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是世间的荷马哥
——高海涛先生《原点上的荷马哥》导读
作者:吴红梅
前几日,读到了高海涛先生的《原点上的荷马哥》,心里颇不宁静。我向来自诩读书快,从没怀疑过自己快速阅读快速提取信息并快速反馈的能力。然而,这次,却颠覆了,我竟不能快速聚焦。看题目,是一篇人物记,然而,主角荷马哥在行文何处出场的,原点又是哪里呢,我似乎连这两个关键点都没抓到,更惶论“原点”“荷马”的具体指向意义了。其实,是有些慌的。
只好,看了又看!有道是姿势不对,推倒重看。那就慢慢捋清自己阅读所得,做个导读篇吧,但亦不知是不是作者的写作思路。
首先,从题目入手。
从题目入手,我去寻找“原点”和“荷马哥”。七章的散文,荷马一词出现在第三章,原点一词出现在第七章。一个在中段,一个在尾段。然而仔细推敲作者对原点的定义,“而当年的荷马哥,就是坐在这个原点上,目送归鸿,手挥三弦,欢度着他幽暗而奇异的青春年华。”这句话中的“这个”指的就是绥中,那么第一章就在写绥中,其实就在写原点。“修河哥——河哥——荷马,想到这里我突然了悟,那个为我找到正确命名的人,他的正确命名应该是荷马。荷马哥,从现在开始,我决定就这样称呼你,从现在开始,从故乡的这片海开始。”原来荷马哥就是修河哥,那么第二章就在写修河哥啊。却原来,从文章开始,就沿着绥中这个原点散射出来,人物荷马哥也自然出现。不禁想:何为形散神聚呢?这就是。
第一章写绥中的海。
第二章写修河哥这个人。
第三章,从修河哥到荷马哥,改变称呼的前因后果。第四章,荷马哥的艺术人生。第五章绥中的风骨。第六章荷马哥的诗与远方。第七章文化的历史,厚重的海滨。七章无不是围绕原点上的荷马哥而写,让我们明确了荷马哥的人物形象,也似乎懂得了他所承载的历史和人文。
原点一词,会让人一下子就想到坐标轴,想到(0,0)这个点,这是数学概念。而文学概念上的原点,意思就是出发的地方。我想,高海涛先生应该取的该是语文学概念。
荷马是古希腊盲诗人。相传他创作了《荷马史诗》,记述了特洛伊战争,以及关于海上冒险故事。修河哥与他的共性,一是盲;二是身份认同,都是行吟诗人,也是流浪歌手;三是与海相关。至此,我大概明白了题目《原点上的荷马哥》的指向意义了。
掩卷沉思。如果换作我写,或许直接从人物入手,因为这种写法简单直接。或许不直接入手人物,也可能从原点写起,但终归人物。会写成回忆性的散文吧,写到我来到绥中海边,想起了这样一个人。故事性会占主要篇幅了。
其次,从引用切入。
是的,我写不出高海涛先生的厚重与广博来。历史的纵横,人文的交错,感情的交结,文字的博引,这些,不是一般的笔力所能及。莫说写,即便读,也是吃力的。
所以我一一摘录下引用的部分,细细咀嚼,引用的作用是更好地服务于文中的表意,如果引用不通,怎么读通弄懂高海涛先生的行文所指呢?
