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海词作十五首
(一)
破阵子·七秩国庆赋怀
(晏殊体/词林六部)
百载群魔乱世,卅年万众图存。马列哲心融孔孟,复展雄章力刷新。毛公铸国魂。
时代聚焦追梦,初心理想维真。党政扶贫求共富,带路邦交聚友宾。习君领路人。

(二)
芳草渡·七七国耻日
(陈允平体/词林·一部)
初暑日,忆刀剑芦沟,红羊噩梦。血雨腥风劫,阴谋海盗操纵。八载离乱痛,群狮桥头讼。桀纣暴、用尽摧残,灭国亡种。
族群奋起,义勇军歌催义勇。向前进,硝烟炮火,凝强抗倭众。赶狼逐鹿,复禹甸、鬼愁神颂。笑战犯:绞架秋千好弄?

(三)
满江红·斥香港暴乱
(东坡体/词林十八部)
濒暑香江。天堂美,悲逢奸亵。挟外鬼、依狼随虎,作伥行孽。攻警人神齐愤怒,辱旗港陆同拳喝。恨废青、追狗臭蛆腥,天良灭。
狮岭吼,同胞说。维两制,绳顽劣。秋风再送爽,靖除残叶。依法制、明珠重焕彩,黔驴诡术终穷绝。望前程、经略振兴图,重蓬勃!

(四)
青玉案·仲夏端午节,缅怀诗宗屈原
(贺铸体/词林·七部)
端阳盛节千秋远。屈平祭,离骚叹。百舸竞游文擘喚。楚歌未死,辞魂长现。永结榴花灿。
诗家风骨难涂炭。去国忧乡咏江畔。为守寸丹头勇断。万声杜宇,滿川蒲箭,遍洒灵均怨。

(五)
浪淘沙令·端午节怀屈原
(李煜体/词林·三部)
诗国耀中诗,端午擎旗。离骚天问启良知。三楚文华疏百地,北斗牵题。
千古论公私。社稷凭谁?汨罗江上判妍媸。岁岁诗宗呼泽畔,释尽悬疑。

(六)
清平乐·诗火端午
(李白体/词林·十八、十二部)
夏逢端节,诗火冲天热。慢道骄阳堪熔铁,难比诗宗辞烈。
泽畔笔挽龙舟,汨罗吟尽湘愁。宇宙灵均呐喊,丹心辉映红榴。

(七)
定风波·赋向日葵
(东坡体/词林·三部)
直面光明志未移,总朝红日吐金丝。不是逐炎因信仰。胸腑,毕生高洁汇成诗。
常以名花忠烈赋。倾献,炼油蒸骨惠民饥。唯愿此情推宦海。风釆,化为党性护星旗。

(八)
沁园春·拜读林峰会长咏春大作,依韵感和
(东坡体/词林·二部)
律转春归,浩荡东风,送翠接芳。看轻茵细柳,舒腰展黛;秾桃艳李,敷面描妆。紫燕啣泥,黄蜂觅蕊,画幅参差映锦阳。逢初雨、赏梨花溅泪,似寓春伤。
抱冰秃笔难僵。况红杏、流苏奋出墙?快赋随布谷,耕音播韵;诗追莺蝶,纵笔争狂。酒醉西昆,情牵北斗,暂把诗乡认故乡。虽衰老,对良辰美景,权效江郎。

(九)
摊破南乡子·老梦乡愁
(赵长卿体/词林十二部)
未释是乡愁。思故里、老梦无休。白头总念青葱亊。炊烟瓦舍,盘山曲路,堪比仙洲。
瞩目望高楼。仍眷顾、莺舞鹃讴。别家未觉游根浅。烛红酒绿难偿,觅梁燕子殷忧。

(十)
望海潮·伤 秋
(柳永体/词林十二部)
骄阳慵倦,清风送爽,枝头一叶牵忧。狂雨敛形,娴云缀璧。天凉又至今秋。庄蝶梦难收,沐晚花残日,缱绻难休。唯有飞鸿,备装迁徙欲南投。
霎时风劲霜遒。众芳寒夜尽,色陨吴钩。丛菊布妍,枫林送火,岂能挽住风流?重九阅苍丘。难免怀伤逝,冬近双眸。怅怅归来闷饮,对镜叹银头。

(十一)
虞美人·感 秋
(李煜体/词林·三、十二、二部)
秋波伴酒枫林醉。菊钿梳华贵。盈怀百籽寄红榴,一季骄阳霈雨,炽怜酬。
黄蜂碧蝶知花瘦,狂舞难如旧。自然宏卷斗残芳。北雁高空长唳,已忧霜。

(十二)
扬州慢·晚秋红枫
(吴元可体/词林·七部)
凛冽寒流,凄清霜雪。丛林二月花鲜。聚千红,映万紫,温慰寥川。叹群蕊、缤纷尽谢。独扬胸臆,飞赤流丹。入诗文、小杜倾心,凄美频传。
严风料峭,蝶蜂逃,北雁南迁。有君苦寒争,殷殷独放,播火燎原。壮节凄凉相守,青葱殉、余热酬田。喋血玄㝠斗,血红雪白相间。

(十三)
玉蝴蝶·南 飞 雁
(李之仪格/词林七部)
露冷霜凝枫赤,菊花红紫,难顾缠绵。物候良禽先觉,辞别河山。度三春、峥嵘盛夏;怀百怅、落叶牵寒。忍留连。一声长唳,成队流迁。
冲关。爽风慰苦,白云溶累,群体齐肩。人字阵形高耀,傲比兵团。亮雄音、长歌不辍;挥劲翅、美舞翩跹。叹年年。未轻南北,同爱家园。

(十四)
望梅花·冬雪遐思
(蒲宗孟体/词林·十二部)
素梅涂瘦,改尽岭疲河旧。凄美别窑观宝钏,遍赏青衣舒袖。专演苦寒艰涩调,喜鹊枯枝伴奏。
鬓摧钗陋。粉翠早捐身后。未怅暖嫣归冻柳,总毓春光宇宙。惊蛰闻雷登殿唱,雨打梨花时候。

(十五)
遐方怨·入冬感赋
(孙光宪体/词林二部)
山化瘦,气归凉。翠柳飞枯叶,黄花坠羽裳。一秋绚烂卸容妆,北风凌虐骤然狂。
怜碧陨,惜红殇。赤焰枫林黯,秋波潋滟藏。独存冰雪斗迷茫,且凭诗火暖徬徨。
………………
作者简传
董文海:汉族。祖籍山东沾花县,1948年生于赤峰市松山区。赤峰市文联原副主席。二级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原常务理事。赤峰市诗词学会原会长兼《赤峰诗词》编委会主任、主编。现任赤峰诗词家协会名誉主席和《红山诗词》(纸刊)名誉主编,并被聘为多家媒体顾问。近年来有400余辑诗词和文艺理论作品被全国各地微信传媒制成专刊。有六部文史专著出版。两次受到国家文化部、三次受到内蒙古自治党委和政府的文学、艺术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