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叙陶家
文/黄正新
陶家的雨是明净的,线似的,一根根拉到地面,无声无息的浸染层层翠山,碧色的草丛、还有那颗颗青石,蒙蒙的雨送给这里一层薄薄的梦,而这梦悬在陶家的大竹林上。梦幻出大竹林古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一笔勾勒出陶家的前世今生。
曾几何时,峰峦如聚,悠长古道,夕阳渐渐斜下,有一陶姓家小店,款待疲倦的行客。上一碗暖胃的热汤,点一盏黄晕的油灯,便是旅人一夜舒适的安眠,为感谢陶店主的善心款待,纷纷称呼此地为陶家。岁月转眼而逝,渐渐的这里便成了今天的陶家。汉韵文化为陶家漆上底色,陶家十二景点缀其间,一方百姓安居乐业,连绵出一幅人间仙境图。
八月的一个上午,行走在陶家,爬上一座山坡,附近山岚氤氲,太阳躲在淡淡的薄云后,空气温润沁心,站在“寒山石径”的终端,这里也是“山王旭日”的所在地山王垭口。这古老的石径,层层叠叠,绵延不断,怡然于杜牧千古绝句绝唱《山行》中所写: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再到十二景之一的“竹溪垂钓”,大溪河两岸连绵不断的翠竹,宛若绿色长廊,身处其中,不觉神清气爽起来。手边便是大溪河,碧流潺缓,修篁夹岸;古桥卧波,鸥鹭共舞;游赏其间,不知其暮之将至。还有洛五洞下面的滩口,有潭名曰:一道涧,我站在水岸边,看水势平稳,溪曲水碧,想必这便是陶家十二景中的“溪峡渔歌”之所在。水中鱼儿悠哉,我亦悠哉,偶尔看见几名捕鱼人,满载而归,不禁想民歌唱到的:峡溪渔歌农夫唱。就是这个道理吧!
晨起,街边的几只鸟清脆的啼叫,嬉嬉闹闹的飞过行人,阳光跳跃在屋顶,墙壁,还有闪亮的树叶上,陶家渐渐苏醒过来。立足在民国风情小之中,便感受到了别出心裁的汉元素,街道整体风格一脉相承汉韵遗风,“汉陶文化”无处不在,点点滴滴的渗透,丝丝缕缕的缠绕,街角灯笼似得路灯,地砖上优美的花纹,一本本精致的《文艺陶家》,“汉陶”这个名字中的“陶”是指陶家因过去盛产陶瓷而得名,而“汉”则要从陶家在大竹林发现的两座汉墓说起,从汉墓中出土汉代画像砖,以及部分陶器、钱币,画像砖上内容涉及生产生活、舞乐百戏、政治生活、神州传说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汉文化的无限魅力。我想一个地方如有了强大的文化底蕴,就好像是树木结实的树根,即使在贫瘠的荒野中,也能欣欣向荣。而陶家就是这样一棵大树,庇佑此方生灵,安居乐业。在这里,在陶家,淡淡的风和雨,既无壮语,也无豪言,唯有心中的坚守与追求从没有停止跳动。
一方水土养一方情,黄河滋养不羁的豁达,长江衍生温润的性情。陶家的山,回响着牧童的歌谣,陶家的水,流淌过田园的旷野。山水之间,千年血脉,给陶家留下的是无声无息的改变。倾听悠悠历史的回响,坚守的是牧歌声中采菊东篱下的淡然,不变的是田园时代悠然见南山的旷达。
雨还在无声无息的下着,打湿了衣襟,染绿了江山,大竹林里安静惬意,听千年的古墓深深的叹息,看陶家郁郁葱葱的群山,想起桃花源中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大抵是这陶家般境况吧。
作者黄振新:重庆市渝北区作家协会会员,90后文艺爱好者,从事文旅综合体方面工作。
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