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澄清短篇小说中人性之美
孙福新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郭澄清先生短篇小说的人性之美,犹 如展开的《清明上河图》,随着画轴的转动,一个个有血有肉的 形象,那么具有立体感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因此,郭澄清先生 在文学史上占了十分重要的文学位置。他的短篇小说《黑掌柜》 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基础写作教材《大学写作》一书选为范文,至 今应用,足见郭澄清短篇的功底和文学价值,小说中的人性美, 故事的真实性,语言的朴实简洁明快。闪跳和剪切,情节和细节 的设置,独具特色的风格形式,为当代文学和后辈作家提供了成 功的范文,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可以和赵树理先生、孙犁先生相媲 美的。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郭澄清先生曾婉言谢绝省文化 领导的重要位置,一气一扎在农村生活了十几年,深深体会到了农民的苦与乐,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在文学史上行程了一道 绚丽的风景线。郭澄清先生是我的开蒙老师,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作家要像井蛙一样,沉入生活的最底层,也要像狼一样 学会吃人,消化后有种呕吐的感觉,那你就进入写作状态了。那 时我才不到二十岁,还有没有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直到二十年 过后,这句话的精辟之处才在脑海中凸现出来。 先从《黑掌柜》中看郭澄清,在生活的底层如何“吃”人的。 所谓“吃”人,就是对人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人物的心灵的解剖, 以及人物灵魂的从容招引和驾驭。《黑掌柜》是用第一人称“我” 来写的。“我”来到供销后,看主人公王秋芬如何熟练准确的剪布、 称盐。他不用尺量,用手一扯就知顾客的尺码,不用坪称,用碗 一舀就够顾客所要的斤两,这种敬业精神不由让人佩服,一个活 灵活现的《黑掌柜》也就跃然在纸上了。细节是在天堂之中,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发现生活之美,心灵之美。郭澄清的短篇小说 无不突现着这样的特点。
我赶到刘集时,天已大亮,分销店已经开门营业。门前站满 了顾客。售货员五十来岁,粗高个儿,黑脸盘,高颧骨,妈妈嘴, 这当然就是黑掌柜了。 他总是满面带笑的站在柜台边,热情的 招迎着盈门的顾客。—你怎么知道我买黑色的?嘿!老哥,你两 口子没有儿女,买别的颜色去给谁穿?黑掌柜说着把布匹打开, 要多少?老哥!七尺半……,老汉话刚落地,只见黑掌柜一手扯 起布头,一手拿尺量布,胳臂伸了几伸,撕拉一声,布撕开了。 那个快劲儿,就像变魔术一样。
郭澄清先生的短篇小说中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简洁的风格深 深地勾住了读者的眼球。他层层铺垫,用一个接一个的细节组成 了一个罗盘式的情节,用一个典型的细节做小说的支撑点,设置 悬念,最后铺平垫稳后,出其不意地把“包袱”一甩,读者最后不 由目瞪口呆,眼前一亮。《黑掌柜》就具有这种传统的现实主义 创作笔法。文章是说主人公王秋分被人诬告,说他打酒克扣斤两 的事。几经周折后,原来是告状人丁芒种的老婆为了勤俭持家, 偷偷的克扣酒钱,把酒钱存在信用社造成的。告状人向王秋分道 歉时才真相大白……。经过这些细节描写,“包袱”地成功打开,有 力地托举出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农民形象。

郭澄清先生的短篇小说写得非常唯美,尤其是对女性形象的 描写都是那么的传神,都有一颗多愁善感美的心灵,具有《聊斋 志异》中女性形象的神韵,这也正体现出了郭澄清对美的求索。 在这些女性形象中,有《赶车大嫂》中的大脚嫂,《助手的助手》 中的方方嫂,《万灵丹》中的儿媳秋香,《春儿》中的春儿,《篱 墙两边》中王二嫂,这一系列的女性形象,以及为简洁的水洗一 样的语言,勾勒出女性的美。
