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胸襟
文/灿川
读道德经,其中有几处提到水。
比如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眾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比如第 六 十 六 章“江 海 之 所 以 能 为 百 谷 王 者 ,以 其 善 下 之 , 故 能 为 百 谷 王 。”
比如第 七 十 八 章“天 下 莫 柔 弱 于 水 , 而 攻 坚 强 者 莫 之 能 胜 , 以 其 无 以 易 之 。”
这让我想起杨绛翻译的,英国诗人兰德《生与死》中的一句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杨绛特别喜欢这句诗。她一生,不争不抢,不屑去争,可她却得到了至高的荣誉,列为为数不多的先生称谓。她一直到晚年,每日,都以读书为乐,以笔耕为伍。她,不就像大海一样的人吗?一滴一滴的水,流向大海,处下位,和谁都不争,可谁能争得过她?她是柔弱的,可她的灵魂,可以琢玉成器。或许,杨绛先生就深谙天道,不争而自来。
读道德经,让我想起胸襟。曾去报了一位绘画老师的班,跟他学工笔与写意临摹。我是一个认死理的人,学什么,总想弄的通一点,可确是,半生什么都没有专精一样。几次,要拜他为师,他都拒绝。他说:我只有学生,所有人只是听过我的课而已。后来,我告诉他,我去其它老师那里学写意了。
春节想通过微信问候一下他,因为是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也是我国画的启蒙老师。微信,信息无论如何都发不出去。不知道设置了什么功能。或许,我处理的不妥当,不该中途不再跟他学,可一个人精力有限,尤其与我,半生过去了,人生哪里还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浪费?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只能有选择的学习,尤其书画,要有画缘,自己喜欢的字和画,才可以认真学下去。
因而,从中,我也学到很多,心胸唯有像海一样,无论做什么,才可以走的更远。
前几天工程界一个爱读书的网友,也在读《道德经》,他问我:“不敢为天下先”,怎么解释?也许,他是在考我,我学道德经道行尚潜,虽然一遍又一遍的读了几十遍,也只能理解其中对自己可以实用的几句。回答他,理解道德经里的水,也许,就理解了这句话。
道德经有曰:“天 之 道 ,不 争 而 善 胜 , 不 言 而 善 应 ,不 召 而 自 来 , 繟 然 而 善 谋 。”也许,用这句话解释更好。
有人跟我说:“读了脑子里什么也没记住。读的磕磕巴巴的。”其实,一本书中,对自己有用的,只记住那么几句,一生就受用无穷。几句话,就可以把人生的视野拉高,视野,也就会宽广,胸襟也就会辽阔起来。
曾看过一幅画,三个人站在不同的高度上,第一个人在地面,脚下没有一本书,他看到的是:日光,云彩,眼前的花草。我在想,他也许看到更多的是黑暗。第二个人站在不太高的书上,看到的是乌云笼罩着的楼顶,远处透出曙光。我在想,也许,这个人心里一半光明一半黑暗。第三个人,脚下书落的很高很高,他看到的是太阳下的云海。我试验想一下,假如书落的再高的话,他看到的就是整个地球以至于整个宇宙。他的胸怀,大到宇宙,有谁能跟他去争,又何须去争?他的视野,无人能及。但,看到那一摞摞的书,我更感到他的高处不胜寒,没人看到过的风景,不是不存在,而是看到的人比较少而已。
也许,这就像佛陀描绘的华严圣景,我们凡人哪里可以领会得了哪?
觉得,自己就是那个脚下没有书的人,只是看到了花花草草而已。
遂要读书,一天读一点,如一滴水,月月读一点,如一条小溪流,年年读一点,成一条小河流。也许,当书读到小河的时候,心底,就会有温泉漾出,心胸可以宽阔且温暖起来。而,这一生,能有海一样辽阔的心胸,也许,只有待来世了。积累一些小流,足以慰籍心灵的干渴。
2019/12/4灿川于箫县随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