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评论之十八
为时代楷模树碑立传
雁翎先生大评

八步沙是真实存在的地名,位于甘肃省古浪县东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过去这里的沙丘每年以10米的速度向南推移,严重侵害着周边10多个村庄、数万亩良田,给当地数万人民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干武铁路、省道308线造成了巨大危害。
上个世纪70年代,郭朝明等八步沙人自发的行动起来,植树造林,保护家园。到了1981年,郭朝明和年过半百的土门镇村民石满、贺发林、罗元奎、程海、张润源六人,以联户承包的方式组建了集体林场。他们进驻沙漠后,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一个大水桶、几把铁锨,一棵树一瓢水,义无反顾的开始了艰难地治沙造林壮举,被当地人称之为“八步沙六老汉”。
到了90年代,“六老汉”已经治理了八步沙三分之一的沙漠共两万多亩,用汗水和热血浇绿了沙漠。“八步沙绿了,六老汉的头白了”。为了继承第一代八步沙人植树造林的传统,郭万刚、贺中强、石银山、罗兴全、程生学、王志鹏陆续接过了“六老汉”手中的铁锹,成为了第二代治沙人。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2017年,郭朝明的孙子郭翊、郭玺以及大学生陈树军的加盟,成为了接续奋斗的第三代治沙人。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用愚公移山的毅力生动地书写了人定胜天的绿色篇章,构筑了一部恢弘励志的精神传奇。

2019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
2019年8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八步沙林场考察,并指出,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读者集团视察时,买走了长篇小说《八步沙》,肯定了读者集团在出版工作中的成绩。
这是八步沙承载的新闻,广为报到,众人皆知。
这也是陈玉福写作长篇小说《八步沙》的时代背景和主题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文艺工作者:要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主题先行,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高度,陈玉福即可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用厚重的长篇小说响应了总书记的号召,用满腔激情为新时代描绘出了励志的精神图谱。

画像:为百姓写实
上个世纪末期,陈玉福一直进行长篇小说创作,尤其是“1号系列”、“1号首长系列”、“女子1号系列”和“国家系列”等长篇小说,影响巨大,被媒体誉为“1号作家”。2008年开始,进入了影视剧的创作,有央视热播的《建军大业》《女人的抗战》等作品,又赢得了“金牌编剧”的美名。
长篇小说《八步沙》是陈玉福创作上的一次升华,是他驾驭文字的一次涅槃。按照常理,这样逼仄的题材,通过报告文学样式更能刻画主题,抵达人心。但他突破传统,独辟蹊径,转变了文风,目的或许只有一个,为影视做底稿,让角色更分明。
为此,陈玉福以“我”为主人公,详细展现我爷爷和我爹的治沙经历,戏剧冲突强烈,引人入胜。这种叙述,类似电影《红高粱》的铺陈,旁白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我爷爷的形象很丰满。当他因公受伤废了腿,不能再为八步沙出力时,他劝孝子的我爹来接替他出工,放弃安逸的“铁饭碗”一样的工作,这本身就是一种父子之间的事业交接。何为付出,何为奉献,在两代治沙人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几年后,当我爷爷得知,在我母亲的鼓动下,我爹准备去省城当一家公司副总时,我爷爷是沮丧的。刚毅的爷爷,在夜半的寒风中,在院里听我爹扔了聘书,决意留在八步沙和我母亲发生激烈舌战时,他是欣慰的。

