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整个一座城市都弥
漫着温情的“爱心粥”
李兴正

11日25日。
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个没法再平常的日子。但在我的眼里,她实在是一个充满了温馨和光明的日子。
那是去年冬天,在夜已深沉、明暗交错的济南街头上——小马扎、羊肉串——来自威海的老友王星贵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踽踽前行的环卫工,目光呆滞的孤寡老人,一身灰土的农民工和留守儿童、残障人士、流浪者,他们都可以到我们的‘爱心粥屋’免费吃上一顿热乎乎的早餐。2017年的11月25日......”
这样一个暖心故事,如果不能听进去、走进去、说出来,简直是人生一大缺憾。
11月16日凌晨5点。幽蓝的夜空下,在干冷而岑寂的威海市经技区海峰路上,路南侧海峰建筑公司东邻的一间小屋蓦然亮起灯光,像火炉般映红了周边黑黢黢的景物。

随即,从小屋门枕处的音箱里传出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迎门望去,小屋门楣处是一行黑体大红榜书:免费爱心粥·学雷锋服务站;两侧对联是:“爱心一曲强国梦,热粥一碗情意浓。”进得门来,只见约有60平米的小屋东墙上挂满了志愿者誓词、工作职责、“爱心粥之歌”、雷锋挂像和爱心粥财务管理制度、就餐制度、卫生制度等等;西墙上,“美在这里闪光,善在这里彰扬” 一行大字下,是图文并茂的“志愿者风采”、 “爱心粥简介” 和“收支公示表”。——这就是开张已整两年的“海峰路爱心粥屋”。
2017年11月25日,柴京真、王星贵和刁顺波等爱心人士募集善款6万元办起这家“爱心粥屋”。其宗旨就是宣传雷锋精神,为爱心人士和爱心企业提供一个奉献爱心的公益平台。“爱心粥屋”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障人士和流浪者提供免费早餐且不限量。

此刻,身穿志愿者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退休职工马俊强,已在这间小屋的厨房里叮叮当当忙上了。很快,行头跟她一样的王星贵、张云强、于友谊等7名志愿者陆陆续续来到“爱心粥屋”,有说有笑地开始搬桌子擦板凳、备上洗手用的热水、炖菜、熬粥、盛小菜......“‘爱心粥屋’整两年了,前来接受爱心服务的已有2万8千人。”家住皇冠小区的志愿者王星贵向记者介绍,“爱心粥屋”开张两年来,每天都有六七位志愿者前来无偿服务,最多时达20多人,“我们倡导志愿者每天向‘爱心粥屋’捐1块钱,但大家往往都捐10块,有的甚至捐出六七千元包揽了一个月的开支。还有一位准备结婚的新娘捐了1万元。”
6时许,以环卫工人为主的就餐者三五成群来到“爱心粥屋”,热热乎乎吃起了早餐。环卫工宋玉香还带来了小孙女侯淑。她对记者说:“原来早上都是就着随身带的凉菜、啃几口凉馒头,从有了这个‘爱心粥屋’,我和大伙都能像在家里一样吃上可口的饭菜了。”

欣慰地看着围在8张餐桌前吃饭的70个人,志愿者于友谊告诉记者,环卫工们在享受爱心服务的同时,也都想方设法“反哺”:马金贵、徐英芝夫妻俩每天都早来帮着安排桌凳;唐英福、宋秀荣两人则主动清扫“爱心粥屋”周边的卫生,把地面扫得跟镜面似的;王会英花了300多元买来材料,自己做了个红艳艳的大花篮,以此向志愿者表达谢忱。前两天,给“爱心粥屋”捐了400元钱的环卫工人王金国贴在记者耳边说:“有了‘爱心粥’、志愿者,我们吃得香甜、浑身暖和。凡是知道‘爱心粥屋’的人都从心眼里夸啊。上哪里找这么好的人?”
威海经技区财政局的志愿者王星贵动情地对记者说,“爱心粥屋”运转两年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他的爱人李潍兰就经常早起过来帮忙。职工王磊每周末都带孩子来做志愿者。转业军人于鹏飞也常和他的爱人一起来义务服务,“因为有社会的融融大爱,弱势群体才感受到明天会更美好。”他说,威海市总工会已在全市建成了近30家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作为其中的一个“标志性”靓点,“爱心粥屋”以恒久的爱心和坚持使其常态化公益慈善平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捐款捐物和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建行威海经发支行和美房团等爱心团体,还经常组织职工为“爱心粥屋”捐赠善款,轮流前来做志愿者。规模不断壮大的“爱心粥屋”以不断增强的自持力和凝聚力,使这座城市更加温馨和更具温情。
听着王星贵的侃侃而谈,不知不觉间,热乎乎、亮堂堂的太阳已吻上了脸。看着他惬意而温和的笑容,看着那一个个吃罢早餐从容起身离去的身影,我忽然想了这么一件事:关爱鳏寡孤独是亘古至今的美德,是人类最朴素的情感 。可惜,知而论道者众之又众,知而践行者则少之又少。“爱心粥屋”、这些由普通劳动者组成的志愿者,每个字眼都让人觉得是如此温暖、如此馨香。她、他们,温暖着岂止仅仅是一群人、一座城市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