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巴文化专家邓高先生撰写的《“巴”的名称由来大猜想——太极图说》论文,于11月15日在重庆巴文化与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首次发布后,又于11月20日在《达州晚报》发表。
“巴”的名称由来大猜想——“太极图说”
文/四川达州邓 高
摘 要:科学开展巴文化学术研究和传承运用工程,让巴文化再次强大,是巴文化核心区域增强文化自信的第一路线图。加强巴文化的基础研究,是巴文化科学发展、全面发展的中场发动机。通过对古往今来“‘巴’的名称由来”假说进行研究,发扬“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创新精神,对“‘巴’的名称由来”提出“太极图说”,力图为巴文化走进新时代贡献正能量。
关键词:巴;名称由来;猜想;太极图说。
巴文化研究是一个不发达、不充分的文化领域,逐鹿巴文化研究大有可为。巴文化研究要突破,首先在于基础研究的突破,而“‘巴’的名称由来”更是巴文化基础研究中的基础。“‘巴’的名称由来”研究源远流长,成果丰硕。虽然历经大浪淘沙,但是仍然众说纷纭,尚未有主导性假说一枝独秀“甲天下”,更没有“盖棺定论”,这为我们投身到“‘巴’的名称由来”研究而“上下求索”,提供了探索空间。
一、“‘巴’的名称由来”研究成果大观
幸得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文化研究会萧洪恩老师主编的《巴文化研究》一书,他撰写的《巴文化研究综述》是一篇系统总结“‘巴’的名称由来”研究的力作。在“一、巴文化的基础研究之(二)‘巴’的名称由来”中,把各种假说全面整理出来。既为读者奉献了一台“‘巴’的名称由来”的“巴文化盛宴”,又为我们继续开展“‘巴’的名称由来”研究提供了营养、指明了方向,更为我们划定了误入前辈覆辙的禁区和避免无效研究的红线。
二、“巴”的名称由来大猜想——太极图说
本文在前辈学人及时贤提出“‘巴’的名称由来”15种学说基础上,“大胆地假说,小心地求证”,提出“太极图说”。
(一)“太极图说”的核心观点
在中华古文化中,《山海经》《易经》《诗经》《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大体相同。而《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记载:“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易经·系辞下传(第二章)》则记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两部经典中所记载的“大皞”和“包羲氏”就是同一个人: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通过对两部经典的精读、研究,实现《山海经》+《易经》,发现解析“‘巴’的名称由来”的金钥匙。
1.巴人的人文始祖是“大皞”
《山海经》记载了巴人的人文始祖是“大皞”,但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文献支撑。“英雄从来不会孤单!”信史也从来不会孤单。南宋历史学家罗泌编著的《路史·后纪·太昊伏羲氏》记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照;后照生顾相,降处于巴,是生巴人。” 继承了《山海经》的历史脉络,弥足珍贵,是对巴人的人文始祖就是“大皞”的宝贵支撑。
2.“大皞”和“包羲氏”是同一人
“大皞”不仅是巴人的人文始祖,更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不同的文献称谓也不相同,“伏羲(氏)”是最流行的称谓,还包括“包羲氏”、“大皞(太皞)”、“大昊(太昊)”。“大皞”和“包羲氏”是同一人,为开展《山海经》+《易经》并联研究架起了一座“金桥”。
3.“巴”是“太极图+乚”上下结构的结晶
现代规范“巴”字:上部结构就是“日”字的“扁平化”,酷似伏羲创立的“先天八卦”之“太极图”(图一)的“扁平化”;“巴”字下部结构“乚”,根据古代先民的“图腾、旗语(标志)”制度,可能是伏羲以“先天八卦”之“太极图”为“图腾、旗语(标志)”为我所用,唯我独尊。随着其子女“子又生子,子又生孙”,人丁兴旺、多多益善的必然结果就是要出现管理学问题。为了便于对其众多子女群体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为发展生产、组织军事活动等提供“有令必行、令行禁止”的坚强保障。伏羲可能采用“太极图”基础,辅助以“乚”等等“镶件”组合成为一个又一个二级“图腾、旗语(标志)”,来区分咸鸟(乘厘、后照)等子女集团。“太极图”+“乚”按照“上下尊卑”组合成为的二级“图腾、旗语(标志)”,就是“巴”的原生态形象。“巴”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代表咸鸟(乘厘、后照)及其后裔群体的“符号”和“名称”。纯粹的“巴人”“巴方”“巴国”“巴郡”“巴州”“巴县”“巴山”“巴水”“巴文化”等概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复合的“巴蜀”“巴楚”“巴渝”“秦巴”等概念如孔雀开屏般次第绽放开来。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历久弥新。鉴于“巴”字流淌着“太极图”的强大基因,因此把“太极图+乚 ”构成的“‘巴’的名称由来”大猜想、新假说,称为“太极图说”。
