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月23日学林出版社将举办贾志梁新书发布会
文/上海袁德礼
今天下午,上海资深记者、当代徐霞客游记作家季节老友与她先生贾志梁一起来到我的办公室,跟我聊起本月23号贾志梁将在上海古笈书店举办新书首发式事宜。
职业的敏感,让我对他的新书发行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和他闲聊起来。
(新书《云间山人稻花集》作者:贾志梁)
闲聊而已中得知,贾志梁1949年生。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上海楹联学会会员。曾担任上海歌剧院编剧,创作《孙悟空与三毛》《水乡浪漫曲》《天边外》等歌剧剧本;还曾担任《舞台与观众》《歌剧艺术》责任编辑。1978年共青团团歌创作中,创作的歌词《誓把青春献给党》被评选为上海市首选作品报送团中央;1983年,游记《江山如画》获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地理学会、《旅行家》杂志四家单位联合举办的“我爱祖国山河美”游记征文奖。2014年,在上海楹联学会“甲午战争120周年、抗战胜利69周年”征联活动中,对联《松江方塔》《四行仓库》获奖。

(新书作者贾志梁和丁锡满先生合影)
贾志梁是地道上海本土人,他的童年,曾在上海松江的天马山、机山(又名小机山)度过。据说,在中国能见到佛光的山有三座:一是黄山,二是峨眉山,三是松江的天马山;而与天马山相邻的机山,则因西晋大诗人陆机而得名,是名闻古今的两位大才子陆机、陆云两兄弟的家乡。历代相传,松江享有“诗窠”的美誉——诗人、诗派、诗论、诗赋,层出不 穷。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便开始探索古诗词创作,自号称“云间山人”。一则因松江古称云间。二则,他也喜欢那首唐诗的况味:“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
(新书作者贾志梁与好友陈逸飞在周庄)
即将发行的《云间山人稻花集》是他在五十年间古诗词原创习作的选编,全书分成四个篇 章——
第一章:系近体诗,也就是格律诗。题材包括山水旅游、人文杂咏。如写黄山、庐山、天目山;写黄河、黄果树瀑布、黄浦江;写青海、新疆、西藏;写周庄、蓬莱阁、达摩洞、沙坡头;写花卉、鸟兽;写星星、月亮、太阳;写自励、感怀、庆贺、无题……累计一百余首(押平水韵为 主)。
第二章:系古体诗,也就是古风。抒写题材大致同上,一共收录七十九 首。
第三章:系诗余对联。诗余就是词,本章录十五首;对联,是清代最为兴盛的文学体裁之一,现代学术界有“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对联”的说法,可见其影响力。近年来,他也探索尝试,本章一共录入二十五 副。

(新书作者贾志梁与本文作者袁德礼合影)
最后一章:是插队落户咏叹调,这一章比较特殊,与前三章不同,不是按体裁划分,而是按内容来组合。至此有人会问:为什么呢?因为当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知青上山下乡,一共两千多万青年离开城市,走向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声势十分浩大。当时的上海知青,大多去黑龙江、云南,留在本市郊区的虽是小部分,但遇到的身体、心理挑战不亚于去边远的黑龙江、云南。当时去黑龙江、云南的知青,属“抱团”;而留下的知青,分散在市郊的各个村庄如“孤雁”。贾志梁他当时就是其中一只“孤雁”。刚下乡的“孤雁”,由于城乡文化的冲撞、矛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困惑、烦恼。古人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他当时不喝酒,唯以古诗打发时光。看古诗,学古诗,写“古诗”,成了他排解苦闷吐露心声的唯一办法,对文化的渴求无意中让他保留下这份珍贵的记忆——就是他的这篇《插队落户咏叹调》,其中三分之一是格律诗词,都是“原生态”,从中也可以看出他学写古典诗词留下的脚印。

(新书作者贾志梁与古筝名家郭鹰先生合影)
在中国诗的长河里,汉以前,“诗言志”;后来,陆机提出“诗缘情”。几千年的古诗创作,迸发出多少真知灼见——王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语);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欧阳修“穷者而后工”;陆游“功夫在诗外”;严沧浪以禅喻诗,“妙悟”说;李卓吾“童心”说;王夫之“化境”说;王渔洋“神韵”说;袁枚“性灵”说;刘熙载“诗品出于人品”“天人合一”;王国维“境界”说……凡此种种,读诗、学诗、写诗,小到“自得其乐”,大到“诗,流注在一切艺术之中”“大乐,与天地同和”。爱诗人之间,往往“君子之交淡于水”,却又“心有灵犀一点通”,默默耕耘,同心共济,这里列举他两次的事例。

(新书作者贾志梁与黄佐临先生在一起)
一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年尾,他在申城福州路上寻人,“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摆地摊售书。《新民晚报》报道他:历时十八年,写出《常用词牌详介》,借债出专著,又从北往南一路推销,还要还利息,“处境维艰”……他见到这位街头落魄的年当“知天命”的外地教师,寒风中茕茕孑立,没有人来光顾,只有他陪立一边,无言以对。最后他买了一本,请他签名,他匆匆而写……他带回家,第二天翻开一看,吃了一惊:在“贾志梁同志雅正”下面,他题诗一首——“耕耘廿载本寻常,详介编成鬓染霜;万里推销何惧远,辛劳缘是为君忙”,落款处还盖了一方红 印。

(图为黄佐临先生给贾志梁题词)
二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解放日报》原总编辑丁锡满同志的大名,他早已久闻,但直到退休后才相遇相识。丁老师第一次见了他的诗,轻轻对他说:“你写的是古诗,有诗意。”后来又说:“你的诗写得这样好,到我那里去吧。”“那里”指的是“上海楹联学会”,那时丁老师是名誉会长。后来他楹联得奖,丁老师夫人在大家面前当众说他“也是作家”。2015年,丁老师重病临危之际,拉着他的手说:“就是自费,也要把你的古诗词集中起来,出本书传承下去,不要让它丢散了。”

(图为周谷城先生书赠贾志梁的条幅)
近几年,电视媒体以吟诵比赛的形式弘扬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如火如荼,深入人心;同时又激发观众对古诗词的进一步追求。他很谦虚,他在新书自序中说,本书的编成,是抛砖引玉,冀盼年轻一代的有志者,承上启下,古为今用,以古典诗词的艺术形态,抒写生命的诗,传承诗的生命,紧贴时代脉搏,吟唱世纪篇章,让中华诗词这一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永不凋谢,光耀大千。他还感谢各方领导、各方朋友,在本书的出版中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关心!本人学识浅陋,乖舛之处,万望读者、行家不吝赐教的谦虚言词。


(诗人芦芒手迹:内容为1978年团歌创作中被评选为上海市第一名的贾志梁所作歌词及芦芒先生的评注,此折扇的另一面,为古筝名家郭鹰先生向贾志梁贺喜之画。)
贾志梁生于1949年,正好与共和国同龄,他谨以此书作为向新中国七十华诞献礼!这是他的初 心。
11月23日是贾志梁中华诗词选《云间山人稻花集》新书首发暨签售会福州路401号古籍书店举行,主持人系上海广播电台著名主持人、上海市公益诚信大使、上海唯一获此殊荣者的蔚兰女士主持。嘉宾有王柳媚(丁锡满夫人)、上海奶奶沈翠英(中华慈善行为楷模)、颜正安(前美领馆驻沪总领事夫人)等社会名流好友100多名参加新书首发暨签售会。但愿他的诗集流芳百世,给后人留下美好的记忆。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