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里到处是污水、垃圾和臭泥坑,现在我们村全部铺上了水泥路,治理了坑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给村民拉上了整齐的院墙,印上了宣传画,跟过去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杜国有说。
2015年9月,省检察院派裴杰出任瓦房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裴杰驻村期间,经多方争取支持,新修村内道路,对电网进行升级改造,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通了天然气,在废旧坑塘上新建5000平方米集办公、文化广场和其他服务设施于一体的瓦房庄村群众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协调商水县财政局投资100万元为村小学新建了教学楼,极大地改善了瓦房庄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
2017年11月,省检察院又派出王继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持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到任后,王继峰通过走访贫困户、与村民座谈、实地察看等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摸清了村情民情。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为5个自然村配备116个垃圾桶和1辆垃圾车,引导村民集中投放垃圾,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他还组织全体村民集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投资30万元建立了村幼儿园,已于2018年9月投入使用,解决了村里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与郑州铁路运输检察院共同协调相关方面,投资150万元援建3座桥梁和两处群众活动广场,方便群众出行和身体锻炼。利用村集体收入建设6座生产桥,方便村民农业生产。如今,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得到了解决。
为彻底改变瓦房庄村“脏乱差”现象,2017年底,省检察院协调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500万元,用于村污水改造和环境综合治理,通过污水管网改造、坑塘改造、公共卫生间和垃圾池建设,彻底改变了瓦房庄村容村貌“脏乱差”的现象,使美丽乡村建设落到实处。
瓦房庄村村内道路、桥梁、农田灌溉工程、农网改造、路灯、“天网”工程、校舍及教学配套软硬件设施、生态村等民心工程项目的建设和落成,让村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现在走进瓦房庄村,看到的不再是以往的旧面貌,而是宽敞干净的新农村!
“授贫困户以‘渔’,才能解贫困户之困。”顾雪飞检察长到村里调研时说的一句话,让驻村工作队心里亮堂了起来。
针对该村人均耕地较少,靠近县城和周口市区的特点,驻村工作队结合村内实际情况,调整种植结构,增加村民收入。驻村工作队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先后到三门峡、鲁山等地参观,经过反复研究选择了占地少、销路好、效益高的香菇种植产业。发动村干部带头成立合作社,发展香菇种植,利用第一书记专项扶贫资金,在瓦房庄村建设了香菇种植基地。2018年生产香菇9万多斤,合作社收入30多万元,今年预计收入达60多万元。
2018年5月份麦收后,驻村工作队协调县财政局继续实施“粮油倍增”计划项目,免费供应高产花生种给村民种植,全村共种植花生600亩,每亩实现增收800元左右。2018年9月,协调引进“订单农业”,与县农场签订新麦26优良小麦种植协议,由农场免费供种、供药、供技术,并负责以合理价格回收,仅小麦订单一项,全村一年就增收25万多元。
今年10月,周口市天华农业联合社瓦房庄分社揭牌。周口天华农业联合社托管了瓦房庄村全村1200多亩土地,村民的种地收入又增加了。
周口天华农业联合社负责人刘天华说:“决定托管瓦房庄村整村土地,目的是帮助农民降低种地成本,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让农民、村集体、联合社三方受益,让大量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到外面打工挣钱。”
“加入联合社后,瓦房庄村仅土地深耕一项每亩就可节约40元,全村1200多亩地就省下4万多元。加上其他惠农政策,每亩地能多收200~300元。全村1700多名村民对此都很满意!”王浩山说。
“我今年71岁了,在家门口就业一个月还能挣1600元,我们一家老小生活有保障了,感谢王继峰书记给我们引来一个好企业,让我一个老太婆也能挣工资了,一辈子也想不到啊!”在瀚玺服饰有限公司打工的贫困户王玉兰老人说。
2018年4月,商水县瀚玺服饰有限公司入驻瓦房庄村,村委会与企业签订了为期5年的租赁合同,村集体每年增收7万元。目前,该公司安排就业80余人,其中贫困户23人。在厂内打工的村民实行计件工资,月收入可达1500元至4500元不等,实现了厂家赢利、村集体增收和村民就业致富的“三赢”局面。
省检察院检察二部主任,现挂职商水县委常委、副县长杨飞告诉记者:瓦房庄村产业扶贫车间,是省检察院对该村的帮扶重点项目之一,驻村工作队引进企业入驻产业扶贫车间,引导群众就地就业脱贫致富,帮助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实际困难。
“南香菇,北服装,家家有订单,户户织渔网。”是商水县城关乡党委书记陶德山编的顺口溜,也是瓦房庄村产业扶贫的真实写照。产业发展给瓦房庄村带来了实惠,成效是:人人有活干,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足。
2019年下半年,香菇基地和扶贫车间二期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有力推动两项支柱产业良性发展,持续增加村集体收入,瓦房庄村发展充满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