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实记录铭心刻骨的那一段青葱岁月
——读信义庄系列散文《济南印记》
宋俊忠

与信义庄先生遇见是2019年6月9日下午,在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卢新华到访山东文学馆,《我看鲁迅——兼谈鲁迅对我文学创作和人生的影响》的报告会上。 报告会结束后,省作协副主席陈文东先生陪同我们几个与会者,参观已经布展完善的山东省文学馆。其中有我的大学师弟,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张期鹏先生,还有一位近一米八、气度不凡的中年男子。参观结束后,已近晚饭时分,期鹏就相约三四位知己的文友,在玉函路一家酒店小聚。入座后,期鹏方才给我们一一相互介绍。我们俩相互熟悉后,分别留了电话和微信,由于有共同爱好共同语言,年龄相近,于是便成了朋友。
刚开始,我们平时电话和微信直接交流并不频繁,只是关注翻阅彼此的朋友圈,好的文字各自点赞或者分享。后来,我在他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他分享的自己创作的《济南印记——穷学生进城》,感觉很好,很有味道,于是就给他微信联系,征求他的意见,能否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上刊登发表。信义庄先生欣然同意,并把一组七篇《济南印记》系列散文陆续给我发过来。
这是一组回忆他上世纪八十年代刚从中专毕业,分配到省城济南工作时那一段青葱岁月的直接亲身经历。文章显现的是不到十八岁的作者,从懵懂、青涩,到很快熟悉了这座城市,熟悉了自己的工作,在一片充满着友爱与友情的氛围中,不断奋进,求知若渴,终于成长成熟起来。文章情真意切,真实感人,读来仿佛是和作者又一起重又走进了那一段虽然艰苦,但又时分快乐和温馨的时光。

刚参加工作时信义庄(前排右)和同事合影
《穷学生进城》、《十七岁那年的雨季》两篇主要写的就是作者到济南化纤厂实习和刚分配到历下区财政分局参加工作时的亲身经历。作者从一个农村孩子考入中专,而后顺利毕业,来到了大城市,一切都觉得新鲜而新奇,特别是三位同学趁着周末到最繁华的泉城路周边去开眼界,去熟悉都市的一切,尽管囊中羞涩,但为了看一场《少林寺》,精神战胜了物质,最后只剩下两毛钱乘公交,还是售票员开恩,允许三人坐三站,剩下的两站地,三人下公交,撒丫子步行回到住所。像这样的情节,在系列散文中有不少体现。虽然现在的年轻人读来可能觉得不可想象,但是确实是当时的真实再现。
刚一参加工作,作者还不满十八周岁,但是却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之下,很快熟悉胜任了工作,充分感受到了友情和温暖。作者不吝笔墨,书写了领导、老同事、师姐、老乡等等对自己工作上帮助,生活上关心,没有了孤独和孤单,享受到了父母兄弟姐妹一样的同志、同事之情。业务不熟悉,老同志手把手指导,没有自行车,同事兼老乡的马师傅七拼八凑给组装了一辆,尽管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都响,但却解决了自己交通出行的大难题。节假日不能回家,老同志就把自己和年轻同事叫到家里,像自家的亲人一样,享受了节日的欢乐和温暖。读罢这些文字和细节,我们也同作者一样,感受到了那段青葱岁月里至真至纯的浓浓情意。友谊、友情、感激、感恩流淌在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作者是一位重情重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心地善良之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始终流淌在血液里,铭刻进骨髓中,烙印在灵魂深处。
好学上进、不断进取是这一组系列散文的主基调和主旋律。特别是在《淘书在泉城路新华书店》、《追梦的日子》两篇散文更是集中进行了展现。那一段日子,作者是新华书店里的常客,尽管工资不高,但也几乎是每月都要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淘书买书。如果不是还要限制购买量,估计作者会买的更多。业务书是作者购买的重点,只要发现自己需要的或者有帮助的,都会如获至宝好不吝惜倾囊而购。’正因为当时如饥似渴的读书学习,也为自己成为业务骨干栋梁并走上重要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能考上山东大学是作者的梦想。由于工作的关系,作者经常在山大旁边经过。每一次经过,听到山大校园里朗朗的书声,心里都会掀起涟漪。一次避雨的机会,作者给校园门卫混了脸熟,作者再经过山大时,就堂而皇之的骑车径直穿越校园,感受一下大学的气氛。以至于后来差一点辞职再次参加高考,考进心目中的圣殿——山东大学。尽管由于家人的反对、生活的责任重担、启蒙老师的启发等原因没有实现,但是山大之火仍然不息,夜大也要上山大。也许是命运给信义庄故意为难,尽管为了报考山大经济学院夜大做了充分的复习和准备,并以高分超过录取分数线,但是由于工作不足两年,单位不允许上学。已经半个身子挤进了山大,然而又无情的与她失之交臂。遭受了这次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尽管消沉了一小段时间,但是不向命运低头的作者,又振作起精神,走上了漫漫数十年如一日的自学考试之路。用作者的话说: 几十年自学下来,虽未有大的成就,但杂七杂八,不停的阅读学习,自己知识的深度、广度还是有了较大的拓展,回味往事,颇感欣慰。从这些文章中,一位好学上进、积极进取、不向命运低头的铮铮铁骨硬汉强汉形象挺立在我们面前。
这些散文体现的另一个重要侧面,就是为我们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的老济南的风土人情和城市风貌。虽然《老城的大街小巷》、和《老城的大街小巷之卫巷》两篇作品体现较为集中,但是其他几篇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和涉猎。读罢这些作品,我们对那时的济南有了一个大体的感受和了解。未有阁的解放阁、全省最大的百货大楼、泉城路新华书店、燕喜堂、四喜居、卫巷快餐等等。我们仿佛跟随作者穿越回到了那时的济南。
语言干净利落、朴实无华,叙述清晰条理,结构扎实严谨等是《济南印记》系列散文的艺术特色,限于篇幅本文不在一一展开分析详述。喜欢的读者朋友自己可以细细品味和感受。
总而言之,信义庄先生的这一组系列散文《济南印记》,应该是近年来此类散文的新收获,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我们期待作者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献给读者,让读者得到更多的艺术美感和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