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悟鼋头渚 释怀大觉湾
文/吕兴福

下午,阴云细雨之中,我们乘车来到了太湖边一个优雅所在。
但见左侧车窗外,巍峨连绵的松山前,一带危岩,或苔藓青翠,或藤萝交织,间或有断裂处,也总是凤竹摇泪。右侧,由于处于行进中,只能从竹林或石岗的间隙处偶尔窥视到太湖风烟。
几经弯转,眼前豁然开朗,太湖真容,顿现眼前。
在一望凄迷、浩浩渺渺之间,有仙山胜景于云水中悬浮,似静还动,亦假亦真。导游及时告知:此非东瀛蓬莱岛,实乃太湖鼋头渚。
我们下车之后,在轮渡码头登上画船,冒雨前往眼前海市蜃楼般的名为鼋头渚的小岛。
鼋头渚,实际上是太湖之中三块隆起、并且相连的岛礁,由于远看时,俨然一只乌龟遨游水中,尤其是乌龟的头部高高地探出水外,逼真之极,是故此岛礁群名曰鼋头渚。
似乎是鼋头渚的名称欠雅,人们又给这个形断意连的小岛取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名字:三仙岛。
画船行走在湖面上,本该是观赏湖光山色的最好时候,岂奈雨雾弥漫,把我们的眼界滞留于极其有限的空间里。要不是汽笛声声,甚至会忘记画舫是在运动着的。
其实,这飘飘然悬浮在云水之间的感觉是别有一番韵味的,这韵味就是:似梦似幻,若神若仙。
船体与岸堤的轻微对撞惊碎了一个梦幻世界,我们知道,是鼋头渚到了。
灰蒙蒙的天气里,除了紧盯着脚下的石板小径以免失足落水外,委实无暇他顾。只能以前方传来的说话声音辨识自己是否掉队,这云里雾里,真不知我们一路行去,还能领略到什么!
前方传来导游的声音,说是请大家看,我们将进入三仙岛的牌门,过了牌门,就是会仙桥。
我抬头看了一眼,前方十余米处的高空,一阵流云漫过,隐隐约约出现了牌门一角,经过仔细辨认,终于看清了这高耸于山坡前的石牌坊的轮廓。
进入牌坊,有一石桥横卧在流水哗哗作响的沟谷之上,这便是导游所说的会仙桥了。
当我们踏上会仙桥时,雨停云霁,漫天雾气迅速消散,眼界焕然一新,视觉顿成七彩。
原来彼岸,又是一番景色。嘉木成林,翠竹婆娑,一带绿云托举起一座山岗,半亩秋塘倒映出上界风光。近看青嶂染黛,杂树斑驳;远观画檐高挑,红楼危坠,真乃绝佳去处,不愧神仙境界。
我们虽然未能在会仙桥上得遇神仙,但却遥遥观得神仙住处,并且将前往探寻,想到这里,不由兴奋起来。
过会仙桥,路侧有一池塘,清波汪汪,涟漪麟麟,水中荷叶随风半卷,池畔鸥鹭闻声振翅,既灵气诱人,又野趣盎然。池边竖立巨石一尊,其上刻勒“常乐池”三个描红大字。
常乐二字,细细想来,不是寻常之辈所能具备的心态。也许,要使快乐成为常态,必须具备前提,这前提是远离苦难,远离生老病死之苦,远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各种逆境和违缘,否则,常乐只能是众生的妄念而已。
一路攀升,一路感慨,不觉意间,我们登上了危耸青嶂之上的一处建筑——摘星阁。
危台之上,凭栏远望,太湖风烟,尽收眼底。俗念消退,心胸顿开,说是仙岛,果然不凡。这里既然有摘星阁之名,想必离天不远。我们何不攀爬云梯,直上凌霄一游,看看天衢宝殿,帝释所在,是如何气象。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起心动念竟然能梦想成真。几经曲折,峰回路转,眼前果真出现了气势非凡的建筑群,其中有一金碧辉煌直插云天的宫殿,名凌霄殿,说是天界玉皇大帝的宫廷。
