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沙评论之十七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文/唐达天

在中国出版协会新近出炉的文学好书榜中,我看到了陈玉福先生的长篇小说《八步沙》,便立即在当当下单购买了。不仅作者与我是同一地域一起步入文坛的好友,更重要的是,我对有关“沙”的小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情感,其主要原因是我的出生地与八步沙只有一县之隔,同属腾格里沙漠的边缘,童年的生活为我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才使我后来写出了《沙尘暴》《沙蚀》《沙魂》等一系列长、中、短篇小说,正因为如此,我才对反映家乡生活的《八步沙》有了一种极大的阅读期待。
八步沙是一个真实的地名,地处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他们的治沙事迹早已通过各大媒体名扬天下,今年三月,又被中宣部授予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成了全社会学习的榜样。今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不但专程到八步沙林场看望了守候在那里的治沙英模们,而且还买走了这部《八步沙》。惊喜之余也特别想知道,陈玉福先生是如何将这个真实的故事写成小说的? 是如何处理好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关系,把长达半个世纪的生活写得引人入神还不止于成为流水账?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看完《八步沙》后,欣喜的发现,陈玉福的叙述角度选取得很巧妙,从第三代治沙人“我”为切入点,以我的视觉,囊括六老汉、三代人,半个世纪的生活。小切口,大情怀,收放自如,行文自然,一气呵成,读来畅快淋漓。第一人称的叙事优势很明显,叙事者往往以我为中心,写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这样能给读者带来阅读上的亲切感。当然,这种叙事形式也有明显的劣势,往往是“我”看不到听不到的的东西,很难表现,无法像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那样挥洒自如。然而,陈玉福却克服了这一点,在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时,打破了以往的第一人称叙事模式,“我”既是人物活动场景中的亲历者,又可以反转到另一个场景成为全知全能者。这样的叙事方式,在国内作家中很少见,意大利作家威尔吉利奥的长篇小说《那不勒斯的萤火》曾用过。陈玉福正是娴熟的运用了这一叙事方式,才把小说写得既灵活又不逼仄,达到了非常好的叙事效果。
《八步沙》以治沙造林为主线,写出了我爷爷、我爹和我,三代治沙人的情怀和心路历程。当沙漠以每年15米的速度侵蚀着村庄时,六老汉为了守护家园,为了生存,签订了八步沙的终生守护合同。爷爷是六老汉之首,担任第一任场长。在荒漠中植树难乎其难,每一棵树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们勤劳的汗水,既要用麦秸草护住树苗,还要一桶一桶挑上水。就这样,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绿了半个八步沙,后来爷爷在拉树苗的途中车翻压伤了腿,秦老汉接替了爷爷当了场长。几十年过去了,风沙染绿了八步沙,也染白了六老汉的头,八步沙虽然大变了样,但是,那仅仅是林场的一个雏形,要想形成规模,产生经济效益,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历史的责任责无旁贷的落到了第二代治沙人我爹高山这些人的身上。

我爹本来在供销社上班,他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干,不知道怎么犯了神经,一狠心就辞职来到了八步沙林场。他的举动,不仅村里的人不理解,说他是疯子,我的母亲也接受不了。其实我爹并不是疯子,在林场干了几年后,他又遇到了一次可以改变他命运的机遇,省城兰州开办公司的林叔叔看准了我爹的才能,想挖过去给他当副总,我爹为了我的母亲和我们下一代,想辞去林场的工作,准备去省城。就在林叔叔下了聘书的当晚,发生了1993年的“5、5”沙尘暴,我舅家的孩子小宝放学归来时,被沙尘暴卷跑了,后来从水渠发现他时,他已经离开了人世。这一事件对我爹的打击太大了,为了不让沙尘暴卷到其他的娃,为了保住村子不被风沙湮埋,他只好放弃了去省城的计划,发出了“八步沙不绿,我哪里都不去”的誓言,毅然决然地又回到了八步沙林场。这是我爹的夙命,既然我爹选择了这条路,我娘再不同意也得随了我爹。我爹这一代人,面临的困难丝毫不亚于我爷爷那一代,他们想的不光是治理好荒漠,更重要的还要向沙漠要财富。我爹是二代治沙人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接替老场长的职务后,他们又向沙漠发起了新一轮进军,一方面在沙漠里扩大种树面积,一方面积极创收,就在花棒刚刚带来经济效益时,困难也接踵而来,有人内外勾结,偷伐树木,护林人遭到不法之徒的殴打,此事还没有平息下来,八步沙又突遭大旱,发生了虫害,花棒大片枯死,八步沙林场遭受了灭顶性的打击,几乎陷入瘫痪状态,在老一代人的支持下,我爹和史金泉、雒兴国决定打井抗旱,让八步沙走出困境。然而在沙漠里打井谈何容易?除了沙漠自身的因素外,几十万的打井资金是一个天文数字。我爹在千方百计发动村人集资的同时,又东跑西跑办贷款……大年初一,要债的人围到我家来,爷爷买掉了他和奶奶的棺材偿还债务……就这样,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我爹他们咬紧牙关渡过困难,成功地在沙漠里打出了机井,才把八步沙林场救活了。一年又一年,三百亩荒地变成了良田,七万五千亩沙漠、一千万株树木长势喜人,其经济价值也在数千万元以上。就在八步沙林场稳步发展之际,我爹又瞄准了离八步沙林场不远的黑岗沙,那是吞噬村庄的另一个通风口……我爹领导的八步沙虽然有钱了,但他没有安于现状,他带着伙伴们又向新的沙漠发起了冲锋……

