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失去母亲后,俺姊妹三个就开始了游荡无助的自由生活。
父亲除了忙天那几日在家,其余大都在陕州一带卖簸箕。要算我的运气好,是宠男孩的奶奶领养着我。俺那两个姐姐是怎样熬过来的,想起来让人就有点儿后怕,大姐四岁,二姐才两岁,扔在一个没有院墙的大院子里。三间土坯房外表都没来得及上泥,特别是冬天,风从土坯墙缝吹进去,身上就觉着给没穿衣裳一样。吃饭老是 用树叶子薰燎着做饭。我印象中的大姐,脸经常就没怎么干净过,不是墨道道便是灰道道。二姐呢,蓬乱的头发里常夹些麦秸棒棒或树叶子。
后来,父亲常夸我长的最好看。可能是喝奶粉多,或奶粉质热的缘故,脸蛋儿老是红扑扑的,又红又圆,像个鲜红的苹果一样,一口洁白的糯米牙儿,笑起来格外甜。头上戴顶米黄色的毛线帽儿,上身穿一件大襟裹胸的花棉袄,外套月白色护衣,胸前锈着醒目的小朋友字样,前怀还系一条干净的小手帕,更逗人喜爱,不知是不是我没娘的缘故,村里谁见了都想抱抱。
当然,这都是奶奶的功劳。难怪奶奶去世时,最伤心的就是我了。那时我才五六岁啊,殡葬那天,谁都别想哄乖我,我头戴大孝帽,手拄一根用白纸条裹起来的哭棍儿,奶呀......奶呀......的哭喊着,从起殡一直到半岭的墓地,从开始下葬,到坟头拢好,我一直哭,一直哭,真不知哪有那么大的劲儿,把嗓子都哭哑了,仍一直哭,哭得一圈大人都眼里噙着泪水围着我打转,哭得大姑都抱住我乱摇晃,连声说,亮子,亮子,快别哭啦......快别哭啦啊......你傻了......你真傻了呀,好大一阵子才勉强止住哭,然后仍是不停地打嗝儿……
想起来了,那天陪我同哭的还有二叔家的大孩子一一聪弟。

所以说,和奶奶相处的那几年里,我算是最幸福了。那时奶奶在寨外的土窑里住,还带喂了一条歪嘴母牛,每天奶奶都要早晚跑两趟去喂牛。当时奶奶己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又是小脚,走得很慢,奶奶一手提小半桶羹水,一手提一小纸盒饲料,我便手扯着奶奶的后衣襟,奶孙俩在土路上慢慢的摇晃着,有时奶奶在寨门口就把我留下了,叫我在坡头等着,她一个人下到沟底,并叮咛我别乱跑,她一会儿就会上来的。当时,我真的很听话,就坐在路边的石头上,手托着脸蛋儿,看着路边过往的陌生人一个个从身边走过, 有人还用奇异的眼神打量着我,嘴里支吾着,这是谁家的孩子,多乖巧。
好大一会儿了,仍然不见奶奶的影子,那时啊!我真就盼望着另一个人的出现,那就是三叔。
那时的三叔,二十出头,个不高,手脚格外麻利,浓眉大眼,飒爽英俊,只要一见到我,便会飞快地跑过来,将我从灰土地上拎起来,拍拍我身上的灰土,用指头摁我的心窝逗我,逗得我咯咯的笑出声为止,然后,就从口袋里掏出大把的花生豆,巧克力,或是几包锅巴一类的小食品给我吃。一会儿,又两手将我举过头顶,我就骑在三叔的脖子上,任三叔随意的扭呀摇呀……
三叔只所以这样过分的宠我,也是有一段缘由的。

一次,我和邻居两个同龄娃一起玩,后来人家母亲来了,一手拎一个孩儿去代销点买零食吃,走了小伙伴,我心里自然孤独,小手抠着指头跟了过去,眼见人家母亲可大方了,诱人的小食品几包几包地买,在我跟前走过时竟然没搭理我,其实我并不怎么想吃,只想着给他们一起玩,眼见那两个小伙伴是硬被他母亲拖着拽走的,手虽然被母亲拽着,但是头一直扭过来,盯着我看。这一切被巧遇的三叔看见了,他脸腾地红了,他一下子抱起我冲进代销点,大声问我,亮子,想吃啥,叔叔有的是钱,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钱,当时我发现他的手有些颤抖,带着一种非常激动的情绪,就这样买了很多小食品,把我口袋里塞得满满的,前怀多得抱不住,在出门打那母子面前经过时,有两袋子掉落在地上,我扭头让叔叔拾起来,叔叔有意识地一脚踢出老远,大声说不要了,咱怀里多的是,好象顾意说给那媳妇听一样。
后来三叔曾多次嘱咐我,跟着奶奶学乖点,叔叔不叫你委屈。
总之,三叔一来,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难怪有人给三叔起名叫苍娃来了,以苍娃爱护侄辈来比喻三叔,一点不为过。
那时候,我最讨厌有人说我是没娘娃,谁说了我,我便用小眼睛瞪他,紧眠着小嘴儿,甚至是目不转睛地瞪他。
有一次俺家房后头一个老头端着饭碗出来了,一见我就逗我说:
”亮子,你妈呢,你可没妈呀。”
弄得爬在门坎上的我有些无奈,但我马上反应过来说他:“你可没奶呀,”一句话惹得跟前人哈哈大笑。有人奚落他,能吧!让一个小毛孩儿给说住了?弄得老头子一直挠头,嘴里责怪着:“......妈的......这孩子真是,俏皮话不少。”着实让他难堪了大半天。
现在,我已是三十好几的人了,有了妻室儿女,有了楼房和车,这归功于大姐和三叔,没有大姐的引路指点,我也进不了厂,走不上致富路,没有三叔出面,苦口破心的调合,也不能和相断两年的媳妇重归于好,我深知,三叔是除了父亲以外,第一个把我宠上头顶的人,我永远不会忘记童年的记忆,不会忘记姊妹三个失去母爱,摸索着求生的童年岁月,像父亲常鼓励我们的话,上一辈穷,没传给你们什么财富,仅传给你们自食其力的精神。
我想,有这一条就足够了,只要我们有穷则思变的志气,有一双勤劳智慧的双手,要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我们的日子一定过得不比任何差。

作者简介:段虎生,洛宁县赵村乡凡东北二组村民,青年任教十余年,中年从农,晚年凭薄技游离异乡,终不枯手中文笔,善描人间情肠,传播尊老爱幼,宏扬正气,传送中华文明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