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典故
①雪华——雪花亦作“雪华”。
1.空中飘下的雪, 形状像花, 故名。
▶ 《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曰: “凡草木花多五出, 雪花独六出, 雪花曰霙。”
▶ 唐 许浑 《正元》诗: “宫殿雪华齐紫阁, 关 河 春色到青门。”
▶ 元 杨文奎 《儿女团圆》第一摺: “凛冽风吹, 雪花飘坠, 弥天地, 不辨高低。”
▶ 鲁迅 《野草‧雪》: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如沙。”
2.用雪雕塑成的花状物。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赏雪》: “禁中赏雪, 多御 明远楼 。 后苑……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
3.某些白色物的代称。
(1)白色的花。
▶ 唐 高正臣 《晦日置酒林亭》诗: “柳翠含烟叶, 梅芳带雪花。”
▶ 唐 白居易 《题州北路旁老柳树》诗: “雪花零碎逐年减, 烟叶稀疏随分新。”
▶ 唐 温庭筠 《杏花》诗: “红花初绽雪花繁, 重叠高低满小园。”
(2)白色的鸟。
▶ 宋 司马光 《鹭鸶》诗: “遥望孤飞下秋水, 雪花一片落晴天。”
(3)水花。
▶ 宋 范成大 《初泛潇湘》诗: “六浆齐飞急下滩, 碧琉璃上雪花翻。”
▶ 宋 方岳 《观鱼》诗: “ 湘 竿击水雪花飞, 鸬鹚没入春溪肥。”
(4)米。
▶ 宋 范成大 《田家留客行》: “木臼新舂雪花白, 急炊香饭来看客。”
4.名茶名。 泡后, 茶水表面有一层白色泡沫, 故称。
▶ 宋 徐铉《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 “才教鹰觜拆, 未放雪花妍。”
▶ 宋 苏轼 《和钱安道寄惠建茶》: “雪花雨脚何足道, 啜过始知真味永。”
▶ 王十朋 集注引 林敏功 曰: “雪花、雨脚, 谓茶也。”
▶ 宋 俞德邻 《荽茗赋》: “俾泛雪华于兔毫, 亦媵 西施 以 嫫母 。”
5.指白银。
▶ 《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 “若肯悄地放我三四人回寺取来, 禁牌的常例, 自不必说, 分外再送一百两雪花。”
6.一种白面和油包沙糖的点心。
▶ 《陕北民歌选‧揽工调》: “掌柜的雪花套点心, 看忽儿爱坏个揽长工。”注: “雪花, 点心名, 白面和油包沙糖, 用火烤熟。”
②鼓瑟——
1.弹瑟。
▶ 《诗‧小雅‧鼓钟》: “鼓钟钦钦, 鼓瑟鼓琴, 笙磬同音。”
▶ 《楚辞‧远游》: “使 湘灵 鼓瑟兮, 令 海若 舞 冯夷 。”
▶ 郭沫若 《高渐离》第三幕: “自来弹琴鼓瑟的人都是瞎子, 他不应该多了一双眼睛。”
2. 汉 杨恽 与其妻感情甚笃, 于《报孙会宗书》中曰: “家本 秦 也, 能为 秦声。 妇, 赵 女也, 雅善鼓瑟。 奴婢歌者数人, 酒后耳热, 仰天拊缶而呼乌乌。”后以“鼓瑟”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 明 归有光 《归氏二孝子传》: “ 华伯 夫妇如鼓瑟, 汝威 卒变顽嚚, 考其终皆有以自达。”
③禅——◆禅——读chán
1.佛教语。 梵语“禅那”之略。 原指静坐默念。 引申为禅理、禅法、禅学。
▶ 唐 杜甫 《宿贊公房》诗: “放逐宁违性, 虚空不离禅。”
▶ 《水浒传》第四回: “长老道: ‘员外放心!老僧自慢慢地教他念经诵咒, 办道参禅。 ’”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庆城寺碑》: “暇日, 至 庆城寺 , 与僧 滋亭 谈禅。”
