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左人杰两赞(平水·下七阳)
文/董文海
(一)
清初辅佐三朝的杰出蒙古族女政治家孝庄后
裙钗三世辅清皇,史乘千秋誉孝庄。
后智佐夫垂太极,嫂权驭叔保儿郎。
曾忧孺子空门误,终毓英孙鼎盛强。
欲察康乾宏伟业,先从科左溯兴亡。

[简 评]
皇太极与孝庄的幼子福临六岁登基,全是在母亲联合其叔父多尔袞的辅佐下,在皇室虎狼环伺的态势下,才稳固了清初政权的。及亲政后,二十四岁就早亡,涉及本人的政绩乏善可陈。而且崇佛成迷,倦怠政务,曾让孝庄大伤脑筋。虽说不上是昏君,但如长久统治,也决成不了如康熙大帝那样的积极有为的一代圣主。幸亏孝庄培育和辅佐了一个好孙儿,才振兴了大清王朝。

(二)
晚清柱国功臣僧格林沁
启奋图存苦胆尝,晚清一柱说僧王。
缓提天捻剿民诟,更显法英征寇刚。
沽口雄风惊卡尔,曹州死节震朝堂。
魂灵长绕精忠伞,万巷同悲痛国殇。

[简 评]
僧格林沁王爷,是晚清的砥柱重臣。他身上虽然存有镇压太平天国军和捻军的诟病歧议,但作为一个封建王公大臣,忠君效命是正常的,今人应辩证、全面地评价其功过,不能苛求。此人最值得称道的,是在中华民族危亡关头,抵御外侮的崇高民族气节。史载:咸丰九年(1859年)5月,英法美三国公使各带舰队,置清朝廷安排不顾,迫不及待地准备强行通过大沽口到北京与清廷换《天津条约》。被拒绝后,英法侵略者向大沽口炮台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在僧格林沁指挥下,奋起反击,彻底打退了侵略者。是役僧格林沁指挥有方,使联军13艘参战舰艇有6艘丧失战斗力,4艘被击毁击沉,侵略军1200余人死伤过半,英国舰队司令官负重伤。而清军仅32人伤亡,炮台轻度受损。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役。此事件引起了卡尔·马克思的关注,他写道:“中国人这种行动,并没有破坏条约,而只是挫败了英国人的入侵。”(《马克思恩格斯词条选集》卷二“对华战争”)仅这一个壮举,僧王就无愧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在征剿捻军时,被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在冒死突围中战死。终年五十五岁。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
由于僧格林沁平素爱护百姓、善待士卒,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军民同悲,百姓罢市,巷哭野祭。灵柩返回北京时,献上的万民伞有七十多柄,兵弁、百姓皆迎祭于道,哭声震地。
本首第二句,从贺之章”村童相见……何处来”式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