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人对羊肉的喜好程度,你只要在大街上数一数一街两旁的羊肉汤馆、羊肉烩面馆、火锅店、涮锅店,你就能感受到,许昌人的饮食似乎有点无羊肉不欢愉的痴迷了。
“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北宋文学界的吃货苏东坡对羊肉发出的赞叹,似乎成为肉食者餐谱里的金科玉律,也彰显出了“羊大为美”的境界。
北风袭来,叶子变黄,长成的肉羊也蓄满了沁香的脂肪,人们对羊肉的狂热也愈发高涨,在这个寒风瑟瑟的冬天,似乎形成了一种共识:吃羊!
秋冬的季节,注定就是收获美食的季节,这个时候的羊体丰腴,肉质细嫩,无论是肌理和口感都是恰到好处。对这种散发着特殊气味的食材,大厨们弄出了千百般的做法,但最受人们欢迎的无外乎三种:“煮、烤、涮。”

煮,大锅煮肉,肉熟出锅,原汁原味
那一年冬天,回到老家鄢陵,朋友带至一家厂院内,几个人或在池塘边垂钓,或室内品茗闲谈。厨房内,一大铁锅内肉汤翻滚,锅内肉块随着汤浪时隐时现,氤氲的香气诱人。
朋友说,上午让人送来的活羊,宰杀清洗干净后不放佐料不放盐地上锅煮几个小时,洗净的大块肉在水中经一番磨砺,颜色由红变白,口感也愈加紧致。煮出的汤底,呈乳白色,肉内的油脂在汤的表面开出油花儿,看着着实赏心悦目。
中午时分,一张圆桌上配了几碟下酒小菜,一大盆肉质鲜嫩的熟羊肉端上上桌。大伙你一块我一块地,手拿着大快朵颐,满嘴生鲜。鲜美之处,在于长时间的炖煮,把羊体内的油脂和瘦肉彻底打开,瘦肉不柴,肥肉不腻,瘦肉的紧致用于满足咀嚼撕咬的快感,油脂漫延的香气用于回味肉的原初滋味,二者相得益彰,叫人大饱口福。天然之处,在于没有佐料的浸染。
如果你嫌不够咸,面前一小碟内盛放着南德调料,拿肉沾料再吃,又是一番滋味儿。这只是为了满足偏好咸口的人的口腹之欲。
最后,用原汁原味的底汤下的面条端上了来,同样没有调料,只有一小撮绿油油的葱花装扮,鲜香的羊汤和着面条的麦香,能让你的味蕾得到极大的满足。
虽然没有品尝过内蒙以及西北地区的“手把肉”,但鄢陵老家的这种吃法,会让你感叹:没正儿八经吃过水煮羊肉的吃货,是不敢标榜自己吃过优秀的羊肉的。
这样的水煮羊肉,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都没有找到类似的。不过,市区八龙路与八一路交叉口处的老砂锅炖羊肉的开业,让我似乎找到了当初的感觉。
这家店的羊肉是那种把整只山羊挂在店门口处,客人来时,现要现切现炖,羊肉剁成小块送到厨房进行加工,十来分钟后端着热气腾腾的砂锅上了桌,锅内羊肉基本已经加工成熟,羊汤内配上了生姜、党参之类的滋补味,淡淡的油花像一朵朵小花在淡黄的汤面上绽放着。羊肉鲜嫩可口,汤味咸淡合适,配上店老板秘制的辣椒酱汁,十分舒适。肉吃完后,可以下菜下面,一锅肉汤,多种吃法,十分受欢迎。
店面开张之初,羊肉一斤40元钱,而今,他家的羊肉已经卖到了68元一斤了。虽然价格有点高,但货真价实的羊肉还是吸引了不少的食客,以至于每天晚上一桌难求。

烤!当然是烧烤,夏季的狂欢已成过去式
在中原地带的许昌,烧烤一般情况下是夏季的狂欢。
烤串儿,曾经是风靡许昌街巷的大排档上的主角,路边树荫下,支上一个烤炉,旁边挂上一块刚刚宰杀后得羊酮体,来一拨人,手起刀落,切下一块羊肉撂在台秤上,二斤!随后,当当几下,一大块羊肉被分割成大小均匀的小肉块,拿起一根铁签一串,双手在砧板上一顿,几十根串好的肉串便放到烤炉上。一把蒲扇不停地扇,扇得炭火通红,被炙烤的肉脂瞬间融化滴了下来,发出“吱”的一声,炭火窜出一股幽蓝色的火苗。刷油、翻面;撒孜然,淋酱汁,辣椒面……烤炉旁,一大如磨盘的风扇呼呼地快速地旋转着,将一股股白烟吹成气浪,飘向夜空。天上的星星不时地眨着眼睛,仿佛也品尝到了羊肉串的鲜香。
那个时候,烤串儿,绝对是约酒局侃大山的最佳拍档,一口羊肉一口酒,朋友一生一起走。
羊肉串的起源应该是新疆,但中原人的追捧似乎更加狂热。想当年,炎热的夏夜,天还没落黑,路边的大排档边开始了烟熏火燎,人们闻着羊肉的膻味和鲜味而来,拉一张桌子,搬一箱啤酒,撸着烤串侃大山,如此场面无论大街小巷都能见得到。新兴路的夜市地摊儿,望田路的马四烧烤,文会街上的清真小店等,都是人们追捧了多年的据点。
而今,随着环保政策的实施,烤炉的燃料从碳改成了气,又从气改成了电,烧烤的味道也渐渐变得不是从前的味儿了。真的,食客的嘴是最刁的,吃一串烧烤,他能立马判断出来时碳烤的还是电烤的。
也有人为了迎合许昌人粗犷的口味,引进来了烤全羊,用秘制调料将全羊腌制一番,再送到烤架上,用火焰来对其进行锻造,羊肉的表皮渐渐变得紧实焦脆,肉的内里也开始冒出香气,就算完工。撕开一尝,调料的馥郁馨香全部进入肉味,烤制的功夫也都呈现于其中。这是最江湖的吃法,刀落肉下,飞扬肆意,随即大口吃肉,酣畅淋漓。
只不过,这种烤全羊的吃法一是太费事,二是过于奢侈,不够亲民,不像烤串儿一样,无论贫穷富贵都能享受个中美味。

