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常听到一句话,积善之家,常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人,何必羡慕大富大贵,
行不义之财,即便大富大贵,恐也余殃不断。
欢乐常在,开心随行,便是人生
之大幸,何比乎!叫做“好人有好报”,什么是好人?不同的人心里自然有不同的认知,要是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好人就是“心存善念,行为端正,不做恶事的人”,可以说,一个好人必定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和爱戴,所以,好人得到好的回报也就不难理解了。

以善为乐者,广结善缘。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人之天性。
何为善?
水利万物而与世无争,此乃善矣。
至净为水,洗衣,衣净;洗菜,菜净;洗米,米净。
洗干净了万物,而脏了自己,水却无怨无悔,此不是大善乎!
一个家庭什么最重要,积善。
家庭中一人善,则一家善;一人恶,则一家恶。
一个积善的家庭,说话做事常为别人着想。
说话不伤人,常留三分余地;
做事不做绝,常为别人着想;
有利不独吞,为别人留一些;
不好的担些,别太为难别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家族的善,不是一朝一夕而来。
不因做一件好事,太小而不显眼,就不做,
做好事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再小都要做完美,尽力去维护。
不因一件恶事,太小,而做了也无所谓,小恶不禁,大恶不止!
一个家庭什么最重要,积德。
都说儿孙的福气是祖上修来的德。
祖上为富而仁,亲贫济穷,广积善德,
受济者哪有不感恩的呢,自然是子孙的福荫。
有善良的父母,难有大恶的后人。
有大恶的父母,儿孙们必遭连累。
善良的美德是长辈们以身作则传下来的。
莫道孩儿小,长辈们的一举一动皆是榜样。
家族文化与家庭教育一代一代相传而来的。
谁能说谁作威作福一生一世再来生来世,
那是长了前眼睛,没长后眼睛。
行恶之人做不得,行恶之家必殃后代,
而这个“好报”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它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子孙后代同样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一个门风很正的家庭,晚辈也会在长辈的影响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造福他人,造福社会。
明朝年间,曾经有一位叫王稳的官员,历任唐王府长史、广平府同知、汀州知府等职务,因为他善于治理,很有政绩,深受百姓的爱戴,话说他在担任广平同知的时候,知府因故缺任,于是,当地数千名百姓赶到都城请王稳代任。
王稳在做汀州知府期间,没有辜负老百姓对他的期望,政绩斐然,很得人心,有一次,不归他管辖的邻郡遇到了一场大旱灾,导致很多百姓缺食少粮,换做一般的人,不属于自己的辖区,肯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但是,王稳却毫不犹豫的打开本府仓储,为邻郡灾民发放粮食,他的做法遭到了同知陈熙的强烈反对,王稳不为所动的说:“《春秋》之义,救灾恤邻,彼民犹吾民也”,最后,在王稳及时的救济下,饥饿的百姓终于度过了难关。
过了几代,王稳的家族又出了一位叫王宗沐的玄孙辈,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颇有祖上王稳的遗风,自他开始,在浙江 的临海,便出现了一个“父子四进士,一门三巡抚”的王氏家族,此后,王家后辈及族人之中,有多人在朝中为官,造福无数百姓。

相反的那句话叫——"德不配位"。
位,就是我们的待遇,就是我们的德行不配我们的福报。
打个比方说,这有一张桌子,它能承受十斤重的份量,您非得给它放上15斤、20斤、50斤的重量,那我们看这个桌子怎么样?它就开始发抖,它就开始变形了,出现崩溃之前的先兆。
所以我们要明白古训"厚德载物"。
金钱、权力、名望都是自己的福报,都是压自己的物啊,您能承载的了吗?
靠什么承载,靠符合万物规律的德行。
比如有当父母的、当爷爷奶奶的,你要经常把珍惜福报这句话跟自己的孩子讲,对他非常有好处。
福报,福报,就是我们的享受。
譬如我吃得好,我穿得好,我有一万的不穿一千的,能吃十万的我不吃两万的,这些都叫福报。
中国人讲惜食,珍惜的惜,食物的食。
惜食、惜衣,就是我们穿的衣服,你要珍惜它,人贵惜福。
你得积攒自己的福报。
有人说:你讲的我不相信。
那就四个字送给你,"以身试法"。
过去有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太重要了。生死还是存亡?
有的商人,以非法的手段,去要那些你命里头装不下的东西,你这不是惹祸吗?因此坐牢判刑的例子还少吗?
他的德行跟他的待遇、福报不相称。
若你没有德行,而要享受的太大,要奔驰、宝马、豪华别墅,顿顿饭都是上千上万······
就是消耗自己的福报,折自己的福。
现在人们疯狂地追名逐利,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为了挣钱不惜一切手段。
我们现在天天看这个奔驰车好,那个大别墅好,看人家当官当这么大。心想,我一定要把这个钱挣到手。大家都是在这样想,完全不懂得道德,结果会如何呢?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