,以为我淹死了,她趴到我身上,‘我的儿呀’,‘我的黄天’地哭,哭得那个伤心呀,我迷迷糊糊地听着,感觉自己急得直冒出了眼泪。”
“听到我大哭得那么伤心,我心里有股子劲儿支撑着自己,慢慢地从地上坐了起来。我的大被我的举动吓了一跳,她愣了片刻,紧接着把我揽到怀里,抱着又是一阵‘我的儿呀’,‘我的黄天’地痛哭。哭着哭着又笑了。”
“当天夜里,我们村里的一个道士来到我家,悄悄地告诉我大,说你细伢(细伢:红安方言“小孩”的意思”)人是回来了,但是,魂儿已经丢了,如果不把魂儿喊回来,肯定还是活不长。”
“第二天傍晚,我大就按照那个道士教的喊魂儿的法术,拿着一把铪钯儿(铪钯儿:一种专门用来收集松针落叶的农具,形似猪八戒肩扛的九齿钉钯),牵着我的手,来到村口那个池塘边。我大身子向前倾着,她把铪钯儿往水里送,然后往后拉,水面哗哗作响,并伴随着一道道白色的水花。像是水里真的有我的魂魄,她拼命地使出全身力气,想要把它打捞出来。”
“她一边大声喊叫我的名字,一边用一副哭腔,不停地喊‘我的儿吔,回来哟!’,而我这个时候,按照道士教的说法配合着我大,她大喊我的名字,我就大声地答应她一句。村里和我一般大小的细伢,他们都笑嘻嘻地远远地看着热闹,有几个调皮的细伢,还在我答应的时候跟着一起出声答应。那时候,我觉得好丢人呀,恨不得钻进地缝里面去!”
“每天下午快要放学,我大就背着铪钯儿,站在塘边等着我,看到这场景,同学们都嘲笑我。当我大看到我转身准备溜走的时候,她软弱的手竟像是一把虎口钳子,紧紧地夹着我的小手,硬拽着我,准确地重又来到那天打浮球下水的位置,一边吃力地挥动着铪钯儿,一边虔诚地大声喊魂儿。每次都要叫上一个时辰。最后那几天,我大的嗓子几乎出不了声,快变成了哑巴。”
“就这样,我大按照那个道士的说法,持续着这个的古老的习俗。整整一个月过后,直到我大把那两斤猪肉和一壶香油拱手送到道士家里,道士笑纳之后,并让我在他面前转几个圈,确认我的魂儿完全被召回,我大这才安心踏实地罢手了。”
“现在,我大八十六岁了,人也老了,有点儿老年痴呆,经常转身就忘事,但是,她却时常会提及为我喊魂儿这件事,并再三提醒我,一定要知道报恩,她说要不是道士教的法术管用,及时地召回了我的魂儿,我绝对活不到今天!”
说到这儿,他哽咽地哭了。满座人出奇地安静,大家都沉浸其中,被他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感染着。
再后来,我们从另一位老乡嘴里得知,那位姓李的老乡,兄弟五个之中,他是最孝顺的。老娘生病的时候,总是他高高地背起老娘干瘪的身躯,怀着一颗诚挚的报恩之心,不知疲倦地往返于医院与家之间。老人因为身体有病,有时候就会抱怨自己也不死,给儿孙们添了不少的麻烦。他却笑嘻嘻地冲着他大的耳朵说,大吔,要不是您在阎王爷面前喊回了我的魂儿,我哪有如今的后福?我盼着您长命百岁咧!

作者简介:周围,原名周学齐,男,湖北红安人,毕业于解放军军事交通学院。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研究会会员。1996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解放军文艺》《中国诗歌网》《诗刊》《中国乡村》《河南日报》《河南商报》《河南诗人》《大河报》《郑州日报》等军内外报刊杂志和网络发表新闻报道、小说、诗歌、评论500余篇,20万余字,多次在全国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