在风地里,我爷爷终于听到了自己最为期待且满意的答案,便用略略有些对儿媳妇幸灾乐祸的心情,大声提醒我爹早些睡,末了还特意加重语气提醒我爹:“天亮了还得去林场上班呢!”
我爹是孝子,隔着门答应一声,把自己房间里的烦恼严严实实关起来,不愿意爷爷奶奶跟着操心。而爷爷则心满意足地回了屋,那一把花白的胡子抖动着,愉悦地跳着舞。
后来,当了林场场长的我爹,筹集资金打井,因为大年初一村民要债,遭到围攻时,我爷爷挺身而出,对众人说:“行啊,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儿子没钱给你们,我给。”说着,从怀里掏出一沓钱,猛地往打井设备的平地上一掼。
村民们面面相觑。
我爹十分惊异:“爹,您哪来的钱?”家里的情况他很清楚,爷爷早都把值点钱的东西拿出来变卖了,不可能再有多余的钱。
老场长叹气道:“老支书把他的棺材板卖了。”
我爹大惊失色,痛心又气恼地喊道:“爹,您咋能卖做寿房的板呢?那可是……”
爷爷摆手制止:“废啥话?咋也得先紧着活人呐!如果等我死了,咱八步沙还没缓过劲来,你就卷张席子,把我这把老骨头往沙窝里一埋就完事了。”
我爹扑通跪下来,堂堂七尺男儿泪雨滂沱:“爹,儿子不孝啊!”

这就是第一代治沙人的悲壮决绝。细节是展示人物个性的关键。情节是推动故事延展的血脉。在陈玉福的文字调动下,原本枯燥的题材有了生动的气象。如同宽阔的舞台,让出场的人物顿时立体。是的,饱受恶劣环境煎熬的我爷爷,骨子里有胡杨的品性,为改变家乡面貌,为治理肆虐的沙尘,第一代治沙人风餐露宿,征战沙场,披挂上阵,浑身洋溢着壮士断腕的悲壮决绝。这鞠躬尽瘁的形象里,分明有愚公的倔强,有焦裕禄的背影。这是中国式农民战天斗地的集体缩影。
雒老汉忠厚善良,能随我爷爷一起治沙造林,走进了八步沙,这本身就值得大书特书。作为六老汉之一,他成为了陈玉福笔下最动人的角色。为护林挨打受气,但始终不忘初心。在他的身上,聚集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嫁接了不少矛盾,他坚韧的力量如同八步沙生长的植被,顽强向上,永不妥协。
皇天后土。为第一代治沙人画像,陈玉福用的是写实的手法,工笔极细。天地间,陈玉福伫立风中,用细腻的笔法勾勒,尽量让人物沙雕般呈现鲜明的亮色。这是阳光掠过的线条,粗犷中有金属的硬朗,曲折中有流水的质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和描绘人民,长篇小说《八步沙》彰显了陈玉福为人民抒写的创作观。

立传:为时代放歌
陈玉福是一位勤奋的文艺工作者,在艺术的田野里,守望春秋,播撒汗水,笔耕不辍。
作为西部人,一位生长在河西走廊的作家,陈玉福有牛一般的务实精神,也有鹰一般的敏锐。务实,注定了他多产,著述颇丰。敏锐,使得他能捕捉到常人难以洞察的世间真情。
为家乡父老立传,深度挖掘一方水土上的人文,回报养育恩情,长篇小说《八步沙》是陈玉福的反哺之作。
八步沙特有的气候,陈玉福熟知。大漠生活,早已磨砺了他的性格。近水楼台的优势,让他笔下的文字春华秋实,充满了力度。但中宣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为时代楷模的那一刻,陈玉福的电影剧本《八步沙》(《中国作家.影视》2019年第四期)、长篇小说《八步沙》(读者集团敦煌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已经完成并发表、即将出版了。
我爹的脾气很倔强。认准的事,一定要干,绝不半途而废。作为主人公,我爹的塑造很成功。在陈玉福的笔下,没有英雄脸谱,没有固定模式。以时间为纽带,层层递进,真实表达了主人公在治沙过程中的心里变化,从犹豫到坚定,从强迫到主动,从适应到作为,这是核心,也是故事不落窠臼的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二代治沙人的执着里,分明有路遥《平凡的世界》里孙家两兄弟的影子。我认为,陈玉福的《八步沙》是描写甘肃人的《平凡的世界》。

