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
文/海韵小草李翠英
黛玉是探花林如海的女儿,“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是说黛玉心细如发,冰雪聪明,体弱多病,美丽娇柔。 黛玉是林如海的嫡妻贾敏所生。“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子孙有限,虽有几门,却与如海俱是堂族而已,没甚亲支嫡派的。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他聪明清秀,便也欲使他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
黛玉六岁进了贾府,自知贾家与别家不同,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 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进了贾府,贾母爱怜她,因为她是她最钟爱的女儿唯一的血脉。贾母对黛玉说:我这些儿女,所疼者独有你母,今日一旦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
说着,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 贾母是贾家的长者,一个深受大家敬重的老太太,可以说是贾家的最高统治者! 黛玉因了外祖母贾母的疼爱,便享受着同贾宝玉-----贾家最受宠的人物,一样的待遇。贾母说:“今将宝玉挪出来,同我在套间暖阁儿里,把你林姑娘暂安置碧纱橱里。等过了残冬,春天再与他们收拾房屋,另作一番安置罢。”宝玉道:“好祖宗,我就在碧纱橱外的床上很妥当,何必又出来闹的老祖宗不得安静。”贾母想了一想说:“也罢了。”
黛玉因为和宝玉从小在一起,青梅竹马,非常要好.如今且说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便是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黛玉在贾家,受最高统治者贾母的宠爱,受贾家最得宠的人物贾宝玉的珍爱,她为什么还会在《葬花吟》里,哀叹自己“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呢?
一、 那些 风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黛玉太优秀了,她容貌美,有才华,手也巧.更让人忌妒的是,贾家的俩个核心人物都爱她. 众所周知,在贾家,贾母是最高级别的领导,贾宝玉是贾家的"小太阳","小皇帝",整个贾家的人都围着这俩个人物转.黛玉因为太出众,又和最高级别的“领导”关系“铁”,这样,贾家一些人就感觉到了一种危机感,所以他们便不怎么自在,虎视眈眈的,盯着黛玉,看看他们的行为吧!
王夫人和王熙凤 在封建社会里,一向都是长子在家族里占着上风,而贾家却不同,做为长子的贾赦,其实根本是个配角,二儿子贾政更主事一点,不是贾政比贾赦优秀,最大的原因是,贾政的夫人是王家人,是“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那个富甲一方,有钱有势的王家,接着,王夫人的侄女王熙凤也嫁到了贾家,便成了贾家的“财政部长”,因此,那个贾琏也便有头有脸起来。 王夫人对黛玉是一种什么态度呢? 用贾母的话说,王夫人可怜见的,不怎么会说话,倒像个木头似的。容貌也平平,她在贾家,因为生了个贵妃娘娘元春,又生了个"小皇帝“宝玉,又加上娘家有靠山,她的地位没得说。可是,她却不喜欢黛玉。 她不喜欢美丽的女孩儿,她怕那些妖精似的女孩儿带坏了她的宝贝儿子,她把晴雯撵出去了,把芳官也撵出去了,她看袭人麝月那俩个笨笨的倒好,晴雯太美,不但眉眼长的像林妹妹,“花容月貌”,而且还有水蛇腰那样的好身材,嗯,撵出去,统统撵出去!。。。。。 更何况还有她嫡亲的妹妹薛姨妈的孩子宝钗在她面前卖乖呢.她们多么相像啊。金钏儿死了,她良心不安了,可人的宝钗来安慰她了,姨娘是慈善人。。。。。
