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仗是律诗中的"亮点"。也是律诗创作中的硬骨头。好的对仗可以架构律诗的工稳、典雅、精练、节奏之美。在八句律诗中,除1、2句(首联或起联)和7、8句(尾联或结联)外,中间3、4句(颔联)及5、6句(颈联)必须对仗。对仗要求诗词联句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词语"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避免"同一语言"、意思不得"合掌"。对仗从种类上一般分为工对、邻对、宽对。
从形式上分:
1、借对(借意思对、借音对)。
2、句内对。
3、流水对(并列的对、上下两句呼应,意思连贯)。
4、互成对(词与词跟着对)。
5、双声对(双声词配双声词)。6、叠韵对(叠韵词对叠韵词)等等。网上有关律诗写作对仗的基础知识足夠我们学习。我这里主要汇报一下自已如何运用对仗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律诗的一些情况、思路及方法。

一、情景交融、寻求对仗 。
就是组织场景、制造画面,身临其景,触景生情。从场面、景色、氛围、感受上寻求对仗的因素。我写《七律 寻根问祖感怀》诗中对仗是:
枪押民泣家离散,槐颤鸹嚎夏酷寒。
血染荒原度苦难,汗浇芜岭拓桑田。
就是通过场景、画面,制造时空感展现明山西洪洞县广济寺大槐树旁移民集散地,官府押解流放男女青壮年百姓这样一段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凄惨史实。也就是在展开活动、事实过程中开阔思路拟写对仗,那一定是有许多唾手可得的对仗材料的。

二、典型化法、契合对仗。
就是遵循文学创作典型化原理,抓特色、抓亮点、捞干的努稠的,从而寻求对仗要素。比如我在写《七律 国家博物馆观感》中对仗:
贝玉玲珑王后笑,兵荒马乱庶民难。
弓刀带雪追匈寇,石碱盐销焚害烟。
数以万计的文物件件都是华夏珍宝,每一件都有着博大精深的故事。这些题材从宏观上确实不好把握,如何运用对仗将其辉煌展示出来,我就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段。将皇族的奢华与百姓的苦难对照形成对仗,将侵略与反侵略事实对应拟成对仗。以此反映多实多难、威武不屈的华夏灿烂文明。又比如我在《七律 法门寺》中抓住佛家舍利、锡杖这些圣物以及皇家霓裳衣、密色瓷这些宝物用以对仗:
八重宝函舍利收,六双环杖法威仪。
朝廷锦绣霓裳衣,贡案瑰丽秘色瓷。
典型化就是通过抓重点、抓要害,选用特色亮点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材料构筑对仗,解决重大题材不好把控,难以下笔的问题,使对仗发挥"牵一发而动全局"、"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统领作用。

三、虚实结合、灵活对仗。
上下联以实映虚,把"意"写真写活。或者以虚映实,表达情感_寄情予物。在虚实的对立统一中把握对仗,灵活发挥对仗的作用。如《七律 重阳随感》
古刹隆隆声鼓起,冰轮缓缓影湖逢。
黄牛舔犊崽初行,母雀教雏浪上冲。
先用特定环境下的暮鼓、冰轮之虚映衬岁月匆匆人易老之实,表达已老的感慨。同时以动物哺育之实映照人之情感,特别是长辈对儿女的血肉情怀。
还可以在句内虚实结合进行对仗。如我写《七律、一树秋记》:
叶上留连青果梦、枝中放纵雀儿欢。
虚实结合灵活了对仗方式、促使句子不断出彩、意境更加饱满。

四、虚实对仗,具体生动。
实指要见人见事见物、要写具体鲜活,切忌空话、大话、套话、更不能有"提高路觉抓阶斗(提高路线觉悟抓阶级斗争)"这类简缩字堆、口号话的对仗。虚指对无形的、情感的、精神的包括心理活动要写得生动、或者空灵,尽可能的"物化"表达出来。我的《七律 烛之情》对仗句:
案前吾读鸡啼起,身后娘催脚步轻。
蜡泪凄凄燃自尽,慈心冉冉伴儿行。
用"鸡啼起"说"苦读"。用"脚步轻"说娘心疼儿子又不忍打挠儿子读书的矛盾心理和慈爱。下联用双声叠韵词的对仗句进一步讴歌母亲的高尚、伟大。具体、生动、空灵必须拿意象说话。充分运用形象思维艺术规则反映事物的本质及规律性的东西。力争使对仗原汁原味、显山露水、郁郁葱葱。

五、近物远对,由意开跋。
对一些事物缺少体验,感受不足难以下手时,我便采用围绕"闪光点"在意境深度上开拓,对拉拔长"对仗"链条,步步为营辐射全诗。在《七律 神奇雨岔大峡谷》中,虽然本人未曾去过此地,但是我根裾素材和生活积累,抓住"峡谷岩石波浪纹"美伦美奂这一神奇景观,由近及远、由现实到远古传说拟写《七律 神奇雨岔大峡谷》对仗如下:
柔水克岩纹细浪,狂风卷海起沙洪。
盘古神斧开浑沌,女娲仙功补宇空。
通过"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构思对仗、类比、演绎"雨岔大峡谷"的神奇壮观,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这样构思可以使对仗在诗歌"启、承、转、合"中顺其自然地发展变化,最终为"合"、为律诗"收官"打好基础。

六、动静相对、正反相对。
在事物相对中、在矛盾过程中、在不同层次层面上寻找"意"对。通过动静、正反、差异使内容、意境产生变化。也可把不同"范畴"的万事万物"点化"组装成新鲜内容及美好意境。我在《献给母亲的歌 七律 纺线歌》中写道:
娘启月轮哼自在,儿依母膝睡逍遥。
右扳左绕由絲展,紧拉匀抽为衣娇。
上联母亲纺线苦中有乐,"辛勤劳作"与"怀中儿睡"动静相对。下联"纺线姿态"与"纺线技巧"相对,起到了相互映证相得益彰的作用。-发展变化是硬道理。对仗要依椐事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相互影响、联系发展最一般规律的唯物辩证法则,取其最生动最丰富的现实生活。
总之,无论怎样构思对仗、创作对仗,都是为了勾划"意境",都是为意境"服务"的。意境是诗歌的内核、是生命力。对仗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以为学了对仗的技巧就能写好对仗。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要写好对仗作好诗,既要学习律诗乃至文学的基本知识,又要多读唐诗宋词乃至社科知识,充实完善自已的知识结构,丰富文化思想,不断提升认知能力。同时要加強写作实践,实践出对仗出好诗。学习和实践的结合将会使写作能夠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基于这种主观认识我谈了上述几点不成熟的意见,同时列举的对仗诗句还很稚嫩难免有硬伤,期待老师们批评指正。
2019年12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