2.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参见“ 禅师 ”、“ 禅椅 ”、“ 禅林 ”。
3.指佛教禅宗。
▶ 元 李翀 《日闻录》: “禅, 一也, 復分为五: 曰云门宗, 曰法眼宗, 曰为仰宗, 曰曹洞宗, 曰临济宗。”
4.参禅。
▶ 唐 周繇 《登甘露寺》诗: “殿锁南朝像, 龛禅外国僧。”
5.指禅房。
▶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 “ 大相国寺 旧有六十余院, 或止有屋数间, 檐庑相接, 各具庖爨, 每虞火灾, 乃分东西, 各为两禅两律。”
禅——◆禅—— 读shàn “ 儃 ”的被通假字。
1.古代帝王祭祀土地山川。
▶ 《管子‧地数》: “封于 泰山 , 禅于梁父 , 封禅之王, 七十二家。”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封 狼居胥山 , 禅于 姑衍 , 登临 翰海 。”
▶ 张守节 正义: “祭地曰禅。”
▶ 汉 张衡 《东京赋》: “登封降禅, 则齐德乎 黄轩 。”参见“ 封禅 ”。
2.以帝位让人。
▶ 《孟子‧万章上》: “ 孔子 曰: ‘ 唐虞 禅, 夏后 殷 周 继, 其义一也。 ’” 唐韩愈 《论佛骨表》: “ 高祖 始受 隋禅, 则议除之。”
▶ 《醒世姻缘传》引起: “在那极贫极贱的时候, 忽然有人要把一个皇帝禅与他做, 这也是从天开地闢以来绝无仅有的奇遇。”
3.替代;传授。
▶ 《庄子‧寓言》: “万物皆种也, 以不同形相禅。”
▶ 成玄英 疏: “禅, 代也。”
▶ 《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序》: “至孝惠 时, 唯独 长沙 全禅五世, 以无嗣绝。”
▶ 司马贞 索隐: “禅者, 传也。”
▶ 《三国志‧蜀志‧杜琼传》: “ 先主 讳备 , 其训具也, 后主 讳 禅 , 其训授也。 如言 刘 已具矣, 当授与人也。”
▶ 章炳麟 《国家论》: “国家千年而无变易, 人民则父子迭禅, 种族递更。”
④玉魄——玉魄月亮的别名。
▶ 唐 春臺仙 《游春臺》诗: “玉魄东方开, 嫦娥 逐影来。”
▶ 明 何景明 《十七夜月思》诗: “含颦回玉魄, 扬采忆娥眉。”
▶ 明 王世贞 《八月十五夜济宁池亭别子与》诗: “玉魄斜穿树, 金波细溢卮。”
⑤禅思——犹禅心。
▶ 唐 张为 《诗人主客图》: “禅思何妨在玉琴, 真僧不见听时心。”
⑥心素——心素亦作“心愫”。
1.心意, 心愿。
▶ 晋 王羲之 《杂帖》: “足下不返, 重遣信往问, 愿知心素。”
▶ 唐 李白 《寄远》诗之八: “空留锦字表心素, 至今缄愁不忍窥。”
▶ 宋 吴自牧 《梦粱录‧二十八日东岳圣帝诞辰》: “都城士庶, 自仲春下浣, 答赛心愫……舟车道路, 络绎往来, 无日无之。”
▶ 清 唐孙华 《抱灌轩雨后喜周乐支胡驭洲至》诗: “幸逢二仲来, 清谈豁心愫。”
2.指高洁的心怀。
▶ 续范亭 《吊老友杜仲虑忧国自沉》诗: “清奇多傲国, 心素不沾尘。”
⑦落梅——
落梅即《梅花落》。 古笛曲名。
▶ 唐 李白 《司马将军歌》: “羌笛横吹《阿亸回》, 向月楼中吹《落梅》。”
▶ 明 汤式 《一枝花‧赠张韶舞善吹箫》套曲: “顿挫非《落梅》之趣, 悠扬有《折柳》之情。”
▶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引 清 陈望之《月夜登黄鹤楼》诗: “不知何处笛, 解作《落梅》声。”
⑧朔云——
1. 朔方 、 云中 二郡的并称。
▶ 《文选‧颜延之<赭白马赋>》: “眷西极而骧首, 望 朔 云 而蹀足。”
▶ 张铣 注: “ 朔 云 , 朔方 、 云中 二郡也。”
