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往事之
摸 秋

作者:董振芳,网名云淡风轻,河南信阳广播电视新闻界资深媒体人,主任编辑。创作的80余件作品获国家、省、市新闻奖。现已退休,喜欢平静简单的生活,愿岁月安好,云淡风轻。
主播:耐心等待,河南信阳人,24年专业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经历;作品获国家、省、市各级奖项百余件;入典《中国当代播音员主持人大典》;解说的联合国世界劳工组织云南项目专题片《爱在澜沧江畔延伸》发行东盟五国。退休后定居昆明,现为企业管理人员。信奉持久耐心专注做事,等待一切可能的未知。
光阴似箭,岁月如流。端午栀子花的香味还没散尽,转眼又到了冷露无声湿桂花的中秋。
今年中秋节是在家乡过的,晚饭后亲戚陪孩子们出去赏月、摘瓜、捉流萤,我留在院子里和小时候一块玩的俩姐妹叙旧,看着空中那轮皎洁圆月,我们不由自主就叙到了多年前的那个中秋夜。
那是大集体年代,我初中毕业后在生产队干过一年农活。当时我们生产队和我年龄相仿的女孩子有七八个,一帮女孩子每天在一块儿劳动、一块儿玩耍,又都处在不知愁滋味的年纪,成天嘻嘻哈哈,疯疯癫癫,虽没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勇气,但在生产队里可是什么事都敢干,队里几个连父母都难以管束的半大小子被我们整治得叫东就东,让西就西。不过我们这帮人淘气归淘气,干集体活倒很是卖力,早出晚归,拿着半劳力的工分,干着满劳力的活,在生产队还是很招人喜欢的。

那时候我们精力旺盛,白天干一整天农活也不觉着累,晚上附近村庄偶尔有放电影、唱大鼓书的,总少不了我们去赶场,有时候为看一场电影,能摸黑来回跑上十来里地。
那个年代经过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村治安秩序比较好,而我们这帮女孩又人多势众,个个伶牙俐齿,也没哪个敢来招惹,所以,各家的父母也都放心,由得孩子们去折腾。

我们那里以前有"摸秋"的习俗。相传,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现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中秋夜队伍驻扎在淮河大堤上,因战事紧急连日行军,导致军中粮食馈乏,当晚每个士兵只喝了两碗稀粥,夜里几个饿醒的士卒偷吃了滩地上的红薯、花生,第二天军营准备按军纪鞭打责罚,附近村民闻讯赶来,其中一老者急中生智对长官说:我们这里秋粮成熟之后,如有人不用烛火照明"摸"而尝鲜者不为偷,这叫"摸秋",是当地风俗,队伍来到我们这里就应该入乡随俗。长官听老者说得有理,就免除了对士兵的责罚。据说打那以后,淮河沿岸八月十五就有了"摸秋"这一风俗。

不过,大集体年代一切东西都属集体的,摸秋是旧俗早已破除。可我们这帮女孩子不管这些,中秋节前几天,我们就瞅准了和我们一河之隔的李家楼生产队那块种有花生、红薯和黄豆的河滩地,那里是沙壤土,花生随手可拔,红薯扒起来也方便,黄豆即将成熟。计划得手以后找个地方好好分享。
那年中秋节的天气特别善解人意,白天晴空万里,秋风送爽,夜晚明月高悬,清晖如水。为不引起大人们注意,晚饭后我们就相互吆喝着跑出家门,待到月亮快上中天时,悄悄来到聚集的地方,虽说那时月色正好,可我们全都无心赏月,按照事前分工,各奔目的地,不大一会儿,拔花生、摘黄豆的得手了,回到河边等待扒红薯的。突然,红薯地传来一声惊叫,还没等我们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李家楼庄子上的大黑狗一路狂吠着朝河滩地冲来。
我们这帮女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可唯独怕这高大凶猛的乡下土狗,我们丢掉到手的战利品,连滚带爬奔回对岸,好在这黑毛畜牲也许是怕水吧,没敢追过来,只在河的那一边虎视眈眈地冲我们狂吠。

脱险以后,挖红薯的小兰告诉我们,她在扒拉红薯秧时不小心碰到一条蛇,也许是扰了蛇的清梦吧,蛇在她的手臂上狠狠咬了一口,于是,我们和狗同时听到了小兰的叫声。担心她的伤势,我们都没敢回家,跑到生产队队部,向我当保管的大伯求救,大伯就着昏暗的柴油灯查看了小兰的伤口,发现蛇咬过的地方只有一个小红点,知道是无毒蛇咬的,大家悬着的心这才放下。
那夜摸秋,我们不仅无功而返,还丢了一只筐一个筲箕,人人弄得像落汤鸡。我们约定,谁也不准把这件糗事往外传。所以,生产队里的人只看到我们战无不胜的风光一面,不知道我们也有"走麦城"的时候。

中秋节再见这两位参于"摸秋"的姐妹,叙起这件荒唐往事,大家依然笑得前仰后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