王夫人因为自己笨笨的,不喜欢冰雪聪明的黛玉,而王熙凤是那么的聪明伶俐,长的俊,她对黛玉是什么态度呢? 凤儿聪明伶俐,愣是把贾母哄过去了,不要管后四十回的“掉包计”,她有多毒辣,看看她怎么整治贾瑞和尤二姐你就知道了。有人天真的以为,凤儿曾经在二玉面前开玩笑说黛玉,你既吃了我家的茶,怎么不给我家做媳妇?并且说宝玉模样儿什么的。哪点配不上?说凤儿是拥护“木石前盟”的。。。。。善良的读者为了给黛玉找个联盟,竟然找到凤儿身上,可怜见的。谁不知道凤姐最会阴一套阳一套的,在起用小红那一章里,她便恶恨恨地说:“这个也玉,那个也玉。好像得了玉的益似的”,这恰恰暴露了她的本心,黛玉是她眼里的一根刺,连名字里的那个“玉”也是让她不舒服的。
袭人与小红
袭人与小红 在贾府,你不能小看那些大丫头们,比如贾母身边的鸳鸯,宝玉身边的袭人,凤姐身边的平儿,她们因为侍奉主子多年,地位便自然提高了。袭人是贾母给了宝玉的,她是宝玉进入青春期时第一个性伴侣,连宝玉的奶娘李嬷嬷都让她给压下去了,她还是王夫人的心腹,时不时地在王夫人那里打点小报告,比如四儿说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就是夫妻了什么的,书里是没有明说是她告的密,但是在怡红院里,只有她才能和上层人物接触上,晴雯说她是“花点子狗”,真是恰当。宝玉身边的人,只要宝玉对其好的,后来都遭了殃。晴雯,四儿,芳官,不但这些人,就连湘云给宝玉梳了梳头。姊妹们玩笑一番,她也醋意大发,倒是让宝钗很欣赏她,真是“人以群分,物以聚类”啊,她的舌头好长啊,几句话就把大观园的群芳摧残下去了。连林妹妹宝姐姐也不放过......
" 袭人见王夫人这般悲感,自己也不觉伤了心,陪着落泪。又道:“二爷是太太养的,岂不心疼。便是我们做下人的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要这样起来,连平安都不能了。那一日那一时我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醒。偏生那些人又肯亲近他,也怨不得他这样,总是我们劝的倒不好了。今儿太太提起这话来,我还记挂着一件事,每要来回太太,讨太太个主意。只是我怕太太疑心,不但我的话白说了,且连葬身之地都没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内有因,忙问道:“我的儿,你有话只管说。近来我因听见众人背前背后都夸你,我只说你不过是在宝玉身上留心,或是诸人跟前和气,这些小意思好,所以将你和老姨娘一体行事。谁知你方才和我说的话全是大道理,正和我的想头一样。你有什么只管说什么,只别教别人知道就是了。”袭人道:“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王夫人听了,吃一大惊,忙拉了袭人的手问道:“宝玉难道和谁作怪了不成?”袭人连忙回道:“太太别多心,并没有这话。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像。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人,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作有心事,反说坏了。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二爷将来倘或有人说好,不过大家直过没事,若要叫人说出一个不好字来,我们不用说,粉身碎骨,罪有万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后来二爷一生的声名品行岂不完了,二则太太也难见老爷。俗语又说‘君子防不然’,不如这会子防避的为是。太太事情多,一时固然想不到。我们想不到则可,既想到了,若不回明太太,罪越重了。近来我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惟有灯知道罢了。”王夫人听了这话,如雷轰电掣的一般,正触了金钏儿之事,心内越发感爱袭人不尽,忙笑道:“我的儿,你竟有这个心胸,想的这样周全!我何曾又不想到这里,只是这几次有事就忘了。你今儿这一番话提醒了我。难为你成全我娘儿两个声名体面,真真我竟不知道你这样好。罢了,你且去罢,我自有道理。只是还有一句话:你今既说了这样的话,我就把他交给你了,好歹留心,保全了他,就是保全了我。我自然不辜负你。”
小红是谁?贾家的大管家林之孝的女儿,聪明伶俐的很,一心想着攀高枝儿,被王熙凤看准且重用,她曾经叫红玉,和黛玉的玉颜色是大反的,她和贾云又私情,被前来扑蝶的宝姐姐听到,直接嫁祸给林妹妹,如此,这个小红便不会做对林妹妹有利的事情,虽然前八十回没有写出来。
以黛玉的聪明敏感,对于这些,她是有感觉的,她深知,连宝玉那样的人,老太太多疼了点,贾家一些人尚且嫉妒,更何况她是在寄人篱下.
