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状元何处?
刘登美

“我也曾赴过琼林宴,我也曾打马御街前,人人夸我潘安貌,谁知纱帽罩啊罩婵娟呐......”《女驸马》的一段唱腔,把状元及第的热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考状元,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
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的科举考试,殿试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从孙伏伽到刘春霖,排除掉人为关系和皇帝爱憎,大多数的状元还是名副其实的。起码是那一年那一场的学子中,成绩较优异者。
优异到什么程度?自然是“上马击狂虏,下马草军书”,是“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是为人处世有章有法,修身齐家心怀天下。是一代青年才俊里的佼佼者,是一个国家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是老百姓心里的文曲星武魁元下凡。总之,是天之骄子。
状元,向来又有文武状元一说。文武双全,刚柔相济,将相和谐,一个朝代才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后一次科考,1282年间,共录取有姓名记载的文状元654名、武状元185名。这里面最有名的武状元,当属唐朝开元年间的郭子仪,他84岁高龄才告别沙场。身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更被唐德宗尊称为“尚父”。位至宰相,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
最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南宋宝佑四年状元文天祥,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驱密使。在南宋奸佞当道,风雨飘摇的危机时刻,难为这位读书出身的文状元,文官武略,扶危社稷;毁家纾难,舍生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章节义甲天下的文状元,其坚贞的民族气节不屈的爱国精神,千年以来,每闻之,犹令人击节赞叹,肃然起敬。其狱中所书《正气歌》也不仅仅是于国于家的忠诚和坚守,更是人类所应该固守的一种高贵的精神。
纵观历史,大多数的文武状元们,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所处的那个时代,无论为文为人为官,都有许多过人之处,可圈可点,可为楷模。就连他们的爱好和特长,也那么高雅大气。如武则天证圣元年状元贺知章,为人豁达,诗书尤佳。唐开元十九年状元王维,诗、画成就很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唐元和三年状元柳公权,书法艺术炉火纯青,自成一家;清咸丰六年状元翁同龢,支持维新变法,对晚清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清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有“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之誉。甚至曾经也有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女科状元傅善祥。而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开篇【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竟然是明明宗正德六年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杨慎所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亥革命爆发,宣统退位,状元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就随着科举制度的消失而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随之而来的民国,却是一个人才井喷的时代!那一批优秀的人才,怀着救国爱民的心,术业有专攻,在各自的领域,做出那么优秀的成绩。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国内形势动荡,但大师频出,且大多德艺双馨。那是从旧有的教学制度下,加了新思想,锐变而来的新人,学贯东西,却是深爱这个国家的。
再以后,和过去学子们学习四书五经中庸大学不一样的是,作为启蒙,除语文外,另加了数学。年级高一点,新的学科纷沓而来: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而到了大学里,分的科目更详细。“术业有专攻”,再想像过去一样,状元是全才几乎已经不可能。十七八岁的一群孩子,随着老师们的指挥棒转,而老师们则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转。越琢磨越觉得像某些工厂的机械化作业。
但即便这样,仍有好事者把那些当年高考的省市文理科的第一名称为“状元”。如1992的北京高考理科状元,2000年广西文科状元,2013上海理科状元等等等等。甚至有很多村子被誉为“状元村”,只是因为这个村子考出去的学生多。在质朴的乡人的心里,凡考上大学者,皆为状元!
电脑上输入“状元村”三个字,哗啦啦出来很多页面,仔细看,竟然有上百条!这种状元村,全中国各个省几乎都有。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山东自然也有。而且还不少。青岛有,淄博有,济宁也有。这是个奇迹,在全国重点大学“照顾”山东的情况下。举例:仅就2015年高考来说,共有942万考生。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给的数据是,“2015年山东省共有696198人报名参加高考,比去年增加43969人,报名人数位居全国第3位。”但高考院校只山东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两处985兼211。而且,那一年,报考人数增加43969人,录取名额一个都没有增加!山东的孩子只能向外走。要比人家高上一两百分才有可能和别省的孩子在一个教室里读大学,甚至高上一两百分也只能看着别省的孩子在教室里上大学。僧多粥少。山东尤甚!

抛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现在学子们的心理素质也让人担心。前几年大学生跳楼的事件触目惊心,网上一搜,数字很是震撼。除了自杀,也杀同学和导师。如1992年考入清华大学的朱令,在校期间离奇出现铊中毒的症状,警方认定为是投毒事件。但此案至今谜团重重,凶手依旧逍遥法外;2004年,马加爵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个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 2013年考取博士,因喝饮水机里的被同学投毒的水,抢救无效,不幸去世。还不说药家鑫的“激情杀人”。以至于俞敏洪他们同学聚会大家互相调侃的竟然是:“多谢当年不杀之恩”!
而那些在大学院校里没来得及自杀和杀人的,毕业后发明了三聚氰胺,发明了地沟油,甚至馒头都有染色素。写到这里不仅想问,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自豪和骄傲的天之骄子吗?我们需要这样的状元吗?这还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吗?我们需要这样的精英吗?!德智体德智体,如果只抓成绩,看看我们倾国之力,这么多年,都培养了一些什么出来?!
够了!别再鼓吹什么文理科状元了。我们历史上的状元是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好不好?他们是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熏陶下读书的好不好?现在这些从小被机械化学校填鸭式喂养的孩子们读过《三字经》吗?了解《了凡四训》吗?知道《弟子规》吗?有家国情怀吗?即使得高分,即使所谓的成绩优异,如果没有内在国家民族的责任和担当,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知识越多是不是危害社会也越大?可以这样说吗?一个文盲,即使再坏,他会发明三聚氰胺吗?他会发明地沟油吗?难怪有识之士疾呼:我们的大学,这么多年,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今天的孩子,读书时可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可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可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教环境?甚至退一步,可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想法?如果都没有,那读书为了什么?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里的读书是“读书明理”,是“读书补世”,而不是为了急功近利,有了本事或者身份地位以后有能力去让社会礼崩乐坏。我们这个民族,历几千年而依然屹立,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在支撑。比如善良、正直、诚信、勇敢,比如礼仪、廉耻、公德、责任。这些内在的钙质和外在的法律,道德相结合,社会才能井然有序,邪不压正。
摸摸胸膛,静静思绪,心底还是对这个社会抱着希望,对那些状元们和其家长抱有希望的。依然希望我们的大学,回归到“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培养出一批批有责任担当的社会精英。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许多坚守者和追随者。文化不死,一个民族的根就不会断。
江山代有才人出。大乱大治,自然规律。
其实天下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出状元。只是,只有这三百六十行,各行各业的状元或者从业者都遵纪守法,克己奉公,有责任和担当,或者退一步,哪怕有廉耻心、是非心,敬畏心,我们才可以在此基础上,不谈品性,只谈技术,不谈操守,只谈荣誉!
一个人,是要有灵魂的,“状元”尤是!
魂兮,归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