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爱宁乡麻山 我爱我的老屋竹山湾
文/ 曾圆
虽身处繁华都市,享受着大城市优质的资源。但是,我的麻山,我的老屋竹山湾却常在梦里缭绕,故乡的山山水水和每一条小路,都留下了我人生成长的足迹。那里有我的亲人、老师、同学、朋友和我相处了二十多年的亲邻。每当静下来的时候,思乡思亲的情绪,纷沓而至,从前的往事,占据我的脑海,一幕幕随风飘在了遥远的故乡!

我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父亲和母亲都是有名的手艺人,为人正直、友善、热情。母亲出身书香门第,饱读诗书,经常对我们进行思想教育,从小就听着母亲讲故事,《孟母三迁》、《咤吒闹海》、《桃源三结义》、《小姑贤》等等。特别是《小姑贤》,不知听了多少遍。也有可能是受其影响,自从我嫂子嫁到我家的三十多年里,我一直把嫂子当作亲姐姐,嫂子也把我当作亲妹妹一样待我。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争执,也从未发生过矛盾,感情甚好。我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哥哥姐姐都比我分别相差十岁左右,妹妹比我小一岁多。父母在将近四十岁的时候,才生下我和妹妹,那时家境已经算是可以,父母把我和妹妹养的比较娇气。哥哥和大姐姐对我们百般照顾。麻山,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物产也丰富。是人杰地灵的富饶之地。

麻山锣鼓、皮影戏、和地方花鼓戏,特别盛行。记得小时候,只要是家的附近有皮影戏演出,母亲一定会带上我,让我去感受历史文化,了解历史、学习古人的智慧。当时年纪比较小,有时候看到一半,就呼噜呼噜睡觉了。母亲就会把我摇醒,她劝慰我,坚持看完,明天早上随便我睡到几点起床都可以。于是,我硬着头皮,使劲睁大眼睛,继续看后面的情节。看的似懂非懂,但有些人物,至今记忆犹新。小时候,我就是目睹和伴随着这些民俗文化长大。印象最深的是当地的本土花鼓戏,台柱子是麻山的成仁亮老师,他带领着麻山有文艺特长的演员,活跃在七十年代文娱节目匮乏的乡村。演出的节目不亚于正规剧团,只要开演,场场暴满。每个戏曲人物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给麻山及周边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欢笑和欢乐,所有观众无不赞叹!历代以来,麻山人民受到了这些经典文化和经典故事的影响,人才辈出、各行各业都有精英,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发光发热。

麻山人民勤劳智慧、敢想敢干、求实务实。在一九七二年,用了几年时间,人工建造了麻山白云水库。白云水库的山泉水,随着河流,一路奔腾,流入靳江、经过沩江、涌入湘江、汇入大海,成为大海中的一份子。也记载着当年修水库的建设者们那段光荣的历史。白云水库,灌溉着麻山乃至靳江周围的万亩良田,使其免受旱灾的困扰,造福一方百姓。还有当年的麻山煤矿,热闹非凡,山间的马路上,运煤车川流不息,煤炭销售量蒸蒸日上,给当地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有了经济效益,一个个小型企业拨地而起,红砖厂、交易所、商场,成了麻山当时、当地的新地标。

我们麻山的小学、中学全部都是漂亮宽敞的教室,每个学校都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学生享着政府提供的优美环境和优质的资源,教师可以安心踏实的教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都已成为了过往的历史。现在的麻山,又有了新的起点,绿树丛林的林业,又是一道别样的风景。在罗仙寨的山峰,建成了一条十米宽的森林防火绿道,既可以起到防火保护森林的作用,也能保周边百姓的一方平安,还可以供登山爱好者游赏观光。一些农户看好了市场,学到了新的种植技术,除了种水稻之外,利用土地资源和国家的惠农政策,种有无花果、西瓜等等多种农作物。

我的老屋竹山湾,地形独特,有几分诗情画意,整个大院象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依山傍水。背靠罗仙寨,临近古塘水库,相临麻山白云水库。院落地坪前面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塘,池塘旁有一棵相传上百年的、硕大的枫树,大枫树矗立在池塘边。春天,枫叶层层,满树碧绿,小鸟依偎在大枫树的树枝上,唱着动听乐章。夏天,绿树成荫,小伙伴们在树下相互追逐嬉戏。秋天,枫叶一片火红,姑娘们拾着红红的枫叶,珍藏在书本里,作为美丽的书签。冬天,果实累累,妇女们捡起那黑黑圆圆的枫球,存放在家中的一角,用它熏茶叶和腊肉。

稻田旁边有一条湾湾的小河,那就是儿童时代最好的游乐园。现在的老屋竹山湾,与之前相比,多了几分气派,家家都是小楼、新房。逢年过节,马路上车辆争相驰聘,带着喜悦,带着思念,回到家乡与亲人、邻亲一起共享良晨美景,盛世年华!
2019、9、26日 于广州

作者 曾圆 1978年宁乡麻山中学高中毕业,1995年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学习一年。 从事服装设计与制作,爱好阅读与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