▶ 清 许秋垞 《闻见异辞‧龙图断狱》: “孰知千里马望 朔 云 而蹀足, 竟识长途, 跑到 包龙图 衙内, 似有乞怜之状。”
2.北方的云气。
▶ 唐 宋璟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 “德风边草偃, 胜气朔云平。”
▶ 宋 张孝祥 《念奴娇》词: “引刀陌上, 净蛮烟瘴雨, 朔云边雪。”
▶ 明 尹耕 《紫荆关》诗: “斥堠直通沙碛外, 戍楼高并朔云平。”
⑨巉——巉 chán “ 渐 ”的被通假字。
1.险峻陡峭。
▶ 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天台山日记》: “循溪行山下, 一带峭壁巉崖, 草木盘垂其上。”
2.嶙峋突兀。
▶ 明 袁宏道 《游记‧齐云》: “ 五老峰、 万人缘 石皆好, 而微乏秀润, 山骨亦不巉, 以兹不耐久观。”
▶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 “一壁巉出巖右, 一壁中嵌空如仰盂。”
3.锐利;尖锐。
▶ 宋 苏轼 《壬寅二月寄子由》诗: “乱峰巉似槊, 一水淡如油。”
⑩禅机——
1.佛教禅宗和尚谈禅说法时, 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 使人得以触机领悟, 故名。
▶ 金 王若虚 《议论辨惑》: “近世之士参之以禅机元(玄)学, 而圣贤之实益隐矣。”
▶ 《水浒传》第九十回: “此乃禅机隐语, 汝宜自参, 不可明说。”
2.用以称能发人深省富有意味的妙语。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诗》云: ‘善戏嚯兮, 不为虐兮。 ’古今载籍, 有可以资解颐者多矣, 苟悟其趣, 皆禅机也。”
▶ 《红楼梦》第九二回: “我们有我们的禅机, 别人是插不下嘴去的。”
3.禅法机要。
▶ 唐 清江 《春游司直城西鸬鹚溪别业》诗: “禅机空寂寞, 雅趣赖招携。”
▶ 宋 陈岩肖 《庚溪诗话》卷下: “遥想上人清太甚, 水精宫里说禅机。”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世祖善禅机》: “﹝ 章皇帝 ﹞机务之暇, 时相过访, 与二师谈论禅机, 皆彻通大乘。”
⑪雰——雰 fēn
1.雾气。
▶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川泽严凝, 寒雰结为霜雪。”
▶ 《文选‧张衡〈四愁诗〉序》: “ 屈原 以美人为君子, 以珍宝为仁义, 以水深雪雰为小人。”
▶ 吕延济 注: “雰, 气也。”
▶ 明 何景明 《述归赋》: “冰沍结以承舆兮, 霜霰雰而接岑。”
2.同“ 氛 ”。 云气。
▶ 南朝 齐 谢超宗 《昭夏乐‧送神》: “紫雰蔼, 青霄开。”
▶ 唐 李绅 《华山庆云见》诗: “气色含珠日, 晴光吐翠雰。”
▶ 明 杨慎 《艺林伐山‧屯云》: “ 李易安 《九日词》: ‘薄雾浓雰愁永昼。 ’今俗本改雰作云。”
3.比喻木的纹理。
▶ 《古文苑‧刘胜〈文木赋〉》: “奔电屯云, 薄雾浓雰。”
▶ 章樵 注: “皆言木之文奇怪状类。”
4.同“ 氛 ”。 霜。
▶ 《古今韵会举要‧文韵》: “雰, 《释名》曰: ‘润气著草木, 遇寒冻色白曰雰。 ’”今本《释名‧释天》雰作“氛”。
⑫谧——谧(谧) mì
1.寂静。
▶ 《素问‧五运行大论》: “其政为谧。”
▶ 明 归有光 《上总制书》: “诸夷恭顺, 四边宁谧, 足称盛治。”
▶ 清 魏源 《天臺石梁雨后观瀑歌》: “须臾雨尽月华湿, 月瀑更较雨瀑谧。”
2.为静止。
▶ 晋 潘岳 《笙赋》: “泄之反谧, 厌焉乃扬。”
▶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 “含琳琅而不吐, 谧清音则莫之。”
