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岛
转眼又一度深秋,爱诗,写诗,骂诗,现在我想谈谈诗歌的内在空间。
诗歌的内在空间(至少)显示出两种规律性,虚幻和暗示性。
空间在诗歌的意义上,即是众多具体的拥有,也是众多具体的化解和虚幻,这个,是‘‘空’’的诗学含义。
发生在拥有与化解、虚幻之间的全部事件,是诗人的领悟、才能与技巧的层层展开。化解、虚幻后的诗境,是诗人领悟的全部沉入与涌现。
全部沉入的部分含义即暗示性。沉入不是泯灭,某种东西存在着但不是实在的形式而我们又能感到它的存在,而泯灭则是子虚乌有。
那种虽‘‘不是实在的形式而我们又能感到它的存在’’的隐含方式就是暗示性。
虚幻提供广阔,暗示提供深长,诗歌的空间由此领有广度和深度。
不懂得诗歌的内在空间的诗人不是真正的诗人。
《悟 诗》
世事纷扰,幻梦破灭,一旦进入诗歌,如同进入母亲温馨而恬静的怀抱,我心中充满了纯真、善良和希望。
每完成一首诗,我便闭上眼睛,静默地躺着,什么也不想。当忧伤而寂寞的灵魂有了圣洁的安顿之所,我还祈求什么,祈求什么呢?
我们常常处于虚幻的状态,诗歌的光辉如此灿烂。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但有别于语言。那种专注于文字的所谓纯诗,使我想起商店里出售的,那种相当精美却毫无生气的人造花。诗歌应当追求道德的力量。语言仅仅是其载体。
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诗歌的哲学思想应当融化于语言之中,如同深入万物的水,不显半丝痕迹,而又使人真实地感到它无所不在。它强调的是一种博大深邃而又协调一致的整体感,而不是局部的锋芒毕露。
孤独使人深刻,享受一种无极无终的宁静,做为诗人,往往接近诗的本质。很难想象,那些耐不住寂寞、热衷于‘‘圈子’’的’‘诗人’’对诗领悟了多少,充其量是以诗附庸风雅罢了。
诗是诗人的影子,彼此相依为命,互为一体。当诗人发现诗一直存在于自己的生命和本质之中,并不断促使自己超越自身和所生存的环境,诗,便成为一种宗教。
写诗的过程就是一次思想的过程,诗人的思想超越于人类,最终又归属于人类。
不要草率地说你看不懂诗(人为制造阅读障碍的诗除外),也许你没有经历诗人所表达的那种体验,或没有达到诗人所追求的那种境界。同样,也不要轻易说你读懂了诗,诗歌语言的张力极大,暗示性极强,其内涵总是藏于意象的背后。一首好诗,需要长时间细细品味,甚至一辈子。
做诗人难吗?若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先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游戏人间,也就游戏了神圣的缪斯。
真正的诗歌谁来捧场?从诞生的那天起,它便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存在着,被心与心之间传诵着。
若干年后,我们仍能听到它悠远、山谷般的回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