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默例析(四则)
13.A Good Lesson
It was Sunday. The train was crowded. A gentleman was walking along the platform looking for a place. In one of the cars he saw a vacant seat. But a small suit-case was lying on it and a young man was sitting next to it.
“Is this seat vacant?” asked the gentleman.
“No, it is my friend’s,” answered the young man. “He is just coming, this is his suit-case.”
“Well,” said the gentleman, “I’ll sit here till he comes”. Five minutes later the train started, but nobody came. “Your friend is late,” said the gentleman. “He had missed his train, but he need not lose his suit-case.” And with these words he took the suit-case and threw it out of the window. The young man got up and tried to catch the suit-case, but it was too late. It was his suit-case and he had taken a second seat for his own comfort.
一次深刻的教训
星期天,火车上非常拥挤。一位先生沿着站台走并向车里看,想找一个座位。在一节车厢里他看到一个空座位。可是有一只小提箱放在上面。一个年轻人坐在旁边。
“这是个空座位吧?”这位先生问道。
“不,是我朋友的,”年轻人回答。他马上就来,这是他的提箱。”
“好吧,”这位先生说,“我先坐在这儿,等他来了我就走。”五分钟过去了,火车起动了,还没有人来。“你的朋友晚了。”这位先生说,“他赶不上车了,但他没有必要也丢手提箱。”说着他拿起箱子扔出了窗外。这位年轻人站了起来企图抓住箱子,可是已经晚了。箱子是他的。他用箱子占了个座位,本想使自己更舒服点。
在《一次深刻的教训》中,开始的铺垫是“一位先生沿着站台走并向车里看,”可接下来的对话里并没有交待上车,却不知不觉中已换了车厢内的场景。这是铺垫不当,因为从后来的情节看,没有必要强调“沿着站台走”,直接改为“在一车厢内”即可。
我们知道句子的主位是句子的话题,“先说的是主位,是说话的出发点,后说的是述位,是围绕主位逐步展开的实际内容。”前后句之间的过渡与衔接要保证自然且语义连贯,要为一定的语用服务。我们看到在短短的三个句子里,话题由他跳到一只小提箱,再跳到一个年轻人,频繁地转换,并没有明确的语用目的。若以空座位为参照,推进叙述他所看到的:“上面放着一个小提箱,旁边坐着一个年轻人”会更自然连贯。
幽默的结尾,“扔箱子”可以说是幽默的高潮,到此煞住是最佳结尾,符合幽默的高潮处即止的急煞原则。之后的叙述解释,虽使情节更完整,因果关系更清楚明白,却破坏了幽默的紧凑节奏和含蓄意境,使得它更像一篇故事而不像幽默了。
14.Not His Fault
A small boy presented a worn, dirty book at tho the desk of the public library. The librarian glanced at the title, then at the size of the boy, and remarked, "This book is awfully technical, isn't it?"
Althought Although a little embarrassed, the boy stood firm, looked squarely in the eye, and answered," It was that way when I got it."
不是他的错
一个小男孩把一本破旧的书放在公共图书馆的桌子上。图书管理员管[瞥]了一下书名,又看了看男孩的个头,说道:“这是本专业性很强的书.不是吗?”
尽管有此[些]尴尬,小男孩还是挺直身子,直看着她的眼睛并答道:“我拿到书的时候它就是这个样子。”
首先,关于孩子对图书管理员问话的解读。从孩子的答非所问的回应中,我们可以推知他没听懂图书管理员的问话,所以才误以为图书管理员是在责备他把书弄脏了或弄破了。那么,这句问话(“This book is awfully technical, isn’t it?”)中,让孩子听不懂是那一部分呢?可以看出较难的部分是“awfully technical”,或者更精确些,倘若很口语化的“awfully(很,非常)”也不属难点,就剩“technical(专业的)”一词了。如果我们这一推测正确,是“technical”一词影响了小男孩的理解,那么,在翻译成汉语时,可有意选择晦涩的词语,以配合营造小男孩听不懂的效果。“这书专/艰深得太厉害了,对吧?”