3.安宁。
▶ 汉 贾谊 《新书‧礼容语下》: “其诗曰: ‘昊天有成命, 二后受之, 成王 不敢康, 夙夜基命宥谧。 ’谧者, 宁也, 亿也。”
▶ 南朝 梁简文帝 《南郊颂》: “尘清世晏, 苍兕无用其武功;运谧时平, 鹓鹭咸修其文德。”
▶ 《南史‧贺琛传》: “今诚愿责其公平之效, 黜其残愚之心, 则下安上谧, 无徼倖之患矣。”
⑬灵籁——
1.优美动听的乐音。
▶ 明 王慎中 《登金山口绝顶》诗: “长啸发灵籁, 倦坐席苔藓。”
▶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琴瑟琵琶》: “灵籁一天孤鹤唳, 寒涛千顷老龙吟。”
2.指迎神的乐曲。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 “共听灵籁, 同饮仙浆。”
3.指风声。
▶ 明 杨慎 《江阴秋热八月作》诗: “灵籁无清吹, 岚光灭翠微。”
▶ 明 杨慎 《早秋野眺寄所迟客》诗: “烟杪散灵籁, 寒漪聚渌文。”
⑭紫微——
1.即紫微垣。 星官名, 三垣之一。
▶ 《晋书‧天文志上》: “紫宫垣十五星, 其西蕃七, 东蕃八, 在北斗北。 一曰紫微, 大帝之座也, 天子之常居也, 主命主度也。”
▶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 “紫微临六角, 皇极正乘舆。”
▶ 《云笈七籤》卷三: “紫微金阙, 七宝骞树。”
▶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 “象天河而凿池, 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
▶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乃立 灵光 之秘殿, 配 紫微 而为辅。”
▶ 张载 注: “ 紫微 , 至尊宫, 斥京师也。”
▶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 “小小生金屋, 盈盈在 紫微 。”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 “和鸣双凤喜来仪, 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 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 汉 主留才子, 春城直紫微。”
▶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 “紫微乐暇日, 披襟咏风涟。”
▶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紫微原为帝星, 以其政事之所从出, 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 而舍人为紫微郎。”
▶ 《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 “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 字 希白 ……久住紫薇, 意欲一歷外任。”
⑮禅钟——指寺院钟声。
▶ 清 蒋易 《茶村梅陌同步北固山径》诗: “堠火寒依岭, 禅钟静在林。”
⑯磬——磬 qìng , “ 硁 ”的今字。
1.古代打击乐器。 状如曲尺。 用玉、石或金属制成。 悬挂于架上, 击之而鸣。
▶ 《诗‧商颂‧那》: “既和且平, 依我磬声。”
▶ 《左传‧襄公十一年》: “凡兵车百乘, 歌钟二肆, 及其镈、磬, 女乐二八。”
