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辞鉴明…4
文/三木秉凤
人性本善 道法自然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之“善”并非尘世道德作出评价的善恶之善,而是超越人间善恶的本然之善。人类社会脱胎于宇宙自然,生命之初我们是与自然相系的,这种原始混沌尚未被尘风污染的超道德之善,就是本性之善。《三字经》又曰:“性相近,习相远”,当生命脱胎于宇宙自然时,赤子之心的本性之善是相近的甚至说是相同的!但人间至味是清欢,随着时间的习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与人之间的习性差距越来越大!所以稚童时代不是填鸭式地灌输多少知识与常识,而是进8行文化教育,让文化中的宇宙道理与人间正道思想无数次地熏染幻小的心灵,播下仁义礼智信的种子,培育其良好的品德与正确的价值观,这才是文化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从小对稚童进行知识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知识中包含着技能、术识与常识,这些内容日新月异,更新太快,长大后几乎都成为知识垃圾,还占用着大脑储存空间。

《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本无所远!人就是自然界的产物,生于自然,取于自然,恩于自然,归于自然。什么是自然?自然就是本然而然,而不是自然界!道法自然,并不是大道要效法自然界万物,而是道要效法它自己本然的样子。 今之人最大的悲哀是灵魂封闭,觉性不通,这是人心与自然之心的脱节,这体现于对环境恶化的麻木和对社会公事的漠视。其实这个宇宙世界里, 人与自然浑然一体,我们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然后每时每刻与大自然进行着能量与信息的交换,中国古人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自然观,只是今人“日用而不知”罢了。其实我们偶而宁静下来,让清静的灵魂挣脱欲望的缠缚,独自休息一会,但这对欲望之人却是一种奢求…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许我们一生都是士兵,永远都成不了将军,但生命的可贵在于不能放弃将军的睿明与志向。人可以失去一切有形的财富,但不能放弃灵魂的修养,不能成为行尸走肉! 知识储备,来自于勤奋刻苦与顽强不怠。而人生智慧却源对知识的规律性升化,这就是文化。知识属术,文化载道,术是现象的变化,道是支配现象变化的规律。所以掌握再多的知识去生存打拼,也不如掌握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去从容应对,这就是知识教育与文化教育的最大区别。

子贡问孔子,有一字可终生受用乎?子对曰:“恕”,然后又补充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之表义就是“如心”,表里如一!宽恕别人,就是放大了自己的心量。我们的心本来无边无际,遍周法界,和宇宙同旷,与万物同心。但人们几乎都不相信这一点,所以凡夫俗子依然以我为中心,超凡脱俗的圣者智者则以天下为己任。圣人和凡人的区别,不是来自庄严的外表与财富权力的多寡,而是智慧之别,觉悟之别,心界之别!人的视野越远,生命轨迹就越长, 我们生活的越简单,就与大道距离越近…

《道德经》言:“轻诺必寡信”。当我们举棋不定时,不要轻易作出承诺,否则麻烦将一直跟着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此犹启蒙教育,不是告知孩子如何品鱼,而是告诉他如何捕鱼。古者圣王之道,先以身作则,然后率天下同行。所以身教的作用永远大于言教。文化教育会让童蒙的性情、气质、风格、举止等基本固定下来,这叫定性,人只有“性”定了,其他的人生学问知识教育才算刚刚开始…这就是以道御术。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