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落秋(秋终结篇)
文/刘艳芹
北京房山区周口店的坡峰岭景区,是远近闻名的红叶聚集地。几天前,确切地说,是深秋时节的最后一天,我有幸来到这里,在红叶节上,饱尝了一场千年红叶的盛大晚宴,终于圆了我在晚秋的最后一个心愿,填补了内心的一个空白。 也许是因为这里的喀斯特地貌,岩石峭壁给人的感觉,仿佛被刀切过一样。它们直立高耸的样子,让人看了肃然生畏。坡峰岭,虽然名字最后一个字是岭,而处处绝壁,山谷幽深,乃至数峰围在一起,颇像一只口径敞开的大锅,锅的底部,是一潭澄澈的湖水,人们叫它“天池”。不知是不是阴天的原因,那天,我站在峰顶,俯瞰群岚,烟雾缭绕,远方影影绰绰,让人顿生向往。也许,在闹市中生活得太久,此时,竟然有一种仙居之感。听着不知从哪个山头传来的一声声呼唤,在峰与峰之间回荡,真的有一种远离凡尘的出世之美。但很快,这种清幽就被后来的人群淹没,直至人声鼎沸,你挨我挤。坡峰岭的美,不仅在于漫山遍野的红叶,更在于群山之上散落的树木,千姿百态,名字各异。其中最多的是酸枣树、核桃树,柿子树。尤其是漫山的柿子树,遍布坡前坡后、坡上坡下,从远处看,像一盏盏悬挂的小灯笼,在半空中,被风吹得一颤一颤,它们与红叶一起,构成了坡峰岭景区独特的美。

值得一提的是,坡峰岭的红色背篓文化。 早在60多年前,周口店供销社黄山店分销店负责人王砚香,带领党员职工常年背篓上山,无论刮风下雨,坚持送货上门,用坚持和真诚感动了当地百姓,开创并奠定了“红色背篓精神”。如今,这种精神仍在一代代传承,而那个被称为“背篓商店”的黄山店公社分销店早已不复存在,曾经崎岖的山间小路,也已变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 如今,山脚下的一条长街,被当地的村民装点成一个颇为壮观的“山货大集”。集上除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小商品、小饰品,以及北京名吃外,摆放最多的就是山上的特产。村民们对着过往的游客大声地吆喝叫卖着,看他们的神气劲儿,他们叫卖的哪里是柿子、山药片、冬瓜、玉米和南瓜,分明就是幸福和快乐啊!

那天,向来恐高的我,竟然一直坚持着爬到峰顶。站在高处,一览众山小。在弯曲幽深的山间小径上,看着沉默的枫林,我一次次与自己对峙,与生活握手言和。 我想,如果用层林尽染来形容整个坡峰岭,一点也不为过。我不知,该怎样留住这短暂的一瞬。也许,在我离开后几日,将会有一夜北风来袭,而这些浓密的红叶,它们从枝头上飘落下来的时候,是哭是笑,是悲是喜?我将不得而知。我想象着,那些仿佛红雨般瓢泼的叶子,将会蔓延、席卷整个坡峰岭。而这座沉默的山,会比之前更加沉默,它无声地接纳和包容万物回归,让悬垂的瀑布更美,让流淌的河水更加清澈。 路上,先生见我爬山辛苦,随手从山路旁的一堆枯木中,折取一根粗粗的木棍,交予我做为登山的拐杖;身后一个二三岁的男孩,哼哼唧唧地吵着要大人抱,气喘吁吁的爷爷最终还是抱起孩子一路爬上去。无处不在的感动,温暖着我,它们像我眼前的红叶,那么惊艳,那么不动声色地,在我的生命里漂浮着,流淌着。
是啊,又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不舍这里的一石一木,一花一草。红的枫叶,黄的山柿,青的石头,金色的玉米,以及安于一个个角落里的茅草屋。它们都在无声地牵系着我,也牵绊着我,我不肯往前迈出一步。 每一程山水,都有你注定要遇见的风景。令我欣喜的是,在我回到家脱下外套的一刹那,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叶滑落下来。我想,我在红枫林中徜徉时,它正好飘落到我的发梢,被外衣不经意地掩起,难道这是上天有意而为,让我重温这一场千年红叶之约?它一路陪伴,跟我回家,这是一种多么奇特的缘分啊!于千千万万枚落红中,你脱颖而出,在人群里找到我,莫非我们前世有约,注定今生在此相逢?那一刻,我把它置于掌心,四目相对,泪如雨下。 最后的落秋,是我与你的相遇。这一刻的静默,胜却千言。
作者简介:
刘艳芹,笔名如烟,河北廊坊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当代先锋文学》驻站诗人。作品散见于《当代先锋文学》等全国各地期刊及微信平台。著有诗集《陌上春几行》。
投稿邮箱:758774822@qq.com
联系微信:a13618258998
《都市头条中国文学社》编委成员:
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先锋诗人,著名诗人和策划家)、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荒村(大平原诗刊主编,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晓渡(安徽诗歌主编)、马俊华(暮雪诗刊执行主编)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走出象征
副总编:吴北平
小说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散文主编:吴北平
现代诗歌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诗歌编辑:刘昌斌
古诗词主编:黄青
特邀编委:
法律顾问:刘明
继续招聘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