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盛产洋芋红薯,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前,洋芋只有一个红皮白心的品种,长方形的,淀粉多且多魇子,家乡人民把它叫做红眼毛洋芋。到了八十年代未期,从河南引进的白皮白心又大又圆淀粉少,且少魇子比老式洋芋产量高一倍,在地里生长无规则,不是结一窝,而是见蔓就结,满地生长的新品种,家乡人民亲切地把它叫满地跑洋芋。
多年以前,家乡有个口头惮词语"洋芋娃"(方言应读凹)是小时候小伙伴们常互相调侃着,"你个洋芋娃。"而大人们口中的“洋芋娃"则是贬义词,是讥笑的意思,比如某女红配绿的个性造型,或者某人走路一腾一腾地被讥笑为山洋芋,"洋芋娃。"
不管是贬是褒,我们都是吃洋芋长大的。
我记忆里最多的回忆是我的父亲正月间在自留地捡下的洋芋,经过他一春天的经心经管,锄草施肥,堰渠挑水抗旱保苗,收获的季节里也是丰收的季节,一二分地的洋芋能挖七八背笼。妈妈把挖烂的小洋芋挑出来先吃,大洋芋父亲把它们放到红薯窖里保鲜。
苦焦的年代洋芋又下锅又是主要菜肴,才挖得新洋芋淀粉多而且面,妈妈用巧手为我们炒洋芋丝,洋芋片炒腊肉,那味道奇香无比,今生弥足珍贵!
记忆中最奢侈的是上高中的二个姐姐放署假回家后,父亲从窖里掏出保鲜的大洋芋,妈妈用萝卜叉子叉丝给我们做又费油又费食材的洋芋托面让我们娣妹伙的吃。大饱口福的我往往吃得饱的肚子胀得睡不着。
那天回老家,孩子的大妈给送来新洋芋,老公说“咱烧火用大锅台做一顿嘫嘫的洋芋糊汤让人美美地吃一顿。"
"好!"
夫妻二人随即动手,他烧火我掌勺,二个洋芋娃合作完成一顿父母式的洋芋糊汤,端起碗狼吞虎咽咥个精光。
如今,红绿配的造型已是春晚主打色彩,家乡的洋芋娃们随着祖国的大步伐在强国富民的道路上飞奔,这片人杰地灵,神奇的土地上达官贵人,上市老总,文化专家学者层出不穷,漂洋过海者屡见不鲜,但是,洋芋娃们永远忘不了洋芋情。
不信?
如果你在某大饭店听到连续都是四声的軸子音,"老板再来一盘洋芋丝!"那一定是家乡的洋芋娃们!
张小莲,女,陕西丹凤人,70后,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商南县金丝峡管委会职工。让我剪一段流金的岁月,和着淡淡墨香,来书写似水的流年,走自已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