其次,“dirty”一词漏译。英语原文中有这个词,它是幽默的必要铺垫。有了它,连同“worn(破)”一起,才描写出所还图书的状况,才使小孩以为图书管理员是在责备他把书弄脏弄破了,才有了小孩的辩解:“It was that way when I got it(我拿到的时它就这样)”。
第三,幽默的题目及笑点。以“Not his fault”为幽默的题目,的确是抓住了幽默核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因为小男孩的尴尬、直视对方以及郑重的辩解,都是为了表明“不是他的错。” 最后一句“It was that ways when I got it”,作为笑点,也是对“不是他的错”作更详细的解释。不过,“his”的视角是站在第三者即故事讲述者的角度,远距离叙述,不如换成第一人称更有幽默趣味。以当事者的视角,更能带给听众以身临其境的角色认同感。而且,把它变成男孩话语的一部分: “ It’s not my fault,” he answered, “It was that way when I got it.” 这样自然引向笑点的过渡,作为幽默的“悬”环节,更好地迎接笑点的到来。
15.In Trouble
The guest at the dinner party, arriving late, found a seat reserved for him near the head of the table, where a goose was being carved.
"Oh," he exclaimed, "so I'm going to sit by the goose."
Then observing the lady on his left, he made haste to amend an awkward phrase. "I mean," he said, "the roasted one, of course."
尴尬
晚宴席上,一个迟到的客人发现在餐桌上首给他留了个座位,桌上正在切鹅肉。
“哦,”他说道,“我正好坐在鹅旁边。”
这时他发现了坐在自己左边的女士,便赶紧笨拙地改口说:“我指的,当然是那只烤鹅。”
《尴尬》这篇幽默作为“In Trouble” 的汉译,几处误译影响了幽默的质量。
首先是误译“where”致使“切鹅肉”的位置不明确。英语原文中用 “where”引导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near the head of the table”,即指出了“切鹅肉”的地方。桌面若按客人座次而瓜分,则人人有“靠近”的一处。迟到客人靠近的那一处桌面,即是鹅肉切分处。若在其它处,不靠近迟到客人,就无法引出他“靠鹅而坐”的话。因此,没有正确译出“where”一词,致使译文中“桌上”一词过于空泛,没能具体指出鹅的位置。从幽默分析的角度看,就是没能够为“靠鹅而坐”一句做好铺垫。
其次,是幽默的最后一句中“he said”的处理。这似乎不是漏译的问题,因为前面“改口说”已经译出了“说”字。问题就在这里。从幽默角度看,这“说”字能不能移到前面译而并两句为一句呢?我们知道幽默的“铺、抬、悬、跌”四步中,“悬”起着极关键的作用,笑点推出前稍作停顿。幽默经历了抬高后,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紧张,到“悬”这一步,又突然放缓,以使听众能消化理解前面的内容,同时又集中注意力,期待着后面笑点的出现。英语中以句号分开两句,就有较长的停顿,而且笑点出现前又插入了“he said”这类无关主旨只标识说话人的次要成分。一个句号(full stop)两个逗号(pause)连同插入语,都起到了放缓节奏的作用。而汉语译文中将“he said”提前,并借以合并两句,其作用实际上都是加快了节奏而使“悬”这一幽默的重要环节消失了。信息量上没有减少太多,幽默效果却有了很大悬殊。因此说把“he said”提到前句翻译而合两句为一句,是没有必要,也是不应该的。
第三点,是对笑点“the roasted one”的误译。这篇幽默的点睛之笔,最富趣味之处就是结尾的这一句,它以“one”避复,精致地隐去“鹅”字。“当然,我说的是那只烤的。”这话里省去而不需明说的是:“而不是你这只没烤的”——言外之意“你”仍是一只鹅。自知失口,意欲修正,却言不由衷,词未达意,结果仍指对方为“鹅”,这是幽默之所在。如果不考虑“one”一词有隐匿“goose”的功效,而译为“鹅”字,由隐变露,似乎浅出易懂了,然而,仔细推究就会发现,这是一大败笔。“我指的,当然是那只烤鹅”的言外之意是“而不是你这位女士”。如此以来,常情常理,不乖不谬,还有何幽默可言?真可谓,一字之差,幽默尽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goose”一词的双关含义。除“鹅”这一基意义外,还是“呆子,傻瓜”,尤指女性。可见,在英语中这个幽默还隐着一层含义,指女士为“呆子”。这一点在英语中无需特意指明,读者即可明白,因为“goose”一词原本就身兼两义。可译到汉语,若只译出“鹅”不译出“呆傻女”,幽默趣味就失去了一半。文中或明或暗地提到“goose”一词的地方有三处。首段未尾 “goose”意义很明确,仅指“鹅肉”,而幽默结尾处的“the roasted one”只是暗提,这两处都难以补救“goose”的双关意思。剩下的一处即第二段 “(sit by) the goose”倒可以有意地译为“呆鹅”。当然,只是些许补救,依然没有完整地译出双关。双关难译,时常需要打些注释补丁。
16. 政治家的能力
(1)Sir Winston Churchill was once asked what he considered desirable qualifications for a budding politician. He assumed his bulldog expression. “It is the ability,” he rumbled thoughtfully, “to foretell what is going to happen tomorrow, next week, next month and next year.” He paused, then added, “And the ability to explain afterwards why it didn’t”
(有人曾问丘吉尔,他认为初登政坛的政治家应该具有什么素质。他脸上现出他那副斗牛犬的表情,若有所思地用低沉的声音说道:“要有能力,预言明天、下周、下个月以及明年将发生什么。”他停了停,接着补充道“还要有能力,事后解释所预言之事为何没有发生。”)
(2)有人问邱吉尔,做个政治家要有什么条件。邱吉尔回答说:“政治家要能预言明日、下月、来年及将来发生的一些事情。”那个人又问:“假如到时候预言的事情未实现,那怎么办?”邱吉尔说:“那需要说出一个未实现的理由来。”
(3)有人曾经请教丘吉尔:“做一个政治家.最需要具备的资格是什么?”