我们看《篱墙二边》对王二嫂的描写。一个丁字形的篱笆槐 院分为三段,北屋住着张大婶,东屋住着王二嫂,西屋住着李三 哥。作者独具匠心地为他们安排了一个这样的舞台,就像一个吊 环运动员,在有限的空间里做出了相当规范的漂亮动作,文思闪 跳腾跃,在中国文学史中堪称短篇小说的范本。作者就像一个心 理医生,成功的抓住了三个人的心里,并层层剖析,加以惟妙惟 肖的描绘,最后撞碰出爱情的火花,“雨落芽生,水到渠成”。
通篇无处不往外散发着美的光环。这一天,王二嫂见李三哥 的院中的铁丝上,搭着一件衬衫。这衬衫已经很脏了。她又见李 三哥的门锁着。就知他没在家。于是,她拿来一根长长的竹竿, 打算隔着篱墙把衬衫挑过来,替他洗洗。可是,她把竹竿刚伸过 去,忽然闪过一念头,脸刷的红了,她又把竹竿抽回来,装作若 无其事的样子,冲着北屋喊道:“大婶!——大婶!”屋里没人作 答,她才放下心,自言自语的说:“这老婆子,门没关就走了!” 她说着,又把竹竿伸过去,放心大胆地把那件衬衫挑过来了……。
郭澄清先生对女性的形象的描写可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 步,纯朴中带着一股令人感慨的美。
还有《茶坊嫂》中对女主角王桂香的描写,几笔就勾勒出了 劳动妇女的生动形象,她担着木桶,穿大街,越小巷,拐弯抹角, 风快的走着。一路上,她总是一股劲——背挺地很直,气喘的不 粗,用力甩着手臂,大摇大摆,挎着均匀的步子;她那对大脚片 儿——长有七、八寸,宽有五、六指,就像两只大铁锤,蹬的大 地咚咚响;那个小发髻,垂在脑后勺上,随着这大脚女人特有的 脚部,有规律的颤动着……,接着笔锋一转,写“我”跟着茶坊嫂担 着水走进集市,那么多的赶集人都不由为她让出了一条道路,并 有人朝着她的背影指手划脚,说茶坊嫂心眼才好呐,处处为大伙 儿……,一个漂亮、朴实、勤劳、泼辣的大嫂形象成功地塑造出 来。但郭澄清并没有心满意足,他的笔墨没有落在故事情节上, 又是细节的花瓣串连出一个美丽的花环,他写茶坊嫂在那种特定 的环境下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真善美,写她为茶客捎来了治癣 的偏方,写茶坊嫂在雨中背起了一个老人送他回家,写小叔子和 嫂子之间那种带有母性气质的特别情感,她把小伙子搭在树上的 褂子悄悄洗干净后,还和小伙子斗嘴骂道,快滚吧,俺开的是茶 坊,不是洗衣房……,冒失五,我告诉你,眼前你就要快娶媳妇 了,要再这么拾仨忘俩的,丢了褂子,媳妇可拧屁股。读完作品, 会觉得郭澄清用他丰厚的生活底蕴和精益求精的对人性之美的 探索,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郭澄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说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 女性形象,人物众多,但不雷同,带有一股令人震撼的美。在五 六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曾因受极左路线和政治的影响,而陷入了 文学艺术动荡的低谷,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我的恩师就像是戴着 枷锁而进行创作,但他在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在郭杲土坯房里, 在煤油下,在田间地头,在政治与环境的夹缝中努力挣脱着枷锁, 站在云峰之上,观察俯视着当时的社会。他在直接描写社会现实 的同时,又还原了人性之美,把生活的诗性和人物的美质有机结 合起来,力求在枷锁的重压之中,努力开掘文学艺术,从最大程 度上截住艺术的流失,他对现实主义做了清醒的思考,这在那个 时代,是一般作家所不及的,因此,他代表了五六十年代中国短 篇小说的成就。
如《公社书记》中项书记的公仆形象,让人过目不忘,他将 项书记的灵魂的美升华到了极致,通篇闪耀着诗意光彩,也是对 那个时代一个公社书记真实的缩影,这种光彩穿越几十年的时空, 折射到当今社会,形成了一道强烈的逆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