4.锁定巴人的“根”和巴文化的“魂”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根据“‘巴’的名称由来”——“太极图说”,追根溯源,“巴人始祖后照”和其曾祖父“华夏人文始祖——伏羲”的血脉相通,我们就找到了巴人的生物学之根;而且“巴”的文化基因源自“中华文化之根——周易”,我们就找到了巴文化之魂。伏羲生于今甘肃省天水市,成长壮大于今陕西省渭河流域,强大长眠于今河南省中原地区。因此巴人是“根在中原,枝发巴蜀”的正统华夏民族,背负在“巴”头上的“蛮”,可以摘帽了。(二)“太极图说”的“朋友圈
图腾、旗语(标志),在早期、中期、近期的人类历史长河中,被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等广泛运用,是人类活动中的“活化石”和“世界语”。
1.清朝八旗制度
八旗,是清朝满族的旗人组织,集军事、行政管理、生产(清入关后基本消失)等诸多功能为一体。 林家骥著《八旗与清朝政治论稿》的《上编(入关前至顺治朝)·本编内容要点》指出“满族组编的八旗,无论是努尔哈赤时期的八旗满洲,还是皇太极时期又增编的八旗蒙古、八旗汉军,都是分拨予本家族人分领,使他们(包括汗本人)成为领辖各自旗的领主。这种领主分封制下的八旗,有类于西周时期姬姓分封王族的诸国,以及蒙古博尔济吉特氏成吉思汗家族的分封汗国与分支部落。
作为满洲的“官二代”+“皇二代”,“皇太极”之名有“太极”,一定深受“太极思维”的影响,他在满州开山鼻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之上,又发展了“八旗蒙古”、“八旗汉军”。满洲八旗的早期发展史和巴人的早期史是何等的相似,“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太皞(伏羲)”“咸鸟、乘厘、后照”就是“历史的穿越”。
2.韩国国旗“太极旗”
韩国国旗通称太极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2。韩国国旗的寓意体现了中国的《周易》思想,中央的太极象征宇宙,蓝色为阴,红色为阳。4个角落的卦在左上方的是乾,右下为坤,右上为坎,左下为离,分别代表天、地、水、火。
国旗底色为白色,象征韩国人民的纯洁和对和平的热爱。19世纪后期,由于日本的刺激,使朝鲜王朝意识到了国旗问题的重要性。中国清朝的外交官黄遵宪建议朝鲜以龙旗为国旗,但终究没得到采用。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 》签字前,朝鲜方面设计了一种无卦的太极旗,经中国外交官马建忠提示加入了八卦,同年出使日本的朝鲜大臣朴泳孝与英国船长商量后决定去掉四卦,在1883年被朝鲜高宗选定为国 旗。
今天我们仍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领域,广泛通过图腾、旗语(标志)来指导活动、强调辨识度、提升形象和影响力。
(三)“太极图说”的拓展
1.“巴”字发音(ba)猜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根据“巴”字“太极图猜想”,“巴”字为什么发音“ba”的问题可以得到新的猜想。假如先有“八”字,后有“巴”字。“咸鸟”有可能是“大皞(伏羲)”生育,并且活下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八儿子(八王爷)”,有幸获得“太极图+乚 ”=“巴”的图腾、旗语(标志),因此“巴”与“八”血浓于水的关系而得音为“ba”。王家佑在《季八百与虎巴族》中强调:“巴”作“八”解。《正字通》引《通雅》曰:“八八,外国语称巴巴”。他认为,“八八”称“巴巴”, 当为夷语,当为西南夷中斯基泰语,“巴”当是番、博、巴、濮、皤。
2.巴人发明“爸爸”等大量原生态词汇
汉语体系中有大量与“巴”同音的原生态词汇,比如“爸爸”的“爸”;与“巴”结盟的原生态词汇,比如“盐巴”等。我认为是巴人发明了“爸爸”等大量词汇,“爸爸”二字带有“巴”的强大基因,是巴人对汉语体系最大的贡献。
三、让巴文化再次强大让我们“荡起双桨”,团结起来,为巴文化再次强大而努力奋斗! 为了增强“巴文化”的传播力,借用网红语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气场,让我们唱响“世界那么大,最爱巴文化”的集结号,为早日迎来巴文化的春天而“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