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化寺,全国有多处,一处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南七公里超化街内,一处位于山东省鱼台县,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位于河南新密市的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坐落于河南新密市超化镇之中心,西依嵩山,南傍马鬼山,北望青屏,东瞰大隗,绿树成荫,景色宜人。素有北方江南之称,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寺院拥有阿育王所供奉十九座佛陀真身舍利塔之一,列“名刹拾伍”。

超化寺位于超化村,超化寺原名“阿育王寺”,建于东汉桓帝年间(公元147年),迄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有“超化古寺,名刹十五”之说,是佛教“净土祖庭”。它共分上、中、下三寺。上寺在超化二层寨,中寺位于超化塔坡,下寺位于超化街北,以下寺最大。其中下寺,又名“金钟寺”,现有房屋14所。寺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二道门,“超化古寺”“名刹拾伍”八个砖刻大字,分别嵌存在二道门的前后横额上,和二道门 相对的是一座佛陀大殿。大殿长16米,宽12米,高约10米。殿内有8根大圆木柱, 以青石为基,屋檐全以斗拱构成,每组斗拱宽78厘米,高88厘米,伸长1.05米,斗间距1.15米。虽经历代修整,但仍保持着清代早期的建筑风格。寺内有古桧柏两棵,均位于佛陀殿门前5米宽的月台上。东边一棵较大,周长5米,高约15米,群众称“李际遇拴马柏”或“刀痕柏”。超化寺在武则天和唐中宗时,南到三门沟,北到石羊岗,周围达10余公里。僧侣在2000人以上。历代不少名人履履相接,题咏甚多。

寺院兴于北魏,盛于唐朝。据“北齐造像碑”记载,净土宗祖师昙鸾法师曾经在此担任维那,著名的超化吹歌本是宫庭音乐,也是在这时走进佛教,成为佛教法乐的。明朝时又流入民间,现今仍保留有六百多年前的笙、管、工尺谱等演奏、记乐遗物。寺院在唐朝时达到鼎盛,僧众有二千多人,寺院面积方圆二十里地,这里曾是净土祖庭,也是接纳十方衲子的一大道场。沧海桑田,几经兴衰寺院面目被毁,明清两代虽屡有修复却难见当年雄风。民国年间倭寇入侵,战乱不断,僧人为护民众,寺院惨遭浩劫,院墙坍塌,庙宇被毁。
该寺始建于隋开皇元年(五八一年),唐代达鼎盛时期,僧众两千余人,全国寺院名列第十五。超化阿育王寺始于东汉,兴于北魏,大盛于唐,至今已有近两千年历史,因供奉佛骨舍利,“名刹十五”。据传释迦牟尼灭度百年后,阿育王将佛祖的真身舍利分为8万4千份,造塔8万4千座,中国得十九份,造19塔,其中大家熟知的发现真身舍利的陕西法门寺阿育王塔位列第五,超化寺佛祖真身舍利现存于河南省博物院。

传说超化寺原分为上中下三个寺院。有僧众2000余人,规模宏大,香火旺盛。如今上寺仅存硬山灰瓦顶建筑三座,与一般民房无二;中寺片瓦无存,仅存的唐代十三级砖塔也毁于“文化大革命”(九十年代又建);下寺又名金钟寺,尚有几座古代建筑。超化寺下寺瓦山灰瓦顶山门,门额上嵌“超化古寺,名刹拾伍”八个砖刻大字。佛陀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式硬山灰瓦顶,有脊饰。殿前有月台,檐下有斗拱。此外还有阎王殿、伽蓝殿、配殿等硬山灰瓦顶建筑。
寺内有北齐河清三年(五六四年),武平二年(五七一年)造像碑各一通,唐上元年间《超化寺碑记》,金代元好问诗碑,元延七年(一三二〇年)塔铭及明清重修碑等共记十九通。寺外有塔林,碑多已不见,碑座多埋入土中。历代文人贤达遍访于此,如黄庭坚,元好问等,都留下了可考的佳作。

净土之教,以弥陀三经为圣言量。正法时代,马鸣中兴大乘,赞为方便之殊;龙树解释华严,揭示易行之道;天亲回向菩提,论述愿生之偈;此三大士,皆在天竺弘扬净土者也。逮及像法,教流东土,自汉及晋,诸宗未启;而庐山远公,结一百二十三人为莲社。净土一宗(又名莲宗),特开中国各宗之首。自后魏神鸾,修西方之观;唐道绰,专净土之业,而净化大行。至善导大师,提倡专修,而念佛法门,遂以普及;道风所届,远达扶桑,致尊为弥陀化身。同代承远、法照、少康三大师,咸有异征,殆皆西方菩萨,来化此土者欤。自宋以来,如永明以禅而归净,昭庆以律而归净,云栖、灵峰诸师,教宗贤台而归净。总之,无论系何宗教,莫不以净土法门,为自利利他之宗要。净宗源流,大略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