在小说里,我爹是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目睹过第一代治沙人的艰辛,也体会过沙尘暴的无情,作为见证者和践行者,更深知治沙造林的意义。
当我爹再次回到老场长面前,卷了一支烟递给老场长时,老场长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
老场长希望我爹留下来接班,替他担当重任,完成使命。可又担心我爹不答应,还是会告别八步沙,到省城去应聘舒适、高收入的工作。所以,老人内心不安,充满了矛盾。
“老场长,我今天不是来告别的,而是重新报到来的。”我爹的决定令大家惊诧不已。
能把我爹留住,这对老场长来说绝对是个惊喜,以至于难以置信地再次确认道:“你是说不走了?”老场长问完,紧张地盯住我爹,生怕他是说了一句玩笑话来逗自己开心的。
我爹郑重地、一字一句地说出了自己的抉择:“对,我不走了,从今天开始,就在八步沙安心种树,八步沙不绿,我哪都不去!”
老场长听完,老泪纵横着连声大赞:“好小子,老汉我没有看错你。”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扎根八步沙,这是坚定的承诺,是义薄云天的誓言。为了绿色梦想,我爹从此留在了大漠里,兑现了一个男儿斩钉截铁的承诺。
吕济仁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处世气人,做事急人,他贪婪自私,是典型的损人利己之徒。但这个人物,恰恰烘托了主题,陪衬了我爹的大公无私,升华了第二代治沙人的忠心与恒心。
呕心沥血,为第二代治沙人立传,陈玉福没有用春秋笔法,而是依据事实和合理的想象,可歌可泣地完成了艺术的真实。好人好报,尽管这是任何文艺作品的趋向,但正是这贯穿世间的回响,合成了时代的赞歌。
所以,扎根本土求精神高度,深植时代挖文化内涵,这就是《八步沙》呈现的艺术价值。

明德:为盛世喝彩
一切文艺创作的目的,就是引导人们找到思想、力量、快乐的源泉。
长篇小说《八步沙》浸注了陈玉福的心血。俯身乡土间,倾听民间风雨;埋首青灯下,喷涌情感文字。因为心恋一方热土,所以,陈玉福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无斧凿之痕,无造作之态。
“我”是第三代治沙人。作为具有高学历的人才,我的加盟,无疑给八步沙注入了新鲜血液。这是新生力量,不仅改变了八步沙人的知识结构,而且也标志着互联网+正式接轨八步沙。
我是我爹的追随者,正是在我爹的动员下,我放弃了安逸的工作,心甘情愿地来到八步沙。
见我进来了,我爹的笑容里满含了骄傲:“哦,对了。我们一并欢迎高志刚同志即将成为我们八步沙林场的员工。”
众人愕然地向我看来。
雒兴国惊疑地问:“场长,志刚可是咱们镇上最年轻的副镇长,你确定他要来咱们林场工作?”
这个问题,今天在座的所有人恐怕都想不通吧?在这之前,我爹要求我辞去公职来种树的事并没有透露给任何人,恐怕也是担心我给他“放鸽子”。
“怎么?大家伙儿不欢迎我吗?”我自己找了个位置坐下,好笑地看着他们。
雒兴国依然不敢相信,机械地拍了两下手掌,又不无玩笑道:“欢迎,热烈欢迎!”

我的抉择是英明的。薪火相传,用知识改变家乡面貌,作为第三代治沙人,责任重大,义不容辞。
在八步沙的世界里,几位女性似花朵,让季节更明艳,让人性更温情。我奶奶、我妈、连肖红等,她们都是八步沙人的坚强后盾,是绿化家园的坚定支持者,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八步沙和三代治沙人的希望。她们是陈玉福笔下最暖心的风水。
从落后的人力到现代化的设备,八步沙的绿化走向了科学化。三代治沙人的不同经历,从侧面反应出了社会的巨大进步。
为盛世喝彩,用明德引领风尚,积极传播正能量,陈玉福行走于八步沙,把真情实感付诸于笔端,才创作出了有灵魂、有思想、有深度、与时代同步的精品力作。
探索新的表达方式,缔造新的情感经验,长篇小说《八步沙》标志着陈玉福在写作领域里小说与影视的高度融合:有文学的血气,有戏剧的筋骨,有影视的灵魂。

作者简介:雁翎,本名逯向军,作家、文艺评论家。编著励志读本《百姓英雄》,著有长篇小说《护垫》《浮云苍狗》、报告文学《陇海之春》《邓宝珊》《疾风劲草》等,现居兰州。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