涮,来自经常的羊肉锅子,别有风味
《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涮羊肉传说起源于元代。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一日,人困马乏饥肠辘辘,他猛想起家乡的菜肴——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杀羊烧火。正当伙夫宰羊割肉时,探马飞奔进帐报告敌军逼近。饥饿难忍的忽必烈一心等着吃羊肉,他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羊肉!羊肉!”厨师知道他性情暴躁,于是急中生智,飞刀切下十多片薄肉,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撒下细盐。忽必烈连吃几碗翻身上马率军迎敌,结果旗开得胜。
在筹办庆功酒宴时,忽必烈特别点了那道羊肉片。厨师选了绵羊嫩肉,切成薄片,再配上各种佐料,将帅们吃后赞不绝口。厨师忙迎上前说:“此菜尚无名称,请帅爷赐名。”忽必烈笑答:“我看就叫涮羊肉吧!”从此涮羊肉就成了宫廷佳肴。
来自皇城根下的吃羊法子,在许昌同样受欢迎。一口铜锅,一炉炭火,一群人围在一起吃肉,那个味道在冬天真的很暖和。有人说,只有自己人才会在一口锅里搅和着吃饭,谁也不嫌弃的。其实,羊肉清淡,锅底又是清水,因此口味比较淡,要想吃的更有味道,酱料是必不可少的。涮羊肉用的酱料,一般是以麻酱做底,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韭花、香菜、腐乳、香油、辣椒油等调料进行“个人定制”,可以说每个人的涮火锅酱料,都是独一无二的。
许昌的涮羊肉起源于什么时候,我真的无从考究。反正,每年冬天,大家都会云集在文会街一段的涮羊肉店内吃一顿两顿的不嫌烦。店是清真的,走进巷口就会闻见羊肉的膻味,店面的装修是简陋的,一张桌子铺上一层薄薄的塑料桌布,中间一个圆孔能放一口铜锅。肉是论斤的,装在不锈钢盆里,看着十分过瘾。
随着城市的发展,加上限酒限行,位于老城区的文会街的交通不便日渐凸显出来。于是乎,很多人把想吃一顿涮羊肉打牙祭的念头压了好几压,只有在实在忍不住的时候才会挑个周末的晚上,慢悠悠地溜达过去尝个鲜。
前一段时间,东城区八龙路口那忽然冒出了一家名叫“宝地铜锅涮”的小店,虽处小巷,却格外飘香。一开业,立即受到了食客的追捧,加上交通便利,环境幽静,几乎夜夜爆棚。据说,他们的羊肉是自己刨的羊肉卷,选的纯正的本地羊自己裹的卷冷冻成砣的。涮锅用的蘸料是东来顺涮羊肉的调料,包含“辛、辣、卤、糟、鲜”的成分,构成了独特的香味。东来顺涮羊肉调料构成了五味调和:甘──芝麻酱、花生酱;咸──酱油、酱豆腐;酸──糖蒜(自制的大六瓣糖蒜酸甜适口);苦──韭菜花、料酒;辛──韭菜花、辣椒油。同时,鱼露特有的鱼腥味与羊肉本身的香味结合起来,又形成了独特的鲜香味。

烹调虽至简,但料可得讲究繁复,麻酱打底,剩下的韭菜花、腐乳、沙葱、香菜就因人而异。会吃的主儿,就上糖蒜,懂得去膻解腻,糖蒜和蘸了料汁的羊肉一股脑在嘴里,酸甜咸鲜,全都占据。
这其中的羊肉香味也是别具层次的,直教人竖拇指,称赞它的滑嫩爽口,肉香丰盈。有人说,美食的味道就是让每个人的心中开出一朵幸福的小花。还有人说,没有一顿涮羊肉解决不了的事情,如果有,那就吃两顿涮羊肉!
说归说,做归做。你可以想象:三五好友,围桌而涮,在氤氲气氛里,话酒桑麻,袒露真心。那一幅图景,是不是比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画面要温馨得多啊!
羊肉的适配性很高,关于它的菜品和主食俯拾皆是。羊肉汤、羊肉烩面、羊肉泡馍、羊杂汤、羊肉饸饹面、羊肉胡辣汤、羊肉包子等等不胜枚举。就连来自成都和重庆的火锅,也少不了羊肉这道主角。在做法上,不论是清水煮炖,猛火炽烤,还是温和涮食,都各具千秋。
所以,无论何地,羊肉都是这个冬天绝佳的风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