我们作为一介肉眼凡胎,带着被无明包裹着的世俗之心,走进了凌霄殿。透过重重幢幡宝盖,看见了一只平托胸前的足有三尺长的巨手。原来我们从半山直接走进了九层凌楼的最中层。眼光从巨手处向上瞻仰,十余米高处才是帝释的尊容及顶戴。同样,从巨手向下俯视,十余米处的地平上,安放着帝释的宝座。我们向这位传说中的天地间的至尊行注目礼后,沿着旋转的阶梯逐层下行,最后站立到了帝释的宝座之下。
我再次仰视尊容,默默祈祷能给予智慧加持,然后低下头思考那个如何离苦得乐的命题,依旧百思不得其解。离苦不能,如何得乐,更遑论常乐。
经不住导游的再三催促,我只能带着一念困惑走出凌霄宝殿。
步出凌霄宝殿,就跟天庭一游重回人间一样,我们又回到了现实之中。因为眼前有不少卖纪念品的商贩,充耳都是他们的吆喝声乃至跟游客之间的讨价还价声。
可见,天地之间的至尊和崇高原来都是建立在世俗和平庸之上的。
走过一片乱石岗,眼前豁然开朗,一弯水岸滩涂,紧连着太湖烟波。我站立于太上老君的雕塑前,继续着那关于苦与乐的哲学辨析。但依旧走不出迷津,解不开那个既宏观又微细的理论上的死结!
接下来,导游带我们进入了一个洞窟。这洞窟属于人工开凿,在一条曲折而悠长的通道两侧石壁上,挖凿出一个个佛龛,里面分别雕刻着诸佛菩萨形象。其中有一处较大的空间,如同寺院里的大雄宝殿一般,供奉着三尊佛像,本师释迦牟尼佛居中,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和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如来分列左右。我上前问讯,虔诚顶礼,更祈求般若加持,让我悟入离苦得乐之道。
在这里,导游讲述了很多,但我都没有听进去,因为所讲内容并非佛法,而是世俗传闻。唯有一句中的四个字超然入耳,引起了我的思考,那就是“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我又想到了自己在凌霄宝殿外的感叹,即至尊崇高与世俗平庸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二者不可或缺,没有了一方,另一方也会随即失去意义。二者互为因互为果,也许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是释迦牟尼佛宣说的微妙之法。苦和乐亦复如是,互为因果,不可或缺。对乐而言苦,对苦而言乐,所谓苦乐,唯心一念。这一念开窍,烦恼当下就是菩提,一念开窍,苦楚当下就是乐趣。
所谓离苦得乐,原来无苦可离,也无乐可得;抑或因苦得乐,因乐得苦,唯不执著、也无挂碍,不走两极,方便随顺处世,方能冲破一切桎梏,身心解放,得大自在。这样一来,不就得了?
终于,我们在大觉湾结束了鼋头渚风景区的所有活动,大家岸边伫立,只为等待接送的船只。
上船前,我问导游,此地称之为大觉湾,但不知大觉者何也?导游告诉我们,大觉者,即大彻大悟也!
原来如此!难怪我在常乐池畔所生疑惑,于凌霄殿外老君像前绞尽脑汁予以思考,都没有得到正解,却在身处大觉湾里时,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言中得到启迪。或许,由此悟入而展开甚深观照,必能获得更多饶益。
我一时愉悦,不由拿李叔同先生谱写的《长城外,古道边》作为曲调,自己填词而歌,以示法喜充满:
鼋头渚,菩提岸;
汽笛声声唤。
劫波幽渺出离难,
问津大觉湾。
回家路,何其远;
全凭道心坚!
夕阳西下天色晚,
尚有般若船!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本期编辑:梦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