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扎根心田的家乡
文/彭振起
多少次,我想用清淡的笔墨在时光的扉页上,刻下那个有灵魂的、在我心里种满花朵的、印着潮湿记忆的家乡,写下藏在心中最柔软的山水、街道、阡陌、故事等,好让我随时都可打开岁月倾注的陪伴,一如从前。终因它太重,提笔又搁下。可那些温情,溢满心海,还是悄悄地把我恋乡的深沉锁进文字里。

春暖将鲜嫩翠绿点染芙蓉峰山梁,用不离不弃的热烈拥抱游子归乡。
巍峨挺拔的芙蓉峰,仿佛要一窥天堂的神秘,昂首成龙,探头苍穹。山脊筑有一座炫目的炮楼,绿色的琉璃瓦,低矮的圆屋顶,黄色敦实厚重的围墙,镶嵌着半圆形拱门,仿佛给芙蓉峰顶插上了一枚秀簪,平添了她几分妩媚。
山腰林木苍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四季次第盛开各色野花,令人神清气爽。风暖雨浇,山坡色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芳香四溢,天地舒畅。
对着这天地春色轻缓道一声,我回来了。
夏雨多情,洒下为春季送行的泪滴。我站在芙蓉峰的龙角俯视,目光搜寻塘田市镇街道,缓缓而行。

这是邵阳闻名的千年古镇。依山傍水,民居房舍错落有致,傍临田园阡陌,靓丽如画,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在这有一条蜿蜒绵长的商业街,按河流的流向分成上、中、下三段。
上街店铺商品琳琅满目,卖什么都有,游客悠闲徜徉其间,逛着一家家店铺,购买自己喜欢的物品,累了还可以在花园桥的长椅上休息,感受着南方温暖湿润的气息。花园桥,跨架在一条小江与夫夷河的交汇处,青石块筑砌而成的桥墩,呈六面形柱体,上下游均为锐角,以便减轻洪水的冲击。桥身为木质结构,采用密布式悬臂托架简支梁体系。桥面后来改建成了水泥路面。桥廊采用榫卯结合的梁柱体系,联成整体。廊亭木柱间设有木板坐凳及栏杆,既能避风雨,又能给人纳凉拉家常,还能倚栏观胜景。桥凳上看八字的先生、廊亭中间设有关云长的神案和一块功名碑,构成花园桥上一道独特风景。栏外挑出一层风雨檐,既增强桥的整体美感,又保护了桥面和托架免受雨浸风蚀。亭梁彩绘着花草、鸟兽等图案。整座桥结构严谨,造型美观,极富民族古风气质。

花园桥身下的夫夷河绵延灵秀,令人迷恋。阳光耀河水,闪烁着绸缎似的绿波,沿着曲折河岸,弯流远方。河面上不时有小船缓缓驶过,激起波光粼粼,格外亮丽。错落有序的船舶栖在静静的河面,犹如一群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抱,自成一道风景线。每当晚霞跌落河里,夫夷河如醉酒美人,绯红着脸,夺目了乡村,鲜艳了人间。岸边,偶有休闲人在静静地垂钓,不知是在钓孤独,还是钓怡情?