"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耽耽,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这是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她和宝钗所说的话.
二、那些霜
林妹妹的超凡脱俗,林妹妹的神韵气质、林妹妹的娇柔美丽,连精通绘画的曹雪芹先生都无法用笔墨去形容,他给我们这些爱着林妹妹的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他用宝玉眼光看林妹妹,“两弯似蹙非蹙ズ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ь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说她是神仙样的妹妹,她用凤姐的眼光看林妹妹,凤姐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他用兴儿的眼光看林妹妹,兴儿说“,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他`多病西施'.”;他用草木花鸟看林妹妹。“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真是:
花魂默默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有一首诗道:
颦儿才貌世应希,独抱幽芳出绣闺,
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是的,林妹妹是仙草,是芙蓉,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草木人儿”。如果说她的娇柔,尚且能抵挡住那些“风刀”的侵扰,却是挡不住那些“霜剑”的无情。
黛玉是玉质,她的冰清玉洁,她的纯正人品,从内到外,都像一谭净水那样清澈透明,就像白玉一样晶莹无暇。她是下凡历劫来的,她是还债来的,前生,那个给了她甘霖和雨露的人,和她有一个“木石前盟”。而她无以回报,就下凡来,把自己一生的眼泪还给他。那点点滴滴泪滴化成丝丝缕缕的情,守望、牵挂、着一个人。------无数不眠的夜晚,她为那个人流泪。感叹。泪干了,就呕血,一口口把真心呕出来。---------“洒向空枝见血痕”。。。。
用贾母的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她和她的宝哥哥在贾府相遇,相知相爱,用现代人的眼光看,那是一段多么美丽的爱啊.所有善良的人都希望他们能走在一起,厮守到白头。这是一个最值得祝福的婚姻.用紫鹃的话说: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是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然而,在那个社会里,"二玉"的爱情是得不到理解和祝福的,那个社会容不得儿女有半点私情,那个社会“礼教”的卫道者们,他们赞同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们眼里的淑女形象是,"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他们都是讲究是是"门当户对"。他们看重的是"仕途经济" ......
也恰到火候,一个可意的淑女宝钗便端庄大方地来到了贾府,来到了他们面前。宝钗好啊,她有美丽端庄的容貌,体态丰腴,有福的银盆脸,更加上经心着意的“抱愚守拙”-----她原是准备进宫选才女的,是照着那个社会最得意最可人的形象包装出来的,她的出场,让贾家那些"知理守礼"的人眼睛一亮。王夫人喜欢她,贾母欣赏她,下人们敬重她。。。。无论家庭背景,为人处事,行事举止,她都是占着上风的。
该具备的她都具备了,就有一样没有,她没有得到宝玉的心,而宝玉的心,在那样一个年代里,谁把它当一回事情呢?
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林妹妹这支"草".又哪里能禁得住这样“铺满四野”的的寒霜呢.
所以,黛玉便伤感,哭泣,"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为着"木石前盟"的无着落,为着"金玉良姻"的迷茫。
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 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 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 其亲热厚密, 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 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 奈我薄命何!"
黛玉病了。相思最终成疾。尽管宝哥哥对他说过:“你放心。”
黛玉情知,此生,她和她爱的宝哥哥是不能走到一起了,于是她哭泣“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于是她嗟叹、“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于是她无奈、“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她感觉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她感觉到世态炎凉,孤独无助.。。。。。最后,她只能“质本洁来还洁去了”......
林妹妹走了,连同她的爱,和她曾经怜惜过的那些娇弱的花朵一起,凋零、飘泊、最终于无形......只留下这一首悲怆的"葬花吟".让无数爱着她的人吟诵,伤怀,流泪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