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月 当 午
程子恩
每到五月当午前几天,轰隆担挑子忙得脚不连地,“噗噔噔,噗噔噔,噔......”拨浪鼓响个不停,“针头线脑,香沫明雄黄,有那破铁烂铜旧鞋底都拿来换哈!”妇女们听到喊声,纷纷掂起准备好的废旧物品围拢过去,七嘴八舌地询问着交换价格,或针或线地凑了一大堆,特别忘不了换来花子线、香沫给孩子们缝香蛤蟆。
现在想起来,香蛤蟆大概就是香荷包,被我们这里的老土话以讹传讹变成了香蛤蟆。香蛤蟆用红布做成,呈心字形,里面填充香沫,下面缒有用花子线编的五颜六色的穗子,煞是好看。香蛤蟆做好以后,大人们便用红布条缝制一根脖圈,再拿四五个香蛤蟆缒在上面,孩子们戴上香气四溢,蚊子不叮臭虫不咬。
五月当午一大早,母亲便喊我们起床,边喊边拿来明雄黄抹进我们的耳朵眼和肚脐中,这样可以避免虫子爬入,又拿来脖圈给我们戴上,这才让我们快点穿上衣服,起来烧锅。父亲早已打扫好了院落,每个门的两旁都挂一把艾蒿。母亲锅前锅后地忙着,大锅里蒸有三角形的糖包,小锅烀着蒜头、艾蒿、鸡蛋、鸭蛋。不一会儿,艾香、馍香、鸡蛋香弥漫了整个院落。
”开饭了!”孩子们欢呼着,母亲分给每个人一个糖包、一个鸡蛋、一个鸭蛋、一头煮大蒜,并且明确要求大蒜必须吃了,那是解毒的。可是那时候我们是最不喜欢吃煮大蒜的,面呼呼的,没有一点味道,往往都是乘大人不备,扔向某个角落。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糖包掰开一个角,顺着三角缝隙先喝完里面的糖汁,然后津津有味地嚼着,接着剥开鸡蛋、鸭蛋,一小口一小口地啃着,生怕一下子吃完就没了。
”玩去了!“吃饱喝足,孩子们飞奔出去,香蛤蟆在胸前飘来飘去,浑身散发着百毒不侵的香气……

作者 程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