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澄清的启示
梁鸿鹰
读到郭澄清的作品,我的心灵深深受到震撼,我惊奇于作家写作技巧的成熟、感叹于作家思想情感的高尚,由此想到郭先生的作品和他的创作道路对我们文学创作提供的诸多有益养分。我想先从他的短篇小说入手,谈几点认识。
首先,我们有责任认真研究、发掘郭澄清同志作品中蕴含的、张扬的思想价值。郭先生毕生赞美传统道德与时代精神,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在当前和今后都是值得大力弘扬和记取的,这也是郭先生创作最核心最可贵的品格。在他笔下,他鲜明地、反复地、不遗余力地张扬着这样一些价值观:劳动最光荣(《公社书记》)、勤俭最高尚(《蹩拉气》)、互助最可贵(《篱墙两边》)、诚实最难得、急公好义最可敬(《社迷》、《社迷续传》)、实在人不吃亏(《石再仁》)。他由衷赞美和谐的人际关系、邻里关系、上下级关系、夫妻关系,在他的作品里吵架斗嘴、争执分歧,都是小误会、小矛盾,人们的心劲就是让日子更好,让集体更红火,让社会主义的路越走越宽广。这些思想内涵在我们当前的创作中是亟须加强的。我们的文学创作最缺什么?雷达说过,最缺正面价值观的弘扬和树立。郭澄请先生的创作给我的多方面的启示最核心的就是这一条,在他的创作中,能看到生活中的矛盾,但不让人觉着观念的压抑、无望;能发现几个有缺点有毛病的人,但不让人觉着人性是丑恶的、污浊的,相反让我们觉着日子有奔头,社会前景是一天更比一天好。当然,我们不能回避当时创作思潮中极左的东西对郭先生的影响。但总体上说,他树立社会正气这一点是可贵的、值得学习和弘扬的。
第二,我们应该很好地学习郭先生写农民、爱农民、为农民的高尚精神。农民和乡土是中国作家钟爱的题材,在当代仍然人气很旺。如何写好农民,历来有不同的路子,在风雨如晦的旧时代,鲁迅、茅盾笔下的农民是被压迫者、被迫害者,他们善良勤劳淳朴,但麻木逆来顺受。在新社会,在郭先生的笔下,农民是扬眉吐气的国家主人,他即使写解放前的农民也是挺起腰杆子、有反抗精神的;他浓墨重彩地写农民自觉为建设新社会贡献力量;农民最懂得先集体后个人;农民最能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因为他爱他们,了解他们,是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他们的前行提供动力,鼓劲呐喊。出于这样的动机,他以独特的风格、创作方法实现了写农民、为农民写、写给农民看的追求。如果我们的农村题材文学作品在风格上、气质上,与农民隔着很大的距离,不打算给农民看,不打算得到农民的认可,就必然丧失艺术的生命力。郭先生的作品,处处照顾到农民的欣赏习惯、接受水平,语言是农民的语言,用字是老百姓熟悉的字,没有大篇议论,没有长篇说教,而是以拉家常、说书的方式来写,自然有广泛的读者,也就获得了长久的魅力。
第三,郭先生的人格和创作道路对我们当前文学创作具有可贵的价值和多方面的意义。一是他先做人再作文的追求。郭先生自觉向人民学习,向时代学习,在火热生活中接受新思想新潮流的洗礼,不断锻炼情操,打磨艺术的精神。二是他把自己融入基层融入到时代生活中,不计名利的精神。解放后郭澄清先生可以到省城做官的,但他没有这样做,他深信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愿意到基层,把自己的家安在乡村的“老屋”里,与泥土为伴,与乡亲为友,观察他们,描写他们。如果作家艺术家只满足于靠作协、文联安排深入生活,恐怕是很不够的。我们的文化领导部门为作家艺术家成长想了各种办法,往往一个作家艺术家有了名气,从县里调到市里,由市里调到省城,甚至由省城调到北京,经常是创作生命也就基本失去了血色。赵树理、柳青、浩然、郭澄清这样的作家具有的意义,不应该只是成为标本,供在博物馆里,让人们在开会时说起,在领导讲话时提到,我们在人才培养的机制中,可不可以结合现实、结合创作也树立起几个来?否则,我们纪念过了他们,还是接着涌现出更多日益脱离创作泥土的“人才”,创作枯竭的“人才”,我们今天在这里说的任何纪念郭先生、学习郭先生的话就是苍白的。三是他对文学的坚定信念,敢于克服各种困难,对创作万死不辞的精神。他说他一天也离不开文学,文学是他的生命,他的自觉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他的不计名利,勤奋踏实的作风,这在当前也都是弥足珍贵的。
本文出自2006年《文艺报》郭澄清小说创作评论专辑,编入李宗刚教授《郭澄清研究资料》一书
作者简介:

梁鸿鹰,原名梁红鹰,笔名文羽、桑文。内蒙古磴口人。
中共党员。198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90年又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专业硕士。1985—1987年在内蒙古大学任教,1990年至2012 年在中宣部文艺局工作,任副处长、处长、副巡视员。2012年2月至2014年9月在中国作协创研部工作,任副主任、主任。2014年9月开始任《文艺报》总编辑。为中国作协全委,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会理事。
2015年9月15日,获得“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6年12月,梁鸿鹰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出版文学评论集《守望文学的天空》(作家出版社,2009年)、《文学:向着无尽的可能》(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向道与叩问》(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4年)。
有译作《圣经中的犹太行迹——圣经文学导论》(文化研究专著,合作,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阿西莫夫诠释人类万年》(历史文化专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致命的冒险》(英国长篇小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年)等多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