在六老汉和二代治沙人的事迹感如下,有两名大学生加入了治沙的行列之中,我辞去了乡镇副科级干部的职务,也来到了八步沙。我的行为无疑重复了我爹的当年,村人也叫我是疯子,说我们一家人都是疯子。我的确是疯了,小时候,我常跟爷爷到沙漠里去,我感受到了沙漠的严酷,立志长大后要逃离开沙漠,但是,当我真正脱离了沙漠,成了国家公务员,成了副科级干部,有了仕途上的大好前程后,才觉得我的根早就扎在了八步沙,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的是爷爷和父亲治沙的血液,我不能让我爷爷的努力,我爹的坚守后继乏人。母亲的唉声叹气终没有阻止我的志向,我和其他两位大学生一起成了第三代治沙人,我们把新的管理理念,科学的栽培技术应用到了治沙造林中,尽管我们的行为还一时不被上一代治沙人所理解,但是,经过实践,用机械化操作,代替了人工,提高了效率,取得了实效后他们还是认可了我们。我们用GPS定位对沙漠进行电脑管理;通过在花棒上嫁接,让肉苁蓉增加了产量……不仅如此,我们还创办了养殖场、沙棘厂、枸杞采摘园和沙生药材厂……成立这些公司后,不仅更好的保护了八步沙的植被,还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绩面前,我们像父辈们一样并没有满足现状,我们又瞄准了治沙造林的第三战场——甘蒙边界的沙漠。我们向林业局递上了申请,准备到哪里治沙造林,我爹很高兴,也加入到了我们年轻人的行列之中,向新的征途进军。

毫无疑问,《八步沙》是一部充满激情又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其可贵之处还不止于此,作品对三代治沙人的描述也很有层次感,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疆场,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我爷爷那一代,为的只是守住庄稼地有吃有喝;我爹那一代,为的是坚守和完成爷爷他们不曾达到的目标,为儿孙留下一方没有沙尘的晴空,接下来才是创收;我们这一代,不光用高科技来治沙造林,还把创收当成了我们不断前进努力奋斗的催化剂。”三代人所处的年代不同,他们的梦想与追求也不同,他们三代人的关系既是传承又是超越,传承是指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精神传承,超越,是指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思想观念上的超越,第二代对第一代如此,第三代对第二代亦是如此,每一代人和上一代人之间总有观念上的冲撞,而每一次的冲撞,又是一个质的飞跃,这是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关系,也正好呈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尤其是新一代大学生的到来,给八步沙带来了新的生机,高科技的应用,宏伟蓝图的构想,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振奋。我不知道这是生活的真实还是艺术的真实,但是,我能感觉出来,这或许就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他想用文学的形式,不仅要记录这个时代,还要引领生活。铁凝主席曾号召作家要“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作品,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我想,这也许正是《八步沙》的成功之处。

文学作品最可贵的是真诚,作家的真诚其实就是作品人物的真诚,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如果作品中人物的内在行为违背了正常的思维逻辑,就会让人一下觉得不舒服,失去了阅读下去的耐心。这就跟看电视剧一样,如果观众看到人物太虚假,就会弃剧。我在《八步沙》中,看到了作家的真诚,也看到了人物的真诚。我爹曾经放弃供销社的工作来到八步沙,几十年后,我放弃副科级干部的身份回到八步沙,这都是常人做不出来的,也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在别人的眼里我们都是疯子,“我们一家人都是疯子。”但是,仅仅是一个“疯子”不能做为人物的转折的合理借口,作家必须要为他的人物找到内在的合理性,否则,人物就会变成概念化的人物,更会大伤小说的元气。陈玉福自是明白这个道理,他将结果前置,然后再层层深入,从人物的两难选择中找到转变的合理性,从他们的思想动因、行为逻辑中深刻挖掘出了三代治沙人的情怀,这让人物有了厚度,也有了深度和高度。

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虽然每一代人的生活环境各有不同,文化程度和认知水平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绿化荒漠,守护家园,创造美好的明天。他们深知,只要努力奋斗,沙漠也会变成青山绿水,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他们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成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毅力,形成的不屈服不认输敢于征服荒漠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既是武威精神、甘肃精神、西部精神,更是我们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精神。


作者简介:唐达天,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祖籍甘肃民勤,现居珠海从事写作。中短篇小说散见于《十月》《小说家》《飞天》《中国西部文学》等刊。进入新世纪后,致力于长篇小说创作。

【向“都市头条”选送的文章是西部人文学、1号文化总网最优秀的文章。欢迎您参与,投稿。请关注下面的二维码,您的大作才能登上面向全国发行的《西部人文学》杂志。谢谢。】

[西部人文学编辑部]

[1号文化总网]

本文编辑:紫云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