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成品了妈妈酿的酒
——感谢赵南成老师在荔湾作协诗歌分享会上的精彩点评
~~~~~~~~~~

妈妈酿酒的时候
作者:池朝兴
妈妈酿酒的时候,
禾秆草烧红了我们的脸颊。
记忆荡漾在,
大碗中的倒影里,
我低头品香,
妈妈给了我欣喜的眼神。
母亲,您实在是太瘦了!
掀开防尘的盖头,
深陷的眼眶,
吐出岁月的旋涡,
火苗映在她的脸上,
尖尖的下巴,
摇晃蹒跚的步履。
家猫突然蹿到我们的身边,
灵敏的鼻子,
嗅出天伦的醉意,
娇小的身躯,
传递双双的温暖;
小花猫争宠依偎,
山边的晚霞不愿意落下!
每逢客家觥筹交盏,
我都端起大碗娘酒,
泪滴如珠,
红浆涟漪飘香,
我看见了妈妈当年的眼睛!
南成赏析: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景写得好,往往能开启和丰富审美想像的空间,产生浓郁的诗意。《妈妈酿酒的时候》一诗,就是虚景与实景巧妙结合,通过虚景而提升诗意,使母爱在情景交融中意像鲜明、打动人心。
客家娘酒是客家人特有的一种度数低而甘香醇厚的酒,此诗抓住“妈妈酿酒”这一充满客家风情的劳作画面进行叙写,表达了母爱的醇美与温馨,以及“我”对母爱的刻骨铭心的依恋。
第一节是写烧红禾秆草酿酒,这是实景,但却通过对此的记忆成为“荡漾在大碗里的倒影”而虚幻化,把记忆这种综合的感觉转换为“倒影”的视觉,并继续转换成“品香”的味觉,又从味觉引出妈妈“欣喜眼神"的视觉,由感觉而视觉而味觉又到视觉的穿越,有点像上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的写法,评论家称之为“通感”,从而上升为时光重叠、物我融合的虚幻情景,使人产生多重联想而颂扬了母亲的勤劳与慈祥。
古人讲“真境逼而神境生”,如清代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所讲:“实者逼肖,虚者自出”。此诗第二节较好地做到这一点,对母亲的外貌描写生动具体:母亲“太瘦了”,“深陷的眼窝”,“尖尖的下巴”,这种逼真的描写再现了一个憔悴、羸弱的劳动妇女形象,由此,我们产生出母亲酿酒艰辛劳累的种种联想,这就上升为虚景,蕴含着深沉的母爱,于是,虚景成为“神景”:母爱是无私、伟大的。
第三节是通过小花猫“争宠依偎"在母猫身边的场面描写,而“嗅出天伦的醉意”,又是从嗅觉到视觉的穿越,这个“通感”其实是一个比喻,用家猫母子的亲情衬托出“我”对母亲的依恋,使第二节的“神境”更加生动感人,出神入化,温暖了内心最深处的柔情。
第四节使诗意纵深化,“觥筹交错”而“泪珠如雨”的实景,穿过“红浆涟漪飘香"的视觉和嗅觉,在“通感”中成为幻觉,也就是虚景:“我看见了当年妈妈的眼神”,这也是“象外之象"的“神景”,蕴含着对母爱的许多亲切回忆,于今已经过去,不禁“泪滴如珠”,悲伤而愈亲切,亲切而愈珍贵,珍贵而愈惋惜……百感交集,诗情在高潮中结束,缠绵缭绕,余意无穷。
赵南成简历:
茘湾区作家协会顾问
曾任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机关党委副书记
资深媒体人
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
中国散文诗研究会理事
广州诗社副社长
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越秀诗会会长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客座教授
先后有二千多首诗歌在《诗刋》、《诗选刊》、《中国青年报》、《作品》、《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等报刊、官网发表,由广州出版社、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三本诗集和一本诗歌评论集。多首诗作入选各种选本,其中《蓝色的思念》一诗入选2009年《新时代中国网络诗歌精品经典》,获“中国新时代优秀网络诗人”称号。


