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夜,我们在山上》
——答谢桑叶姐姐的朗诵
《那一夜》是我的旧作,大概写于十年前。当时我辞去石油化工企业工作,在中国石油大学读在职研究生。由于在职进修,课程不多,而且,本来就对读那些本本没什么兴趣,就经常参加一些户外登山活动,结识了很多山友。紧张的石油化工生产管理工作结束后,忽然对久已钟爱的文学有了兴趣,加之有了很多人生感慨,急于要表达,每天醉心于写诗、写散文,把进修课程早拋于九霄云外。
中国石油大学对面是中国政法大学,是海子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可当时,我并不知道海子。原因当然是工作在石化企业,把一切精力都放在石化事业上,无暇顾及诗歌,对当时著名的诗人都不了解,更不会知道海子。直到有一天,因为感冒没有上课,在宿舍躺久了,想出去透透气,正好溜达到对面政法大学法大书店,看了《海子传》,才开始了解海子。回去以后,连续几天看完了《海子传》和《海子的诗》,我被深深震撼了。原来海子比我小几个月,我们是同届毕业的学生,同样出生农村,经历几乎相似,他因为爱和诗,早已离我们远去,而我却苟活于世上。我为他叹息之余,对诗歌重新燃起了热情。

在延庆社区组织的登团山,观夜月的活动中,我们从山上看山下灯火,仿佛天上的星光,这点燃了我的灵感,于是下山之后,就写了《那一夜》。
《那一夜》这首诗,不仅表达了我个人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和向往,也是对海子命运的叹息。很多诗句都有海子的风格,写的也是海子的心情。海子短短的一生,归结起来就是爱和诗,他把爱和诗看得无比神圣,而他因为诗,不愿意“成熟”,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是不仅诗得不到承认,也没有遇见一个脱离世俗的女孩,最终因为各种失望离开了世界。诗歌正是呼应海子对爱和诗的神圣化的理解。
在一次中央电视台组织的朗诵比赛海选活动中,我认识了h桑叶姐姐。说起来过程有些传奇,我们是在陪另一位朋友参加这项活动时,半路认识的。当时我正陪朋友吃早餐,我先吃完,就出去买水果,等我买完水果往回走时,遇见一位风度优雅的女士向我问路,而问的正是那个举办海选活动的地址,于是,因为都是同路人我们认识了。

海选开始了,很多人都按照抽签的次序朗诵作品。轮到桑叶姐姐朗诵时,她把手机交给我,让我给她录像。桑叶姐姐朗诵的是舒婷的《致橡树》,她的朗诵深深地吸引了观众,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朗诵非常成功,她和我的朋友一起进入下轮海选。高兴之余,我们自然想到要聚一下庆祝庆祝。那天我们吃的是日本料理,还喝了一点清酒,大家都非常高兴。
认识桑叶姐姐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很多次她要回请我,都因为我没有时间而作罢。对于桑叶姐姐来说,偶然认识这么个弟弟,而且也喜欢诗、写诗,感到很亲切,就想请请我,聊聊诗歌和朗诵。另外,我想主要是桑叶姐姐为人厚道,想还我的情。但无论怎么说,没有时间总是没办法,从认识再没见面成为令人无奈事实。

现代社会通讯的发达,使我们可以认识远在海角天涯的朋友,只要志同道合,不用见面,一样能够沟通、交流一。比如我和金辉老师没见过一面,却因为诗歌朗诵成为朋友,而且很像一见如故的老朋友。和桑叶姐姐认识后,虽再没见面,但交流却很多。今年三月多是海子的生日,为了纪念海子,我写了一首《海子,我的兄弟》,写完就发给桑叶姐姐,她看后很感动,朗诵了这首诗。我一直说,作为诗歌作者,我非常感谢朗诵者。是他们给诗歌插上翅膀,让诗歌翱翔在人类的天空,折射太阳的光辉,照亮前行的道路。这些为我的诗歌插上翅膀的人,有很多,桑叶姐姐所插的翅膀更柔韧,可以让我的诗飞得更高,能让更多人看见,让更多喜欢我的诗的人获得感动,获得温暖。
桑叶姐姐这次朗诵的《那一夜》,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我一直赞赏的爱情是深沉的,安静的,“什么都没说”正表达的是这种意境。两个恋人在荒草覆盖的山顶上一直沉默地坐着,望着“星星般的灯光流泪”,在我看来,这是最深沉、最浓重的爱情。有时,感情很深很深了,说到成为多余,不说却能表达所有的内心。桑叶姐姐以她特有的温柔,把这种深沉的爱,安静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听了也和山顶上的那对恋人一样默默地留下了泪水。

感谢桑叶姐姐,为我朗诵了《那一夜》,使它从出生直到今天才算长出翅膀,但愿它飞得越来越高,让人类中懂得爱情的人看到它并获得温暖,获得安慰。
那一夜(蓝水)
那一夜
我们在山上
我们离天堂很近很近
我甚至看见
上帝的马车从我头顶驶过
那一夜
我们什么都不说
我们在荒草的山顶
长久地坐着
象新人坐在还有松木香味的床上
我看见风们携手走过你的耳廓
甚至听到了她们的笑声

那一夜
我们在荒草的山顶枯坐
那一夜
星星放假了
我们把大地误认为天空
望着星星般的灯光
流泪
那一夜
我们在世界最后的山顶流泪
那一夜
我们什么都没说

作者|蓝水,化学工程师。籍贯河北,现居北京。热爱诗歌,喜欢散文、音乐、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