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四十一)
1934年春,蔡一鸣回到家乡,到这一年初夏时,蔡一鸣写了两首休闲诗,一首是《午睡》,一首是《纳凉排闷》,这在他的诗存中十分罕见,因为他的诗绝大部分是写事,写人的多,他为什么要将这两首诗收入诗存呢?
蔡一鸣在《午睡》诗中写道:“倦来思倚枕,天气困人晴。满地槐阴静,南窗午梦清。催租厌薄吏,遗世误狂名。谁识惺忪意,榴花着眼明。”据蔡一鸣的儿女们说,他们的父亲有午休的习惯。从整首诗来看,写的是午睡,然而诗中透露了蔡一鸣忧国忧民的心情,虽然午睡醒了,然而他想到历史上“催租厌薄吏,遗世误狂名”,对欺压百姓的官吏充满了厌恶的心情,想到旧史上记载的这些不公之事,误了多少狂士的名声。所谓“困人”是指初夏的天气使人困倦。“薄吏”指小官吏。“遗世”指前朝的历史。“狂名”,宋陆游《书叹》诗云:“只知求醉死,何惮得狂名。”狂名,狂士的名声。“惺忪”,指刚睡醒,而眼睛模糊不清。“榴花”,指时间已是初夏了。“眼明”,指看得清楚,陆游诗:“眼明身健残年足,饭软茶甘万事忘。”
在《纳凉排闷》诗中,蔡一鸣写道:“瓜架豆棚能却暑,拼将一醉为消愁。槐风吹醒南柯梦,如雨鸣蝉乱入楼。”回家已有多时了,蔡一鸣为革命的前程,以酒消愁,而蝉鸣的声音如下雨的声音,让人愁上加愁。所谓“南柯梦”,典出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形容一场大梦,一场空欢喜。诗接着写道:“欲避炎威只索居,忏除结习合摊书。因循不觉秋来早,惟见窗前梧影疏。”不知不觉中,秋来的早一些,窗前的梧桐树叶,也似乎稀疏起来了。“索居”,指孤独地散处一方。“忏除”,佛教中所谓忏悔以去除(恶业)。“结习”,指积久而难以改的习惯。“因循”,指顺应自然。蔡一鸣笔锋一转写道:“尚有吟魂不得招,疏星淡月可怜宵。重温旧梦天涯远,绝意吹箫廿四桥。”这里蔡一鸣又提到“梦”,而且是“旧梦”,他想起了往事,想起了以往的战斗生活,然而往事如梦般地“天涯远”。所谓“吟魂”,是指诗人的梦魂。“疏星淡月”,是讲天空有云雾,看不清楚月亮,月光淡淡,星星也很少,很稀疏。“廿四桥”,指文人聚集吟唱之地,唐杜牧诗:“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蔡一鸣把初夏的夜晚,写的淋漓尽致,云雾中月亮星星,稀疏迷离,想作诗,想起往事也“绝忆吹箫”了。诗最后写道:“河汉西流夜漏迟,渐凉天气爱哦诗。那知纨扇秋风起,也似我侪不合时。”夜渐渐深了,秋风起,天也开始凉起来了,正是吟诗的时候。“河汉”,指银河。“夜漏”,指夜间的时刻,漏,古代滴水的器具,用以计时,出自《周礼·春官·鸡人》。“纨扇”,用细绢制成的团扇。“我侪”,即我辈。
蔡一鸣虽然写的是两首小诗,而且是很平常生活中的小事,然而诗中充满了他的爱国情思。所以他对儿女说,他的每一首诗,都记载了许多大事,许多历史。
2019.11.26.夜
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