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宁榜样赋
洛水潺湲,熊耳绵延。中华文明,流长源远。贤人辈辈,堪称楷模;志士代代,是为典范。美名传扬,享誉民间;志书有载,累牍连篇。宣传好人善行,传播正能量;弘扬洛宁精神,选树洛宁榜样;推崇时代英模,倡导文明风尚。

2019洛宁榜样第三季度榜单(第九期)
1、李中学

李中学:男,现居住在底张乡小店村,1931年4月生,是一名70余年党龄的老党员。青年时期,曾跟随彭德怀参加过淮海战役、解放舟山群岛战役等,枪林弹雨中不怕牺牲,展现了党员先锋的模范精神。和平年代,他秉承“当干部就要能吃亏,不怕吃苦,能起早贪黑”的理念,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用崇高信仰和执着追求,诠释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赤子情怀。
2、李滔

李滔:河南洛阳洛宁人,1962年生,现为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艺术教育专家,河洛剪纸研究会会长,《当代剪纸家》微刊副主编。先后主编《美术教育学》、《剪纸》、《河南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口述史》,出版个人作品集《李滔剪纸》。其剪纸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被中国美术学院等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他经常回到家乡参与送课进校园、送文化进基层、送艺术进军营等各类公益活动,并多次对洛宁的美术教师进行培训授课和创作指导,为洛宁文化艺术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彭祥祥

彭祥祥:男,汉族,2007年生,居住底张乡西磨头村,思源学校学生。他家是村里的贫困户,其父亲彭治辉在帮扶人员协助下在河滩地种香菇、养鸡、养牛多种项目奋力脱贫。12岁的彭祥祥从上学至今,学习成绩优秀,回回都是班里的第一名。放学和节假日时间,他还帮助父母喂鸡、喂牛、摘香菇、做饭等。在他们全家人齐心协力努力下,小鸡苗长大已经开始产蛋,小香菇也可以按时采摘,地里的庄稼喜获丰收,2018年他们家光荣脱贫。《洛阳晚报》、洛阳网报道了他们家奋力脱贫的事迹。
4、吉银山

吉银山:男,汉族,1967年11月生,上戈镇上戈村农民。近三十年来,他学技术、学管理、学销售,从一个泥腿子成长为“洛宁县苹果状元”,现有果园面积230余亩。农忙时节,他吸纳贫困户到果园务工月增收入2600元以上,在他的示范引领下全镇1000余户果农走上了“金果”致富之路。他先后获得“上戈镇苹果生产先进个人”、“上戈镇星级果园”、“洛宁县林果办苹果状元”、2019年“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5、宋元周

宋元周:男,汉族,1969年8月生,洛宁县小界乡初级中学副校长。从教以来,他扎根山区教育24年。为不误学生一节课,妻子的心脏病术后康复时,他让妻子住校,方便照顾家人和辅导学生,“克己奉公,立德树人”是他工作的写照。他担任教导主任期间,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他先后获得“洛宁县优秀教师”、“洛阳市骨干教师”、2012年“洛阳市优秀教师”、2019年“洛宁县第三届名师”、2019年“河南省优秀教师”、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等荣誉称号。近6年来,他所教政治科目连续荣获全县前5名的佳绩。
6、杜新国

杜新国:男,汉族,1974年8月生,中共党员,现任中铁十四局洛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经理。2019年3月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部进场,在他带领下,项目部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经常深入鳔池村,开展修路植绿义务劳动等公益活动,到敬老院献爱心,帮助老乡收玉米、卖豆子,为当地群众提供务工岗位助力脱贫,为洛宁青山绿水和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7、牛海超

牛海超:男,汉族,1962年11月生,兴华镇西坡村农民。家有6口人、妻子陈芹患有脑血管病十余年,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90余岁高龄的母亲双目失明长年卧床不起,他独自承担起耕种收割和照顾家里两个病人的重担。白天下地干活,夜晚家人休息后他加班洗衣服张罗家务,用长情陪伴诠释着中华孝道的美德。
8、李伟峰

李伟峰:男,汉族,1987年生,底张乡东磨头村农民。2003年他外出到南京一家具厂务工,其聪颖好学、吃苦耐劳,从基层技术员上升到公司管理层和售后服务团队主管。回乡创业后,在村带贫基地成立艺美尚居家具有限公司,吸纳周边贫困户长期在公司务工,群众在家门口都能就业致富,为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9、王梅梅

王梅梅:女,汉族,1981年5月生,县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她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随叫随到,常常放弃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带领全院护士、护理人员累计为全县2000多名危重新生儿提供了及时救护。她本人曾多次获得市县“优秀护士”“百佳名护”“技术标兵”“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0、廉旭萌

廉旭萌:女,汉族,1981年3月生,底张乡中高村农民。她性格开朗,能歌善舞,是村里的文艺志愿者队长,每周准时组织村民在文化广场大舞台开展快乐星期天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她和丈夫筹资近20万元建设了“半亩花田 ”开放式免费乡村游园,天天进园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并吸纳贫困户到种植加工园区务工,帮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脱贫致富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