第一章
1.开篇引用毕晓普的地图美学,以及奔向海边的野兔,写出绥中的海如挪威的海一样迷人。
2.《诗经》里的蒹葭篇以及那句英文成语:plain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是形容绥中的海是田园风的,表现的是“平淡的生活与高远的思想”。
第二章
1.惠特曼的《草叶集》中的《大路之歌》
走啊,带着力量、自由、大地、暴风雨,
健康、勇敢、快乐、自尊和好奇……
是揣摩走在路上的修河哥的心境的,也许它就像一条河,从辽西边地流向草原,再从辽西边地奔向大海。
2.“昨夜微霜初渡河”的河哥,“回望高城落晓河”的河哥,很明显,诗句做了修河哥的定语,是描画修河哥一路行走的特质的。
第三章
1.“帘穿海燕惊飞去”,写的是绥中海上的鸟。
2.英文老歌——Thank you, so blue,“谢谢你,这样蓝……”讴歌的是绥中海水的碧蓝。
第四章
1.民国诗人郁曼陀《小院》“三更灯影风廊寂,静听盲人说鼓词”,是为了说明盲人说唱,自古有之。
2.史诗《伊戈尔远征记》:“歌手把双手放在琴弦上,如同放苍鹰去追捕猎物”,描摹荷马哥说唱时的姿势。
3.《一枝花捎书》的唱词点出了很多地名,是说明荷马哥的演唱多么地打动听者的心。
研研墨膏膏笔无从下手,
闻听说关东城地面太宽……
出了关你就先到绥中县,
中后所王宝镇大海连天,
锦州城义州城不通御路,
有杏山和松山紧紧相连,
小凌河大凌河土默特右,
科尔沁吕阳驿广宁平山,
十三店中安堡小黑山镇,
半拉门新民村巨流河宽……
第五章
1.周邦彦《满庭芳》词:“午阴嘉树清圆”,说的是中午海边最好看的景致是树,是夏天独有的审美情趣。
2.乐府诗“罗裙易飘飏,小开骂东风”,是为了表达感慨:无论什么时代,风总是风的样子,女孩总是女孩的样子。
3.古诗“落叶添薪仰古槐”是为了说明作者对槐树的感情,在英文中它叫 Chinese scholar tree,译过来就叫“中国学者树”,这正是作者喜欢槐树的缘由。
4.碣石,学名海蚀柱,英文是columnarinscription。在作者眼里,碣石,像一棵树。由此引出绛树,以及《淮南子》,诗句“绛树摇风软,黄鸟弄声急”“绛树无花叶,非石亦非琼”,又引出魏晋一个叫绛树的歌女,“绛树摇歌扇,金谷舞筵开”,还有“绛树两歌”的传奇,当然,不出意外地引出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并想象:这么壮美的诗句,让绛树以神奇的歌喉唱出,那才叫风华绝代呢。
第六章
1.引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写荷马哥讲述的海边见闻。
2.引用“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写荷马哥走南闯北,见闻广博。
3.“十五的月亮圆又圆,孟姜女生得赛天仙”“大雁南飞也有北归日,你为何一去不回家门”……“三百里黄沙八百里坡,拼死拼活要见我喜良哥”……这些荷马哥的唱词,未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4.“少年的意志是风的意志,年轻的思想是悠长的思想”,美国诗人朗费罗被一首拉普兰歌谣所震撼,是表明作者被荷马哥的歌唱所震撼,并铭记一生。
5.范喜良的唱词“红苹果香来海棠果脆,孟姜女的脸蛋儿梨滋味……”让作者感到明亮又忧伤,这是情感的震荡。
6.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写道:“中国皇帝在修建长城时,其实是以“旅行施工”的方式进行组织和动员的,民夫们在某个地方完成修建后,会被派到很远的地方去完成新的任务。”这让作者思考行走的力量。
第七章
1.我从未见过荒原,
也从未见过海洋,
却知道石楠的样子,
也知道波涛的形状。
开篇引用艾米莉.狄金森的诗句,是为了引出荷马哥到底看没看过海这个话题,也为了说明想象的力量,进而引出一个英文中有个词叫sea fever,中文可译为“海瘾”。
2.陈亮的《水调歌头》:“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以及“望海楼底通着大海,前卫斜塔证着姻缘。义乌人来自江南地,修长城刻下连理枝……”是为了表明荷马哥,他能讲述金戈铁马的历史,也会歌唱缠绵悱恻的爱情。然后引出了法国画家莫奈的故事。
当把这些引用一一看来的时候,我似乎在上一节“大杂烩”的课。人说巴尔扎克小说是百科全书,那么高海涛先生的一篇散文便通古博今,中西合璧了。不由人不仰视。
其实,看完了引用和联想的部分,大体我也想说文化的含量问题。古希腊的荷马一路行吟写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构成沉甸甸的《荷马史诗》,高海涛先生的荷马哥也一路行吟。真的有荷马哥这个人吗?还是高先生本身就是如一条河一样的荷马哥呢。
高海涛先生写文章有他特有的语境,这来源于他的中西文化背景,也来源于他的博览群书。这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来的。这篇《原点上的荷马哥》就是实证。读懂,其实是很难的。我不敢说懂,但喜欢这种厚重的文,愿学习之。

【作者简介】 吴红梅,高中教师,课余写作。有诗歌、散文、评论见诸报刊杂志及各网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