▶ 杜预 注: “镈、磬, 皆乐器。”
▶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礼异》: “引其 宣城王 等数人后入, 击磬, 道东北面立。”
▶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 “乐石有磬。”
▶ 谷斯范 《新桃花扇‧打烂这狗贼鬍子》: “按照古礼, 奏起琴、瑟……钟、磬等乐器。”
2.适宜制磬的美石。
▶ 《书‧禹贡》: “ 泗 滨浮磬。”
▶ 孔 传: “ 泗水 涯水中见石, 可以为磬。”
▶ 孔颖达 疏: “此石可以为磬, 故谓之浮磬也。”
▶ 《汉书‧地理志上》: “贡璆、铁、银、镂、砮、磬。”
▶ 颜师古 注: “磬, 磬石也。”
3.寺院中召集众僧用的云板形鸣器或诵经用的钵形打击乐器。
▶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兴福‧慧元》: “卒后有人入 武当山 下见之, 神色甚畅, 寄语寺僧, 勿使寺业月废。 自是寺内常闻空中应时有磬声, 依而集众, 未尝差失。”
▶ 唐 常建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 宋 陆游 《冬朝》诗: “圣贤虽远《诗》《书》在, 殊胜邻翁击磬声。”自注: “释氏谓铜钵为磬。”
▶ 明 胡侍 《真珠船‧磬》: “今释氏所击铜钵, 亦谓之磬。”
▶ 《人民文学》1981年第3期: “他只会种菜、打柴、扫地、上香、添灯、击磬。”
4. 南齐 时报更用的响器。 后因以借指时钟。
▶ 明 胡侍 《真珠船‧磬》: “ 南齐 易更鼓为铁磬。”
▶ 闻一多 《初夏一夜底印象》诗: “铜舌的报更的磬, 屡次安慰世界, 请他放心睡去……世界那肯信他哦!”
5.弯腰。 表示谦恭。
▶ 《礼记‧曲礼上》“立如齐” 汉 郑玄注: “磬且听也。”
▶ 孔颖达 疏: “磬者谓屈身如磬之折杀。”
6.泛指身形曲折如磬。
▶ 刘师培 《〈新方言〉后序》: “身倾于前谓之磬。”
7.形容鸣声如击磬。
8.放马疾驰。 参见“ 磬控 ”。
9.古死刑之一。 悬而缢杀。
▶ 《礼记‧文王世子》: “公族其有死罪, 则磬于甸人。”
▶ 郑玄 注: “县缢杀之曰磬。”
▶ 《隋书‧刑法志》: “五曰死刑五: 一曰磬……五曰裂。”
▶ 清 阮葵生 《茶余客话》卷六: “自隋 以前, 死刑有五, 曰磬、绞、斩、枭、裂。”
10.副词。 方言。 适才。
11.通“ 俔 ”。 譬如, 如同。
▶ 《诗‧大雅‧大明》“俔天之妹” 毛 传: “俔, 磬也。”
▶ 陆德明 释文: “《韩诗》作磬。 磬, 譬也。”
▶ 朱熹 集传: “俔, 磬也……《说文》云: ‘俔, 譬也。 ’ 孔氏 曰: ‘如今俗语譬喻物曰磬作然也。 ’” 马瑞辰 通释: “《韩诗》作磬, 通借字也。
▶ 汉 世通借作磬已久, 人皆知磬之为譬, 故 毛公 以今释古, 《韩诗》遂从今字作磬耳。
▶ 《正义》曰: ‘盖如今俗语譬喻物云磬作然也。 ’是 唐 时犹通以磬作为譬。”
12.通“ 罄 ”。 空, 中空。
▶ 《淮南子‧览冥训》: “磬龟无腹。”
▶ 高诱 注: “磬, 空也。”
13.通“ 罄 ”。 尽, 罄尽。
▶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二摺: “房舍又无, 米粮又磬。 谁支持?谁接应?”
14.通“ 罄 ”。 全;遍。 参见“ 磬地 ”。
15.通“ 罄 ”。 形容声音坚致。
▶ 《礼记‧乐记》: “石声磬, 磬以立辨, 辨以致死。”
▶ 郑玄 注: “磬当为罄, 字之误也。”按, 《释名‧释乐器》: “磬, 罄也, 其声罄罄然坚緻也。”
16.通“ 謦 ”。 轻声咳嗽。 参见“ 磬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