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村落:“隐士”传奇
高贵福
三
雄伟的齐长城起伏延绵于崇山峻岭之中,阚叔敖站在城楼上极目南望,乡关遥遥,连年的征战,见惯了血雨腥风,遍尝了生离死别,就是铁打的人,有如此经历,也难免会产生苍桑之感。人生苦短转眼十几年,尤其是历经过无数次的战乱流离,内心是多么渴望寻一方净土,再过一过春田带雨耕的田园生活,以享天年呀!阚叔敖思绪万千。
时值盛夏,酷暑难当,瘟疫骤起,军中将士多有病死的,发小二牛也不幸染病,虽经多方延医用药,却也是最终不治而亡,阚叔敖痛断肝肠,每日里追思感怀,更加坚定了退归田园的决心。幸好有发小大壮,副将糜子宣等人的多方安慰,加之翠竹的悉心照料,叔敖的心情才稍有舒缓。

鲁军早已鼓躁搦战多日,今天阚叔敖精神复振,领兵出城迎敌。平坦的山谷地,鲁军漫山遍野一字排开,被谷底山风刮得呼呼作响的门旗上,"公孙"二字尤为显眼。旗下一员大将,骠红战马,白袍细铠,儒雅洒脱。叔敖定睛看时,却是为之一振:这不是自家兄弟叔腾么?虽然时隔多年变化甚大,但是一眼望去多方感观,是自家兄弟,这一点阚叔敖的意识里还是想当肯定的。
对于近年来声名鹊起的鲁将公孙康,阚叔敖是早有耳闻,只是他的底细却极少有人知晓,也从未谋面。今日战场之上相遇,却也容不得叔敖过多的细想,情势所逼,正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阚叔敖长枪一挥,齐兵倾力压下,两军混战,互有斩获,看看日色过午,城头鸣金两下罢兵。

叔敖回到营中,百思无解,正苦闷间,侍兵来报:"抓获一鲁兵细作执意要见将军,请将军定夺。""带进来!"阚叔敖挥了挥手。
那细作被带了进来,虽五花大挷却面无惧色,侍卫从细作身上搜出一封,有些被汗水浸湿的绢书呈了上来,叔敖小心地在案几上展开——
弟康百拜吾兄麾下:自家乡一别,弟苦于觅寻。初闻齐将中有兄大名,以为名同他人,后经多方打听,方知果然吾兄也!
当年兄应征入伍别后不久,楚之大军潮水般南来,踏平了祖居,父母邻里俱殁,吾乘机夹在乱军中出亡,藏身于野外草莽之中躲过此劫,后流落天涯,一日病倒于鲁将公孙杵臼门前,蒙老将军及时搭救,将军向无子嗣,收为螟蛉,赐名公孙康,弟感激涕零,遂苦练本领,司倚后时承将军之业,以至今日。
弟久经战乱,亲历父母家乡之难,实伤五内,每夜梦惊醒,肝肠痛断。于今又大军相向,兄弟相残,情何以堪!弟欲舍弃此位,复栖身草莽,归耕田园,以尽吾齿。皇天后土,眷顾有加,此生能再晤吾兄,弟复何言!伏案草书,再拜敬上。

叔敖读罢胞弟的书信,已是神情凄然,泪流满面。驻目凝神,过了许久,才缓缓展开书绢,提笔回书:
康弟久别,今日战场相遇实赖上苍垂怜,为兄意欲寻一处幽静之地,远离战乱,自给自足久矣,正是英雄所见略同,兄弟同心不谋而合。弟当宁耐,不可造次,待为兄详寻佳地,细致规划,方可施行。一时之间,言不尽意,待他日长聚,再促膝而谈。切切!
遣去传信的兵士,阚叔敖陷入深思之中,副将糜子宣闻讯而来,对外虽是主副,但两人也算是半路知己,阚叔敖也不隐瞒,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和盘托出,对于归隐之事,和糜子宣详加斟酌,细细讨论。
..糜子宣说:"我也早已厌倦了这腥风血雨,颠沛流离的日子,尝留意这归隐之所,从这里向北不远处有一山谷,形似葫芦,树木繁盛荒草丰茂,谷深清幽人迹罕至,离我们骈邑城也不过三四十里,随时可以打探消息,那里最适宜隐居了。"
阚叔敖是个雷厉风行之人,说干就干,一面令人前往打探,一面作归去善后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高贵福 ,潍坊临朐五井镇下五井西村人,《乡土临朐》撰稿人、五井镇民俗乡贤专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