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吴立新:
勠力向全球海洋科技高峰攀登
李兴正

大山一样的几片白云正从湛蓝的南天之际缓缓地飘来;初冬的海风翩跹在绿林环抱里的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靠在文苑楼他的办公室的小窗前,他久久眺望着海天一色的远方,思绪却仍在2000米以下的深海大洋里翻飞着。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
大海,这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和国家安全屏障的大海啊。虽然祖先早有“水乃人之母”的智慧,虽然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就紧紧傍在我们身边,但主观认识和经略海洋实践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致使中国不仅在始于15世纪末的世界大航海时代缺席并远离了海洋文明,而且最终落到了被万里之外的群寇打破家门,甚至连内河都任其耀武扬威、港口都任其肆意摆布的悲哀境地。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这是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当年在视察海军舰艇部队时曾一连写了五遍的题词。直至伴随着黄岩岛和钓鱼岛等海洋权益事件的发生,普通中国民众真正意义上的海洋观才开始悄然定位:我们不仅要保卫海疆,不仅要拥有陆地上的中国梦,还要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并用海洋强国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海洋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迅速凸显,世界范围内经略海洋的竞争前所未有,海洋和国家根本利益之间的关系空前密切。”吴立新向记者娓娓道来,“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我们需解决两大前提性问题:一是真正认知海洋,特别是2000米以下的深海大洋;二是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尽快缩小我们与世界海洋强国之间的差距。”
浩瀚的海洋是一个极端复杂的系统,包含着由时间、区域和空间三个维度组成的不同尺度的运动,承担着海洋中各种能量与物质的输运。即使对长期从事海洋动力学和气候研究的吴立新而言,海洋依然是那样奥妙无穷、未知太多。目前,科学家对全球2000米以下的海洋几乎一无所知,“要解决一系列重大海洋科学问题,我们需要把2000米以下的海洋‘点亮’、让海洋‘透明’。”吴立新说,描绘海洋强国梦这幅壮丽的画卷须用高科技,“2009年,我去参加10年一次的世界海洋观测大会时深受刺激,因为会上全是外国人,根本没有中国人的声音。10年后的今天,我们虽然已在青岛举行了由中美英法等国家和国际组织30多名专家参加的‘建设全球透明海洋共同体国际研讨会’,也将在青岛举行世界海洋观测大会,但我们要真正能在全球海洋科技舞台上发出最前沿的声音、发挥应有的大国作用仍然任重道远。”

不忘来时路,心系梦归处。
2005年,亦即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的当年的夏天,吴立新这位曾清华5年本科、北大6年硕博并继之在国外进行了11年科研的游子,因应着中国海洋大学“筑峰工程”人才引进计划的召唤,挈妇将雏从异国他乡回到祖国。那时,吴立新已先后在涡旋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和气候动力学等科研方面多有成果斩获,其“海洋气候年代际变化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所发展的气候模式动力实验体系则被全球多个知名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采用。
来到中国海洋大学的吴立新欣喜地看到,这里做数值模拟用的计算机虽比不上国外先进,在这里虽不能像在国外那样能接触到很多世界顶尖的海洋科学家,但这里文化包容开放,青岛崂山渐已成为全球海洋科学家想往的热土,中国海洋大学则聚集了不同涉海研究方向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这里学术思想活跃开阔,辅以学校提供的优良平台与环境,他和大家一样都能够在海洋科学研究方面一门心思谋事、干事、成事。就这样,吴立新凭藉着阳光心态、优良品质和过硬的学术研究本领,迅速投入到中国海洋大学的科研主阵地并赢得一致称赞。
2007年11月18日,由吴立新作为首席科学家、资助经费达3200万元的“973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启动;2009年9月,吴立新领衔的物理海洋学创新研究群体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个物理海洋创新研究群体资助;2010年,他被任命为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1年5月,他和他的团队在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了“在南大洋深层能量传递及混合”的最新研究成果,翌年又发表的“在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成果,被杂志编辑评论称“此项工作对认识气候正如何发生变化有重要意义”;2012年,他率领的“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首批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3年2月,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西北太平洋海洋多尺度变化过程、机理及可预测性”获得科技部立项......通过这些令人振奋的资助项目,吴立新及其科研团队在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不断取得一批又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2013年12月,年仅47岁的吴立新实至名归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4月又荣获2018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点亮深海大洋,澎湃中国梦想。
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波诡浪谲成了有志者无畏探索的牵引力。
浩瀚而神秘的海洋占了地球表面的71%;84%的海洋水深超过
2000米。目前,人类对2000米以下海洋的了解多局限于“点和线”,离全面和立体了解还处于“遥望”的状态。我们要实现海洋强国,如果连深海大洋的真面目都不得而知,谈何容易?
