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的民间故事
张 军

二十年前,从老家搬到乡镇,十年前,又由镇上迁至城区。后因故几易住所,如今住在一条河边。此地旧址原也是一个村庄,这样看来,二十年间搬来搬去,转了一个大大的圆圈,从一个乡村最终搬到了另一个乡村,一切回归到二十年前的原点。不过目前居所傍山依水,颇合我的心思,自幼生在平原地带,那时经常遥望南面青山,非常羡慕生活在山下之人,可登临山顶一揽远方景色,虽无“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但总归有一点身在高处景物远的感觉。其实此一带乃泰山余脉,少有高大秀美的奇峰峻岭,但既便是那些山地丘陵,在一个儿童看来,亦是遥遥在上高不可攀。如今终遂了心愿,小区座落山间,推窗即见青峰,群山逶迤连绵,四季景物殊异,虽非名山大川,然左拥湖右倚峰,也是让我心旷神怡,欣喜不已。
窗前望向西南,有山并不知名,峰顶可见一石,其状若似免形。每自凝望浮想联翩,看那奇石越发像兔,由此想到天上的月亮,月宫之中桂花树下,有一位仙子怀抱宠物,痴望向繁华世间,那宠物正是玉免。话说这兔子学得些仙术,善于变化人形,因怀恨素娥一掌之仇,有一日趁姮娥睡熟之际,偷偷下了凡尘,要到那三千繁华世界里走上一遭,享受一下仙界所没有的自由快乐。却不知她此一行,引出一段尽人皆知的故事,教一个书生记入话本,一代代留传下来。
“话表那个天竺国王,因爱山水花卉,前年带后妃公主在御花园,月夜赏玩,惹动一个妖邪,把真公主摄去,他却变做一个假公主。知得唐僧今年、今月、今日、今时到此,他假借国家之富,搭起彩楼。欲招唐僧为偶,采取元阳真气,以成太乙上仙”。列位有所不知,这其中真假公主皆非凡辈,不信且看后记,话说悟空与妖精正自缠斗,那妖怪渐自不支,正在这生死危急关头,太阴星君与姮娥仙子降彩云到于面前。“太阴道:你亦不知。那国王之公主,也不是凡人,原是蟾宫中之素娥。十八年前,他曾把玉兔儿打了一掌,却就思凡下界。一灵之光,遂投胎于国王正宫皇后之腹,当时得以降生。这玉兔儿怀那一掌之仇,故于旧年走出广寒,抛素娥于荒野”。看到此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这当中原有这些前因,也合着唐僧西行路上,该经这么一劫,否则又如何凑足九九八十一难呢。
看到这段文字,一个乖巧可爱的玉兔形象浮现眼前,再对照山顶上那方顽石,却是越发的相像。当年那兔儿不是由仙子带回蟾宫了吗,何以在此处留下躯壳化石?又或是再次春心萌动入了凡尘,不过这次不会再碰到取经的唐僧,山村里年轻的樵夫与羊倌还是有那么几个,莫不是如七仙女般,看上一个年轻英俊又勤劳善良的后生,再次偷下凡间成就了一段姻缘。世间的人渴盼羽化成仙长生不老,仙界的神羡慕人间世俗的真情真爱,或许真相就是如此,或许山村中本就有这样口口相传的故事,只不过现在年轻一代记不得了。

小时候住在外公家,村外东山上赫然有一个巨洞,村人呼为金牛洞。舅母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传言洞中原有金牛一尊,是有些仙气的灵物,当地人并不知此中详情。有一年,一个有些道行南方人路过此地,发现其中端倪,知有宝物藏于洞内,需在某月某日夜间月明中天之时,用一株异草诱之出洞,那草长在山脚下,须春夏生长经霜之后方具灵性。南方人借住村中,天天跑到山下看那棵草,这样一直等到秋后。说来也怪,这一年气候温暖,迟迟不见霜降,但后天夜里就是金牛出洞之时,南方人无可奈何,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摘草侯在洞前。结果金牛果然出洞,南方人用草引之,但此草尚无灵性,金牛自不为所动,但它由此知道行藏暴露,不宜再留此地,于是飞上天去,南方人苦侯半年,恨恨无功而返。从此这里仅剩下偌大山洞和一个代代相传的故事。
想来,各地都流传着一些大同小异类似的民间故事,这些传说由上一代人讲给下一代人,一辈辈口口相传下来,成了一个地方独有的民间文化,曾让一代代儿童痴迷其中深信不疑。我们小时侯,文化生活特别匮乏,偎在祖辈身边听来的这种故事,让思想插上想像的翅膀,在天地万物间任意遨游,也使我们在最纯真的年龄,知道分辨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如今,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已很少有人再去讲这些古老的传说,因为周围根本就没有听众。
前段日子与作家陈忠先生小聚。席间谈及这种现象。他说如果有识之士,系统搜集整理地方上这些散落的民间故事并结集出版,那么对于发掘弘扬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将大有益处,而且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善行义举。
听罢先生一席话,当日感触颇深。可喜的是,我们看到当前社会正大力弘扬民间传统文化,也有一些文士乡贤不辞辛苦走村串巷,捡拾起一颗颗旧日业已散落于尘埃的珍珠,擦拭掉岁月里洒落其上的灰土,连缀起来串成闪闪发光项链,使之明亮耀眼熠熠生辉。
但愿这些古老的故事更加久远的流传下去,但愿这些弘扬真善美的民间传说不要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愿这些蕴含着民间智慧与哲理的文化因子,渗透到每一代每一个人的骨子里,成为我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座标。
山上的石免静静俯卧在那儿,从春到冬年复一年,不知何时度过劫数重返天庭,希望不要让嫦娥仙子等得太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