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助推洛宁旅游事业,促进洛宁经济快速发展,造福子孙后代!11月16日,由洛宁县文联和县作协组织的文学爱好者一行四、五十人组成的乡村旅游采风团,在洛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张光杰,县文联副主席、县作协主席曲焕平带领下,跋山涉水,一路颠簸来到东宋镇境内的陶峪沟一一杨家庄村进行文学采风活动。以助力洛宁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上午,在洛宁县麦秸画工艺品厂厂长杨俊苗的陪同和引导下,约来村里的百姓。对其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几十孔古窑洞,青翠茂密的竹园和一些名贵树木以及古文化进行留影取证,实地考察。其间,在和一位老者的交谈中得知一些历史典故和传说:


陶峪沟一一原名叫桃峪沟。沟长7.5公里,位于河南省洛宁县河底镇城头大队所属的自然村孙家沟和东宋镇的宅延村之间。沟内七岔十八弯,怪石嶙峋,山青水秀。沟两边的崖岭和洼内遍布野桃树,开花时节,景色醉人。故得名一一桃峪沟。
据传北宋年间,山西境内有两名生性暴烈,剽悍之徒。两人甚好,形影不离。名谓焦赞和孟良。他们二人因在家犯了案杀了人,为躲避官府的追捕,隐姓埋名,四处流浪,沦落至此。见桃峪沟内沟深林密,山青水秀。悬崖峭壁,怪石嶙峋。清泉遍布,紫竹苍翠。群鸟野鹤成群,鱼蟹追逐嬉戏。野兔鼠类乱蹿,时有恶狼虎豹出现。实乃隐秘之处,世外桃源。真可谓福地洞天!在此安身,吃喝不愁。岂不美哉?爽也!于是,随即在这里安营扎寨,占沟为王。从此招兵买马,拉伙举旗。打家劫舍,无恶不作。昼伏夜出,时常扰民。搞得附近村庄乌烟瘴气,民不聊生。更有甚者,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为。让百姓怨声载道,恨之如骨,咬牙切齿。后经当地官府多次奏报,朝廷派一位姓陶的将军前来平匪围寇,剿灭强盗。由于强盗在此隐居多年,匪恶势力庞大,加上此沟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官匪力量悬殊太大,官兵奋力几次围剿均没成功。


最后,陶将军也在一次激战中被两位匪首暗箭伤亡。等敌退后,当天夜里百姓悄悄地将陶将军的尸首偷偷埋葬了。此匪不除,百姓何有太平可言?后来朝廷重新加派兵力,遣一员猛将杨六郎前来打击强盗。经过几番较量,最终将这两个匪徒头子彻底降服。其它喽啰见主子已被俘虏,不战自乱。四散奔逃,自寻生路而去。在形势的压迫下,焦赞和孟良这两个败寇终归顺了朝廷。在随后的边关征战中,两人骄勇善战,屡立战功。战绩显赫,将功赎罪。从此改过自新,心里一直惦记着当年被自己暗箭身亡的陶将军来。心中悔恨交加,觉得对不起陶将军。便立刻回到桃峪沟找到将军的尸身,在桃峪沟沟两头分别修建了两座规模外观一模一样难辨真假的巨型坟墓,以防止后人盗墓,以弥补心灵上的愧疚和不安,同时也表示对陶将军的敬仰之心。
后来,人们为纪念陶将军英勇奋战的英雄事迹,便把桃峪沟改名为陶峪沟,从此流传至今。老人讲解完后,村长宋栓又给大家讲解杨家庄名字的由来:当时,杨六郎经过多次深入敌区摸探,多方察看,认定此村安扎营寨来降服焦赞和孟良等匪徒最为合适……所以,后来人们为追忆杨六郎的丰功丰绩,故改村名为杨家庄。并在村内建造了一座甚为壮观的六郎庙,以做纪念。
最后,在那位老人和杨俊苗两位向导的陪伴下,大家又来到东宋镇陕庄村的当子沟。这里曾经是焦赞和孟良占沟为王时的聚义厅、练兵场。并参观了遗留下来的饮马槽、望马台、旗杆窝、拴马桩等历史遗迹,并拍照留影。
冬日之短,转瞬之间。时已将近黄昏。由于路途遥远,大家不得不收拾行装,依依不舍地坐上车离开......

百姓们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感人场面,以及老人和村长讲解时的轻言细语,声情并茂之举,深深地牵动着每一位文学爱好者的执着和敬业之心,使她们沉醉入迷,留恋忘返。这次采风更坚定了他们回报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他们表示,回去后将不负众望,以超前的思维方式,来拓展新的思路。以各自不同的最高水准,尽最大努力打好旅游景区的广告牌,做好旅游景区最高宣传力度。顺应时代潮流,振兴洛宁经济。引领时尚生活,造福洛宁人民!

作者简介:马红军,男,四十七岁,初中文化,洛宁县河底镇城头村人。平时爱好写作和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