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缝隙中发现诗与美
——序《郭澄清短篇小说选》
吴义勤
郭澄清先生第一篇引起我注目的小说是发表于2001年第3期《山东文学》“故文新读”栏目中的《“社迷”续传》,作品以拉家常式的纯朴、生动的口语,把妙笔生花的几个小故事串联在一起,成功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社迷”形象,小说的魅力深深打动了我。为此,我几经周折借到了郭澄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一读为快,《黑掌柜》、《公社书记》、《篱墙两边》、《蹩拉气》、《茶坊嫂》、《助手的助手》等等,几十个短篇佳作扑面而来,郭澄清小说质朴、浑厚、凝重、深刻的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众所周知,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文学,曾经因为意识形态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而陷入了艺术的低谷,但郭澄清先生的短篇小说创作,却让我看到了作家在历史话语和政治话语的缝隙中开掘文学性的能力,他对生活的诗性和人物的美感的艺术呈现极大地突破了意识形态的桎梏,代表了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成就。
郭澄清先生的《黑掌柜》1985年至今一直作为范文入选复旦大学教材《大学写作》一书。该教材选读范文共二十篇,在小说方面只选了《黑掌柜》和鲁迅的《药》两篇。这足可见郭澄清小说的独特性与不俗魅力。他的小说多取材农村的日常生活,聚焦平凡而普通的农民,描绘普通他们的言行、气质与精神品格。他致力于在人物的形象中反映、探求生活的真理,概括深厚的历史与社会内容。这种探求既是清醒、严谨的,同时又是丰富多彩、充满激情的。
郭澄清先生笔下的农村生活从来不是“江南春色浓于酒”的田园诗,他总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观察、审视、思考当时的社会,力求从总体上塑造时代人物,概括社会生活风貌,用大手笔艺术地描绘时代。这使每一位读了郭澄清短篇小说系列的人,都会深深对五、六十年代的中国有一个抹不去的、烙刻在心中的回忆或记忆。但同时,他又是一个在时代的氛围中能够始终尊重艺术规律的作家,他总是力求在对时代素描中把艺术上的流失降到最低点。为此,他对现实主义倾注了特别的热情。在短篇集《社迷》后记中,他写到:“我的家乡是抗日根据地。我参加革命时,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党像母亲一般,哺育我成长,并使我有了文化。我正式学习写作,开始与农业合作化的初期。那时节,形势发展一日千里,新人新事层出不穷,祖国的一切,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情此景,使我的心不能平静。我愿把亲眼看见的新人新事写出来,希望曾经教育了自己的事迹,能再感染别人。社迷、虎子、春儿、茶坊嫂、黑掌柜、方方嫂、老队长……众多的意气风发的先进人物形象,在我的脑子里行动着,活跃着。于是,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提笔展纸,在灯光下写,在膝盖上写……”郭澄清忠实于现实,真实地刻画了那个年代的农民和党的血肉联系,展现着那个年代人民群众从不动摇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毋庸置疑,作家是有时代性的,作品是时代的产物,研究和评价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必须与所反映的时代相结合。新中国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几百年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页,歌颂新中国,歌颂共产党可以说正是那一代作家的共同的、必然的选择。
郭澄清先生的《黑掌柜》、《公社书记》、《蹩拉气》、《社迷》、《高七》、《孟琢磨》、《老人》等小说都以人物“命名”,塑造了几十个栩栩如生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这些人物都扎根在历史和现实的沃土之中,并成了那个时代的标志。他们不是作家灵感所至的即兴创作,也不是对农村生活的表面现象的描摹,而是郭澄清在对中国农村社会深刻解剖的基础上所结出的硕果。茅盾曾经说过:“我们相信一个民族既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他们民族性里一定藏着善美的特点;把他发挥光大起来,是该民族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中华这么一个民族,其国民岂逐无一美点?”(《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郭澄清是农民身上优秀品格的有力发掘者,他对农民主人公品格美、精神美以及勤劳、勇敢、正直、诚恳、无私等性格特质的表现,赋予小说积极而温暖的力量。在这方面,《篱墙两边》是一篇值得特别推荐的作品。作家把张大婶灵魂的美升华到了极致,全篇闪耀着诗意的强烈光彩。与那种“莺歌燕舞”式的粉饰爱情绝然不同,这篇婚姻小说郭澄清写得别开生面,独具匠心。李三哥和王二嫂相爱并结合的故事,在张大嫂的导演下,细节层层展开,情节环环相扣,一切水道渠成。而张大婶导演这个爱情故事的乐与愁,也得到了充分的揭示。在当代爱情小说中,这篇作品风格独具,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绽放出了璀灿的艺术光彩。
已故诗人、理论家何其芳曾有一个精辟论断:“那些最能激动人的作品常常是不仅描写了残酷的现实,而且同时也放射着诗的光辉。这种诗的光辉或者表现在作品中的正面的人物和行为上,或者是同某些人物和行为结合在一起的作家的理想的闪耀,或者来自从平凡而卑微的生活的深处发现了崇高的事物,或者就是从对于消极的否定的现象的深刻而热情的揭露中也可以透射出……总之,这是生活中本来存在的东西。这也是文学艺术里面不可缺少的因素。这并不是虚伪的美化生活,而是有理想的作家,在心里燃烧着火一样的爱和憎的作家,必然会在生活中发现,感到,并且非把他们表现出来不可的东西。所以,我们说一个作品没有诗,几乎就是没有深刻的内容的同义语。”(《论〈红楼梦〉》)我赞成这样的美学观点。郭澄清正是这样一位有理想,能从平凡的生活深处发现崇高事物,而不给生活廉价的赞美和虚伪的粉饰的作家。他的《黑掌柜》没有一句赞美话,但作品动人的情景和故事,诗情画意的描写,饱含着王秋分(即黑掌柜)灵魂深处的芳香,读后久久难以忘怀。《高七》,《孟琢磨》,《马家店》,《石再仁》,《公社书记》等等,也都是篇篇栩栩如生,诗情美感触手可见。
郭澄清先生的小说文笔朴素,内容浑厚,没有华丽的铺陈,没有夸张的饰词,能以极为简洁的语言,自然生动的故事,刻画人物,很有《聊斋志异》的特点。作为继赵树理、孙犁之后,六十年代中国短篇小说创作的杰出代表,郭澄清的小说提供了认识那个时代中国小说艺术的重要范本,我们理应对他的小说进行认真而系统的研究,以还原文学史的真相。
郭澄清先生已离开我们十六个年头了,但他留给我们的作品,永远不会磨灭。
是为序。
2005年3月
写于山东师范大学
(本文作为序言,原刊于中国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郭澄清短篇小说选》)
作者介绍:

吴义勤,男,汉族,文学博士,1966年2月22日生,江苏海安人。1995年苏州大学博士毕业后赴山东师范大学任教。1995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1998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省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省级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特别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研究,出版《漂泊的都市之魂》、《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 、《文学现场》、《目击与守望》、《告别虚伪的形式》等著作多部,在《文学评论》、《新华文摘》、《文艺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科研成果获得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山东省齐鲁文学奖等各种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近10项。独立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及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2000年当选“山东师大十大杰出青年”,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青年知识分子”,2004年当选“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1991年7月参加工作,2010年12月入党。现任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