从2014年开始,由中国海洋大学等5家驻鲁高校和科研单位共同发起筹建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实施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科技支持资金超过6亿元的“透明海洋”工程。吴立新两眼炯炯有神地告诉记者:“这一工程的实施目的,就是要通过建立海洋立体观测系统获取海洋环境综合信息,建立预测系统掌握海洋环境变化,实现对目标海域看得清、查得明、报得准,把2000米以下海洋‘点亮、看透’。”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心更坚的钢。弹指4年间,吴立新带
领众多科研人员向着海洋科研最高峰心无旁骛、踏石有印、顽强攀登:
他们首次把“人类的眼睛”放入万米深海,构建了全球首个马里
亚纳海沟观测网,成功回收了世界首套万米综合潜标,将促使深海状态变化不再神秘;
他们成功研制出4000米深海自沉浮式剖面探测观测浮标,极大增强了我国对全球海洋的持续观测能力;
他们成功完成对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南海、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的维护及扩充,首次实现了对蕴含丰富多尺度动力过程的南海深海盆的全面覆盖及完整监测,加速了观测装备国产化;
他们构建了渤海、黄海和东海高分辨率精细化短期预报系统,并利用该系统降低了海洋灾害强度,带动了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的转型升级。
“‘透明海洋’工程分海洋星簇、海气表面、深海星空、海底透视和海洋模拟器5个子计划,分别运用卫星遥感、水下机器人、超算等技术实现对海洋的表层、深层和海底的立体观测,建立可靠准确的模拟系统,实现对深海大洋真正意义上的‘点亮’和‘透视’。”吴立新仅以“深海星空”计划为例向记者介绍“透明海洋”工程重大意义时说,美国在2017年公布了一个叫做“海基物联网”的构想。该构想可使美军通过部署数量众多的小型低成本浮标传感器来形成分布式网络,在广阔的海洋上实现持久的态势感知。这个构想跟我们的“透明海洋”工程大致相似,“但是,我们提出的时间比他们更早并已成功开展了前期研究工作。我们,走在了他们的前面!”
壮志撼山岳,雄心震龙潭。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劳苦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吴立新站在那张占据他办公室整个一面墙壁的世界海洋地图前,沉吟片刻后告诉记者,要以全球视角深耕大洋这幅壮丽的画卷,需面对的困难很多、很多。发展海洋科学既要物理海洋、海洋地质、生物海洋、化学海洋这四大学科深度交叉,又需要分子、机器人、通信、纳米、卫星等技术学科支撑,以及大气、数学、信息、生命、管理等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才能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解决全人类共同面对的海洋问题。在我们国家,由于机制体制问题,观测、机理与预测联系松散,观测资料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共享程度低,关键的观测仪器还受到国外封锁,科学与技术发展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不紧密,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还亟待完善。“虽然实现‘透明海洋’宏伟目标的瓶颈问题还远不止这些,但有国家海洋战略的坚定支撑、有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向海强国’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作航向,什么困难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众志成城,在最短的时间内‘点亮’深海大洋,澎湃中国梦想!”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眼前一亮,抚摸着贴近办公室门口放置的那件舵手造型的工艺品动情地说,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又提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作为全国70位代表之一,他于 2016年4月26日参加了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主持召开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和青年代表座谈会,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2018年6月12日,总书记还亲自来到咱们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了解实验室研究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系统布局和自主研发海洋高端装备、推进海洋军民融合等情况。他说建设海洋强国一直是他的信念;建设海洋强国首先是要建设海洋科技强国。”作为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吴立新现场向总书记进行了汇报,“总书记不光对咱们实验室的机制体制、科学平台的建设及实验室如何整合青岛、全国乃至全球的科技力量创新非常关心,也非常关心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和海洋环境的保护。”
当天和总书记近距离接触的那珍贵的50多分钟,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总书记对我国正在建造的取名“梦想”号并将在2021年下水的全球第三条大洋钻探船特别关心。原来,60年前,有一群地质学家在美国加州聚在一起,商讨要建一条取名“决心”的大洋钻探船,但非常遗憾的是,60年过去了,这个梦想还没有实现,“去年,我们近50位院士给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写了一封信,就谈实现这样一个梦想,后来很快就获批了。我们现在正在建造中的全球第三条大洋钻探船取名叫‘梦想’号。”吴立新向总书记汇报说,建造这条船的目标就是深入水下1万米打穿地壳进入地幔,揭开地球板块运动之谜,圆人类60年来的科学梦想,“总书记听到之后非常高兴,鼓励我们要好好地做,争取用我们这条船实现人类60年来的伟大梦想。”
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吴立新说,我们国家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海洋,海洋强国之梦离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近。现在是我们国家海洋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几代海洋人梦寐以求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海洋强国建设指引了方向。未来,我们将深耕中国海,拓展深海大洋,进军南北两极。所有生逢其时的海洋学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勠力站在全球海洋科技的创新高峰上,奏响点亮深海大洋、澎湃中国梦想的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