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泓渔港,一船故事一船歌
作者‖杨 柳 诵读‖牧歌
九月的山东阳光海岸之行,有很多画面让人难忘,文登海岸的绚丽日出照亮了天空和大海,威海如金字塔般神奇的沙雕激发出人们无穷的想象,潮汐湖的黄昏海鸟和太阳一起回家……而当我写下南泓渔港这几个字时,仿佛海风又将我送到了那个风大浪大,几百艘渔船都飘扬着国旗的渔港。
通往渔村的路上,各色车子排起了长龙。安静的渔村透着神秘的气息,村里人说,所有的人不是在渔港,就是在去往渔港的路上。这一切都让我们一家充满了好奇心,新疆的武叔叔是司机兼导游,已过耳顺之年的他喜欢弹吉它,会打非洲鼓,和他在一起的时光更像是探险。
深蓝色的大海,有故事的渔港,这一切像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打开,我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海港里弥漫着浓浓的鱼腥味,那足足是海鲜市场的一百倍,让人真正感受到了大海的味道。每艘船都载着希望和收获归来,如山一样的海鲜都是渔民从大海里带回来的礼物,渔港里的每个人都在不停忙碌,以保证海鲜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市场,送到人们的餐桌上。渔港里的一切都是活动的,不断有归航的船迎着风浪进港,装卸货的渔民,活蹦乱跳的海鲜,平日里只有在纪录片里看到的画面,身临其境才知道多么有趣。有很多像我们一样慕名而来的游客,一看手中的工具就知道是地道的“吃货”,每个人手中拿着颜色各异的桶在靠岸的渔船上寻宝,同行的李叔叔也将蓝色的盆扣在头上,到了海边,每个人都释放出了真正的自我,都变成了童话中的彼得·潘。
渔民们带回来的海鲜看上去无比新鲜透亮,大虾和螃蟹的个头儿都很大,这些深海里的“虾兵蟹将”铺满整个港口,成了这里的主角。大家像“追星”一样,鲜美品相好的总是格外受欢迎。晒得黝黑的渔民动作麻利,眼神里透着劳作的辛苦和满足。大小二百多条渔船的渔港码头,正因为这些勇敢的男子汉,充满了无穷的魅力和活力。以海为生的日子里,他们每天和渔船驶向变化无穷的大海深处,任日晒风吹,只为将满满的收获带回家。
繁忙的渔港,海鸟在天空飞翔,不断有船只出海归来,那高扬的红旗,是为他们奏响的胜利的凯歌。一个下午的渔港时光,我们也将收获的海鲜带回武叔家,在他精心打造的阳台花园,烹制美味,伴随着非洲鼓的声音,度过了美好的一天。

作者简介:杨柳,黑龙江省《鹤岗矿工报》副刊主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萧红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班学员。通迅作品《一对六旬老人和两个幼小孤儿的故事》、《面点师的第二个春天》获1998年度、1999年度中国煤炭新闻奖报纸(通讯)一等奖,散文作品《接受生活的馈赠》2001年被经济日报社收入《百年遗嘱》一书。散文作品《人间四月天》荣获2006年度黑龙江省企业报协会二等奖。散文作品《茉莉华章》获2007年度黑龙江省企业报三等奖。

牧歌,原名魏鹤凤,一九六五年生在鹤岗长在鹤岗热爱鹤岗,自幼酷爱文学,不忘初心,半个世纪都在追求的路上。笔名牧歌,作品散见于报刊和电子媒体,在故土发芽,也曾在宝岛台湾开花,曾获鹤岗市森林城市征文一等奖,龙江酒业征文二等奖,《我与鹤岗日报》征文二等奖,全国七星峰网络征文三等奖。退休后,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用声音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