丘吉尔毫不犹豫地回答:“政治家必须能‘预言’,也就是预测明天、下个月或是明年,将会发生什么事。但是,假如到时候,事情没有发生的话,他又能够脸不红气不喘地‘说出一二个理由来辩解’。”
(4)有人问邱吉尔说:“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具备什么才能?”
答:“作政治家必须具备预先知道明天将要发生什么事的才能。假如没有发生的话,你必须有能圆满说明的才能。”
首先,英汉语态和句式结构的不同,影响了幽默的表达。
英语版本中,使用被动语态,使幽默故事的主体保持一致,都通篇是“Churchill(丘吉尔)”。而汉语版本中,由于使用主动语态,极不重要的“有人”便占据了极重要的位置,后来只好再次易位,扶正本该处于主位的“丘吉尔”。
英语句式灵活,可以把笑点“没发生”放在句尾这一最强调的位置,与所谓“预言”恰好形成鲜明对照:预言却又言而不中。对照凸显冲突与不谐调,幽默遂生。汉语中,若译成“还必须有一种事后解释为何没言中的能力”,不但长而拗口,笑点也湮没在句中。要想传递该幽默,结构需要调整,保持笑点在句尾,译为“还要有一种能力,事后能解释所预言之事为何没有发生。”
其次,英文中有“he assumed his bulldog expression”, “he rumbled thoughtfully”和“He paused, then added”。若有所思,郑重其事,甚至含糊不清,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听众对幽默的戒备,后面才能出其不意,达到惊喜的幽默效果。这也是渲染抬高过程中控制节奏,适当放缓,是幽默故事中“铺、抬、悬、跌”中的重要一环――“悬”,使听众更加期待揭晓谜底。这都说明了幽默记录者以及讲述者的娴熟技巧。
版本(2)汉语中,“邱吉尔回答说……那人又问……邱吉尔说……”没有适当的“犹豫”、停顿,节奏加快了,好像邱吉尔早有准备,或迫不急待地一口气说出似地,幽默效果大打折扣。版本(4)中如果作为正经严肃的答记者问,意在获取信息,还算可以。可作为幽默,糟糕得聊胜于无:削减得只剩下干巴巴的主干,一问一答,简则简矣,却没有了节奏的缓急变化,没有了渲染,没有了“卖关子”,也没有了矛盾对比来凸显不谐与出人意料。总之,版本(4)毫无幽默技巧可言。
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汉语版本中最为糟糕的,是幽默的核心。英语中初露头角的政治家预言而“言必不中”虽没有明说,但这个言外之意却是肯定无疑的。这种对照冲突是幽默的核心。然而汉语各版本中,都成了“如果没发生”一类的假定,谬矣!初登政坛能力差,“每言必不中”,是极致可笑的;然而,“假如没言中”或“有时没言中”却是正常的,没有多少可笑成份。汉语版本中都错把预言与辩解当作核心。辩解意在责其推脱责任不诚实,可恨并不可笑,
说得形象点,英语中“ability”,“explain”,“afterwards”,“why”,都是开路先锋,来迎接最重要角色“it didn’t happen(没有发生)”。从“explain(解释)”一词也看出创作者的措辞有意平淡低调,可汉语版本误把它当作核心,译作引人注目的“辩解”还嫌不够,又加上“脸不红气不喘”(版本3),彻底歪曲创作者的原意。有意平淡的配角“解释”一词,被拥上舞台,而真正的主角“没发生”终于出场时,却被冷落在一旁,真正的一出“喧宾夺主”戏。――这是导演的错,他没有读懂剧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