河对岸有一处党史教育基地——战时讲学院,是塘田市镇红色旅游景区。此居系前清一位太子少保席宝田的别墅。抗战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在此创办了塘田战时讲学院,又称南方抗大,为抗战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干才。新中国成立后,邵阳县四中在此建校,落成教育基地。这段历史仿佛是一种积厚流光的恩德,让我们这些子孙后辈感受老一辈的艰难岁月,心生敬意,并励志为华夏荣威尽一份绵薄之力。
平复完光荣岁月的激情,我回到了中街的旧貌。
土灰色的瓦房,百年的木屋,间或挤有几间漏雨的茅舍,参差不齐地列队在光溜溜的青石板街道两旁。阳光斜射,暖暖地照在或蹲或站或坐于破旧木门口的街邻乡农身上。因为淳朴乡情暖,即使是夏天也没让人觉得烦躁,反而更多了一份安详和宁静。
家乡的夏夜特别热闹。蟋蟀声此起彼伏,萤火虫眨巴着亮光,漫空飞舞,炫人耳目。乡民们三五成群聚在一起,男人们互递旱烟攀聊,吞云吐雾里羡慕谁家的收成好,粮谷满仓;叹息谁家的收成差,来年又要挨饿。妇女们忙活着纳鞋底,碎嘴闲话东家长西家短的趣事,偶尔来点孩童们听不懂的辛辣料,笑声荡响整个街道,驱走白昼辛劳。
中街有个妇孺皆知的孤苦人兵咕佬,父母早亡,身患残疾,生性憨厚、乐观,常成为邻里乡民互侃戏谑的代号。在大前年那个冷寒的冬夜,他裹着油光可鉴的破棉袄,带着缺了口盛百家饭的碗和憨笑,去了另一个世界寻找他快乐的生活。虽然人们丢了一份茶余饭后的佐料,但是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游戏却在脑海萦绕。
穿裤衩的鞋童们,不顾跌倒,发疯一样地追逐,奔跑,大人们担心他们受伤,口里喊出泡,可他们却依然笑得像朵花。男童们玩捉迷藏、玩老鹰抓小鸡,女童们玩跳绳、丢手绢,各种各样的嬉戏乐翻了天。
最让人难以忘怀是演练打仗。把队伍分两边,一边当红军,一边当敌人。司令带队,下设战斗部,侦察连、女孩医护队和小兵。侦察连负责侦察敌人位置、人数,医护队负责救护伤员,小兵负责运弹药,战斗部负责攻打、阻击敌军,以俘虏司令论失败。以木剑、木大刀、弹弓、竹筒水枪、红缨枪等作武装,手榴弹用桐树叶包裹细土制成。常常隐藏于残垣断壁、草垛、门角、打禾桶里,有月亮的夜晚甚至将打仗搬到石山洞里。洞内照明用桐油火把、蜡烛,有些家境差的小伙伴,为能参加战斗,不惜解下父亲的轮胎草鞋带燃烧做灯。等到天亮,待他的父亲发现时,屁股被打肿!然而,到了第二天晚上又乐呵地参加游戏。
我赶着无穷无尽的欢笑,来到下街河道。
清澈的河流匍匐着茂盛水草,鱼在水里穿梭、戏闹,摩挲着码头上洗衣裳婶娘们的嫩白小腿,痒得婶娘们的银铃咯咯,欢笑声激起岸边柳丝飞扬,惊得树杈的小鸟慌张振翅,箭一般冲向太阳。光臀娃在洒满金币的河中拨弄浪花,稍小的摁着石头学狗爬,学闭气和潜水,比赛看谁气息最长久。年纪稍大的,有的在打水仗;有的双脚拍击水花,双手外划;有的站在码头边高石上学跳水,扑通着童年;最有趣的是扎猛子潜水,水里追来逐去,良久才在远处露出水淋淋的小脑瓜,看得人眼花缭乱。又喊又叫,欢声笑语沸腾了整条河。

秋风瘦了老树,娶走了田野最后一行金黄。走在些许清寒的陌上,咸咸的家乡情怀,随落叶轻轻地匍匐在田野上。
秋收后的田野是捉泥鳅的好去处。掮一把锄头,抓一个脸盆,赤脚上阵。田垄抓泥鳅分两种,一种是在田坝口水凼里手抓,另一种是湿地里拿锄头挖。找一处坝口水凼,在不远处用泥巴围一堵墙,然后用脸盆舀干水,卷起裤管,踩进淤泥里,弯下腰来,仔细辨别泥土里的圆孔,判断有泥鳅了,双掌拱成弧形,往圆孔两旁一插,收拢十指,向上抄出泥,一条泥鳅就显露出来了。泥鳅摸起来非常光滑,想要捉住它,得轻轻地去捉它。湿地里拿锄头挖泥鳅就简单得多了,找准泥鳅孔,一锄一锄地挖,直到挖出泥鳅为止。若能机缘凑巧,有幸满载而归,那回家的身影绝不亚打了胜仗的战士,昂首挺胸,英姿勃发。
现在已是冬季,阳光掰开了阴霾,抚摸着这一片土地,扎根心田的家乡,很暖,波澜年少已成过往,养育之恩难忘!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夫夷岁月,感谢原平台、原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